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老底子的三篇随笔

时间:2022-06-17来源:上海老底子 作者:赵锡麟 点击:
一、《是什么使一批寒门子弟》 学业有成? 日前,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节目报道了一组寒门子弟奋发努力、学业有成的消息,看了使人大为感动,颇受启发。笔者不由想起了发生在国外的这样一则事例: 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个贫民窟调查20
一、《是什么使一批寒门子弟》
学业有成?
日前,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节目报道了一组寒门子弟奋发努力、学业有成的消息,看了使人大为感动,颇受启发。笔者不由想起了发生在国外的这样一则事例:
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个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作一评估,结果对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毫无出头的机会”。
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项研究,他叫学生作后续调查,却发现昔日这些男孩除了有20名搬离或过世,剩下的l80名中有176名成就不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做商人的比比皆是。
惊讶之余,这位教授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这些人,向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教师。”
这位老师此时仍健在,虽然年迈,但还是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多么朴素无华的言语,但它所蕴含着的是怎样一种境界,又有着怎样巨大的力量啊!
是啊,寒门子弟得以学习进步、健康成长,这当然与他们自己的奋发努力有关,但如果再作一番调查,人们也会发现,这往往又同他们遇到了一位充满爱心的老师分不开。
其实,“爱”是作为教师最起码的师德之所在。从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到陶行知的“爱满天下”,无不充满一个“爱”字。当前,教育研究、教育改革中,冠之以“××教育”的研究课题不胜枚举,其中,能够实施,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往往与这个“爱”字有紧密联系;否则,难免失败。
爱,是理解的别名。
爱,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柔,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高尚。
爱的力量是无边的,是永恒的。
(发表于1998年8月17日《新民晚报》)

二、《良好的愿望 严峻的现实
中小学考试制度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是事实,也是社会各界有目共睹的。但,是否因此可以把目前的考试制度加以否定、或基本加以否定呢?不! 
存在,总有存在的原因。回顾粉碎“四人帮”以来,教育改革走过的二十年历程,不就是从抓一个“考”字开始,并贯穿始终的吗?试想,如果没有这种考试,或对考试抱可有可无,随心所欲的态度,会有中国教育事业成就斐然的今天吗?
考试,不仅是学校组织教育的指挥棒,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权威性的“大纲”,学生学习的明确的近期目标,更是选拔人才无可替代的最公正的手段,至少在目前是这样。从“文革”过来的人,该不会忘记当年选拔“工农兵大学生”的情况。就是在今天,近两年来,刚刚在自主招生、考试标准上有了一点松劲,学生中不公平竞争的现象,某些人利用手中的特招权,大开后门,中饱私囊的现象,早已为许多教师、许多无门无路的学生所痛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如果将目前的升学考试制度加以否定,其后果将不仅是影响人才的选拔,更将搞乱目前较为稳定的良好的教育秩序,甚至白白葬送二十年来的教改成果。这绝非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我们中国人这方面的教训还少吗?
至于有人不忍心看到中小学生在考试中激烈的竞争,那要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竞争的原因并不是在考试本身,而在于“僧多粥少”的现实状况,即使没有考试,这种竞争仍将存在,只是换种方式而已。也许,另一种方式的竞争更不合理、更加激烈、更加……
总而言之,对考试制度的改革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光凭良好的愿望,而不顾严峻的现实,脱离实际讲空话,讲大话。
(发表于1996年4月8日《新民晚报》)



三、《今天中学生》
缺什么?
某区高三摸底考试作文中透出信息
去年复旦大学文科基地招生考试出了道作文题《今天我们缺些什么》,结果一篇写“今天我们缺少睡觉”的作文以其真情实感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了最高分。话题很耐人寻味。今天中学生缺些什么?
许多人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最近,某区高三学生摸底考试,作文中透露出的一些信息倒也很值得引起注意。
今天中学生缺少对大自然的了解与认识。
 “麻雀在树上筑巢”,“我家门口种了一棵松柏”……类似的句子屡见不鲜。今天中学生不知道麻雀并不在树上筑巢,也不知道松和柏是两种树。这类自然知识当然一般不会从书本上获得,造成中学生自然知识贫乏的原因就在于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今天中学生除了读书以外,虽说也有学农、社会实践等活动,但,这类活动早已异化、走样,学农在学农基地的塑料暖棚里;社会实践在设施齐全的青少年活动基地……一切都与真正的大自然相隔甚远。
今天中学生缺少思考问题的成熟性。
这方面需要有个数量上的限制。不少高三学生作文语言的乏味,特别是思考问题的幼稚简直使人感到是在阅读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的文章。一篇以“大自然的启迪”为话题的作文,写来写去竟然还是“看见蚂蚁搬食物”、“小猫钓鱼”之类老掉牙的故事。高中三年作文能力与初中相比几乎没有任何提高的大有人在。究其原因,实在是一言难尽的。有独生子女长期养成依赖性而缺少独立性的因素,有缺少社会生活经历与积累的因素,有阅读面狭窄甚至几乎没有阅读的因素……当然也少不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今天中学生缺少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笔者对作文中把“一棵树”写成“一颗树”的现象作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发现文中所有出现“棵”这个量词的错误率竟然超过正确率。其它类似的错误更是举不胜举。这是从小处说。再从大处说,今天中学生作文讲点章法的有越来越少的趋势。这也许跟社会上、也包括教育界某些人片面否定课堂命题作文,过分夸大学生自我发挥的诸如“随笔”、“新概念”等作文的作用有关。其实一线语文教师都知道,学生的每周随笔中确实有好文章,但主要限于一批写作爱好者和作文尖子,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写随笔并不是认真的,有的只是当周记提提意见、发发牢骚而已,这类东西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生还是需要较为严格的写作章法训练的。
今天中学生所缺少的,问题出在他们身上,根子却在我们的教育方面。我们的指导思想,我们的课程设置,我们的教学方法等等,特别是高考指挥棒都是难脱干系的。作为一名基层教师,人微言轻,呐喊几声罢了,有用无用就不去考虑它了。

责任编辑 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