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难忘这一天

时间:2019-08-11来源:北风日志 作者:蔡荣华 点击:
1968年8月11日,是我的生命中难忘的一天,这天我告别了亲人与朋友,离开了从小生长的熟悉的环境,踏上了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专列。 1968年8月,我们这批66届的毕业生已经停课参加文化大革命两年了。68年的我们66届的毕业分配方案是:四个面向。到农村边疆

    1968年8月11日,是我的生命中难忘的一天,这天我告别了亲人与朋友,离开了从小生长的熟悉的环境,踏上了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专列。

    1968年8月,我们这批66届的毕业生已经停课参加文化大革命两年了。68年的我们66届的毕业分配方案是:四个面向。到农村边疆去只是其中一个选择,大部分的去向主要还是工矿企业,而不是后来的所谓“一片红”,全部到农村边疆去。

    当时我们有一批学生在学校读书时,受毛泽东思想与雷锋等英雄人物的影响,学了不少包括《青年运动的方向》等毛主席著作,思想比较要求上进,因此当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到上海招人时,纷纷报名要求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去,

    有许多人为了能到兵团去,写血书也有,这也感动来上海接收的兵团同志,没有想到上海学生会有这么高的革命热情,这种情景至今回想起来,我还感慨万分。当时我为了去兵团也多次表决心,家里不同意我去。因我家里只有我一个男孩,在家里小孩中,我又是第一个分配,再说表现也可以,如我不去兵团,肯定能留在上海比较好的单位,但我偷盖了家里的章,说家里同意我去,最后总算批准了。本来这次分配去的应是高中毕业生,由于我们的坚决,我校去了四名初中生,其中我班就有三名,我是其中的一个。

    家里不同意我去,也不是没道理。黑龙江位于祖国的最北面,对我们上海人来讲,不仅路远,而且不熟悉,天寒地冻更是无法想像。当时上海有到新疆去的,却很少有人到东北去。但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勇敢地去了,并且不问待遇,探亲假等问题。8月11日的早上,我记得我们先在上海虹口体育场集中,有许多人来送行,那时正是复课闹革命,但到学校的同学并不多,我走得有点静悄悄,有许多同学不知道我报名去了兵团,我记得有好几个同学,还有就是我在文革后期辅导过几个初一的同学来送我,然后坐上车子来到了上海的北站,上了专列。我怕我自已与家里人伤心,坚决不要我母亲送,最后我记得是我姐姐送我上的火车。

    火车是在中午时分开的,尽管在与亲人朋友告别时,许多人也泪流满面,但火车一动,大家的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许多人也不是第一次出远门了,因为文化大革命中有过大串联,到过东北的人少,但到过北京的人不会少,也算有经验了。我记得在途中有许人唱起了革命歌曲,这歌声悠扬激昂,我至今依然难忘。在我们这一批去的人当中,我不清楚每个人的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自已报名主动要求去的。其中有许多人在学校时就是学生干部,还有不少学生党员。他们确是怀着一颗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决心去的。许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回想这一段往事的时候,我就会明白他们为何能在边疆无怨无悔,就是因为这条路是他们自已选择的。

    随着火车的不断向前,北去,我告别了学生生活,开始了一种新的人生!专列经过三天三夜的运行,终于在8月1 4日下午来到了黑龙江边上的虎林县,靠近珍宝岛的一个小镇:迎春镇。这里原是铁道兵开发的854农场的所在地,后成了兵团四师第一团33团的所在地,在这块土地上,我呆了十年多的时间,留下了青春汗水。

    历史将永远定格在1968年8月11日,我记得这是当年我们上海知青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二批,8月9日是上海第一批,以后是每隔一天一批,原说到哈尔滨车站时,有欢迎会,但我们到了哈尔滨车站时,没开欢迎会,但车站留有横幅与标语,我想也许9日首批出发的,在此开过了欢迎会,后面的就不开了。

    时间过得很快,如今51年过去了,当年的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永远的记忆! 
 

 

那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多少年过去了,

有人颂扬,有人反对,

有人自豪,有人诅咒。

今天让我再次深深思索。

 

那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有人为了新中国的繁荣,

心怀理想来到了乡村,

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你能说他们错吗?

 

那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有人无选择的到农村去,

他们认为是对知青的一种迫害,

对人才培养造成了损失。

你能说这对吗?

 

我认为无论那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追求进步为国奉献,

永远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旋律,

不管历史今后如何评价,

知青精神将与共和国同存!

 

 

 

 

责编:北风

 


(责任编辑:北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