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8年,中国互联网上关于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的各种帖子多了起来。让人笑掉大牙的事是,一个假冒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谈上山下乡的帖子在网上大行其道。某些人以为不拉出个大名人不足以服众。但他们犯了造假的大忌,皮可造假,内容焉能不假?依靠一点点小聪明,对历史事实进行随意裁剪拼贴,行歪曲颠倒之能事,可否经得起小民弹指一拨。今天愿摆擂台,就上山下乡六大不实之词挑战一下假莫言。
不实之词之一:“因为上山下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以应该彻底否定”对这一论调,让我们引用2016年5月17号人民日报文章《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前进》作为回答。该文指出:“《历史决议》把文化大革命时期同作为政治运动的文化大革命区别开来,把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与实践同这十年的整个历史区分开来,有力回击了借否定文化大革命来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观点。” 不实之词之二:“四个不满意是党中央对上山下乡的政治结论” 四个不满意是李先念同志在1978年针对当时的问题讲的,不代表党中央对整个上山下乡的评价。1978年10月9日李先念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原文是:“对过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个结论,把成绩肯定下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事实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四不满意’是我讲的。 ” 那么对上山下乡,中共中央有没有政治结论呢?是有的,1978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等重量级人物全都参加了会议),会议的议题是讨论中共正式文件《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会议纪要》。经过充分讨论,政治局集体一致通过了这一纪要,纪要的一开篇,就对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出了全面公正的历史评价。原文如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主席、党中央号召的,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占主导地位的,成绩是主要的,是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联系在一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全国1700多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农村‘三大革命’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觉悟,做出了贡献。”这是在文革结束两年后,1978年12月全国知青工作会议上,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作出的评价。1978年之后,再也没有开过全国知青会议,党也没有去推翻这个结论,这个结论至今有效。 不实之词之三:“文革时期一代人统统下乡了” 据国务院知青办的统计数字,1966年-1972年城镇中学毕业生为1709万人,上山下乡的人数为715万人,留城进基层和工厂的是994万人。没有下乡的比下乡的多出279万人,是大多数。 据1966年4月4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显示,经毛主席批准,文革时期国家对大中小学毕业生的分配政策是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 据广大下乡知青回忆,他们是在自愿的前提下,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显然,在明明知道下乡艰苦的情况下,广大下乡知青选择了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国家安排,这才保障了大多数中学毕业生留城就业,保证了社会金子般重要的安定团结局面。所以人们把顾全大局,听党召唤,尊重农民,积极锻炼的知青表现,称为知青精神。 不实之词之四:“毛泽东时代,政府不安排知青返城” 据《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披露:1971年国家开始在北京赴延安地区的知青中招工、招干、招生、征兵、病退、困退,这样到1975年末,整个延安地区96%的北京知青返城。 1973年4月25日毛泽东亲自给知青家长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1973年4月27日,周总理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毛主席复信精神。6月10日,周总理亲自起草关于印发复信给全党的中共中央通知,并传达到上山下乡知青和广大群众。