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以新华社出品的微电影《红色气质》为切入点,部分知名“红色后代”、老一辈新华人与新华社青年采编人员就如何更好地传承“红色气质”进行了交流。 建党95周年前夕,新华社出品时长9分5秒的微电影《红色气质》,迅速在网上广泛传播,累计观看量超过2亿人次,留言达数十万条,成为正面宣传中引爆传统和新媒体舆论场的“现象级”作品。 座谈会上,彭雪枫之子彭小枫、李大钊之孙李亚中、瞿秋白外孙女李晓云、方志敏之孙方华清、杨靖宇之孙马继民、王孝和之女王佩民、新华社原副社长冯健结合自身经历畅谈对“红色气质”的感悟。《红色气质》主创代表就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红色题材宣传作了发言。新华社青年采编人员代表就不忘初心、传承“红色气质”、做合格党员进行交流。 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在座谈会上表示,作为有着85年光荣历史的新华人,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性原则,牢记勿忘人民,勇于开拓创新,在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奋斗中作出新的贡献。
新华社副社长张宿堂主持座谈会。 “对于一个人, 95年很长。 对于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党, 正值青春年华。 远方, 有我们和父辈的梦想……”
当末尾这一段文字,伴随着国际歌的旋律在屏幕上淡去,微电影《红色气质》,再一次让现场的人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每次看到烈士牺牲的场景,总是心潮澎湃!《红色气质》这部微电影告诉我们,革命精神永存!”《国际歌》的译者、革命烈士瞿秋白的外孙女李晓云,强忍着眼泪说。 27日下午,一场主题为“不忘初心 传承‘红色气质’”的座谈会在新华社多功能厅进行,部分知名“红色后代”、老一辈新华人与新华社青年采编人员,就如何更好地传承“红色气质”进行交流。 ——这是一次红色信念的重温。 “为什么总书记要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想,《红色气质》这部微电影,给了我们很多启发。”革命烈士彭雪枫之子、原二炮政委彭小枫将军感慨万千,“就是要不忘救国救民、永远保持信仰的自信,要不忘革命烈士们的精神力量,要让我们今天的纪念成为未来的纪念。” 的确,传承“红色气质”、永葆“红色基因”,几乎每一位参加座谈的人,都提到了“不忘初心”。 革命烈士方志敏之孙方华清说,不忘初心,年轻的同志才能理解红色气质、接受红色气质、具备红色气质。 “新华社是有红色基因的,所以才拍得出《红色气质》。”方华清感叹说。 革命烈士王孝和之女王佩民,对此深为认同。座谈会前,她和几位烈士后代一起参观了新华社的中国照片档案馆。 座谈会上,她激动得几度哽咽:“父亲牺牲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从没见过我的父亲,除了在照片里。现在,在微电影《红色气质》和中国照片档案馆里,我见到了很多之前都没有看过的父亲的照片,谢谢你们保存了那么珍贵的资料……” 抛弃妻子、不顾危险、无惧生死,正是红色先烈们共同的气质! ——这也是一次红色理想的激荡。 “爷爷留给我最大的精神财富,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二是高尚的爱国情操,三是伟大的牺牲精神。”革命先烈杨靖宇之孙马继民说 革命先烈们共同的红色信念、激情与力量,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代红色儿女奋勇拼搏,勇攀高峰。 参加座谈会的新华社青年代表们,诉说着微电影《红色气质》以及革命烈士们的事迹,带给他们的感动、震撼:“微电影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我的妈妈”、“这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的红色气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希望祖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能在一代代共产党人身上传承。”革命先驱李大钊之孙李亚中说。
这是李大钊之孙李亚中在座谈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这更是一次红色力量的传承。 青年人的热情,在燃起,在激荡:“《红色气质》为对外报道点亮了一盏明灯”、“我们天然有责任和义务,用新媒体手段报道好‘红色气质’,让更多的人了解、熟知”、“我们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不断开拓创新,呈现出更多这样既有颜值担当又有气质内涵的优秀新闻作品”。 座谈会结束,80后、90后的青年们纷纷围拢上来,与烈士后代们合影,表达对革命英烈及其后代们的敬意。 青年编辑杨洋说:“《红色气质》不仅让我们学到了新闻报道的技巧,更重温了当初的理想信念。烈士后代和老一辈新华人的话,鼓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新华社的事业乃至我们党的新闻事业,不断努力奋斗。” 9月30日, 中国烈士纪念日。 每个中国人都应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