1973年8月4号,经毛主席审阅,中共中央正式出台了关于知青返城的政策,即中发1973.30号文件。文件首次提出,在全国县以上党委建立知青办,保障知青的权利,文件首次把知青招工、招生、征兵、提干纳入国家计划。使知青回城有了计划保障。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上提出对知青的特殊政策:病退、困退,顶替。这就为没有招工指标的农场知青也打开了合法的绿色通道。 从国家正式出台了知青可以安排返城的政策之后,到毛泽东、周恩来去世的1976年,全国共有682万知青返城工作。(需知:现在说的1700多万下乡知青总数是从62年到79年的累计数字,知青是个不断流动变化的群体。常在农村的知青数没有1700多万。)到1979年经知青办返城的全国知青达1490万人。 不实之词之五:“云南农场知青的请愿改变了整个一代知青的命运” 云南农场知青请愿事件发生在1978年12月底,解决在1979年1月23日。而在1979年1月23日之前全国多数知青已经返城。 云南知青请愿主体是农场知青,全国1700多万知青中,插队知青是1485万人,而农场知青仅有291万。在上山下乡初期,去农场去兵团,在知青中最受欢迎,因为在待遇上和插队知青有天壤之别。但到了返城阶段,国家优先解决插队知青的招工,使农场知青返城的安排滞后。 云南农场知青请愿的主要组织者是上海知青,这说明了全国各大城市的知青办掌握病困退的尺度不同。1978年同期北京知青办已经放开了病困退的办理,而上海知青办面对十一万病退报告只批准了三万,是矛盾爆发的主因。 1978年12月10号结束的全国知青会议上,中共中央已经做出了调整政策,逐步缩小和结束上山下乡。 云南农场知青请愿的点火索是,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批发全国知青工作会议文件时出台了新规,修改了过去知青返城的惯例,新规规定:“农场知青今后一般不办理病退困退,如果家庭和本人确有特殊困难,可以通过组织协调。”从这个新规来看,不但堵住了农场知青返城之门,也改变了农场知青的知青身份。一下子激化了矛盾,引发了万人抗议。好在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体察知青意愿,及时撤回新规,继续沿用以往由知青部门负责办理病、困、退的政策,迅速平息了风波。云南农场知青请愿的结果,是推进了滞留农场知青的病困退。据国务院知青办统计,1979年病困退返城知青人数全国147万(其中既有农场知青也含插队知青)。 云南农场知青的请愿事件,恰恰说明了当年毛主席和周总理为广大知青制定的返城政策是正确的,是符合知青心愿的。历史的结局也正是这样,1700多万知青沿着招工、招生、征兵、提干、接班、病困退六条绿色通道回到了城市。当然第二代中央领导因为城市就业压力,曾经想放慢农场知青回城的速度,但最后又果断全面放开知青病困退回城,也是有利知青的决策方案,功不可没。 不实之词之六:“上山下乡使知青远离教育”。 因为文革政治运动的影响,使老三届和69届没有正常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业,在知青中这部分人是467万人。由于老三届的离校,保证了69、70届正常进入中学,同时为高中、大学的恢复招生争取了时间,1970年高中恢复招生,所以1970至1979年的下乡知青正常完成了中学学业,这部分人数是:1180万人,明显占多数。 和68年知青上山下乡配套的是推荐上大学的教育改革,即毛泽东提出的“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经过1970年的试点,1971年正式招生,这个政策一直延续了六年,他对知青在农村好好干起了重大推动作用。由于大学不招应届毕业的高中生,这使先期上山下乡的知青离上大学的机会更近,全国每年都有一批批知青经过基层推荐进入大学中专学习。经国务院知青办统计,上山下乡期间上大中专院校学习的知青共计126万人。同时知青来到农村和兵团生产第一线之后,各级基层组织,为知青开办了各类技术业校,培训了大批知青汽车司机、拖拉机手、赤脚医生、教师、农业技术员、水利技术员、畜牧师、会计、电工等等,很多知青回城之后因有一技之长,受益终生。在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实践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知青干部,现在成长为共和国担纲的栋梁之才。文化大革命结束在1976年,上山下乡结束在1979年,1977年恢复高考,国家把知青报考年龄放宽到28-30岁,并放弃了过去上大学的唯成分论,在这种公平的条件下,更不能说教育远离知青了。 1980年之后,回城知青自发的形成追逐学历的热潮,国家也相应的开办了各种成人大学教育,并由国家经过考试颁发大中专文凭。现在抱怨知青远离教育的人也应该从自身找找原因。 中国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从1968年12月毛主席号召到1979年终结束不过区区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上只是个小小的波浪,对知青本人来说也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小阶段。并且这部分人在改革开放年代,又是国家的中坚力量。那些编造不实之词的人却用谎言蛊惑老知青否定自我,用歪曲的历史煽动人们对党和国家的不满情绪,其用心极其险恶。了解真相的人们是不会上当的。 注:文中所引用数字及中共文件历史资料,均来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一书。 编辑;北风 (责任编辑: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