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 年10 月25 日,我终于跨入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大门,再次回到了农业战线上来。这是我插队十年的延续,更是一个更高的新起点。从此,我开始自己新一轮的拼搏…… 一、新的奋斗 来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我参与了辐射育种研究课题组作物组织培养实验工作。在项目组长的指导下,我一个人承担起了稻麦花药离体诱变项目的所有日常工作。我在农大担任校学生育种科研小组组长的经历使我在这一新的岗位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不久,我就根据在农大科研小组里学到的知识改动了研究室当时采用的培养基配方,大大提高了研究室小麦花药离体培养中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使项目组长对我刮目相看。随即组长就把每年的项目组工作总结、实验分析报告和研究论文的初稿都交给我执笔撰写。1982 年,我成为江苏省农科院聘任的第一批工人技术员。同年,转为技术干部。 经过适应期后,我在工作上越来越得心应手。在完成项目组长安排的实验工作的同时,我主动进行了一些实验的扩展延伸研究,并写出了相关实验分析报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83-1985 年,我尝试对小麦单倍体试管幼苗叶片进行离体培养,不仅诱导产生了愈伤组织,分化出新一代幼苗,而且人工加倍成功,获得了D1 代种子并进行了继代栽培。这在当时世界上禾本科植物叶片离体培养研究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得到各国科学家的重视,有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来函索取相关研究资料。 自1986 年起,我的工作重点转向科研管理,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成果市场转化方面,作了大量开拓性工作。1993 年创建花卉中心,主持开展了花卉辐射诱变育种和江苏省花卉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进行科研和市场开发相结合的新尝试;1999 年成立江苏省农科院保健品研究开发中心,主持了灵芝破壁孢子粉、灵芝精粉等新型保健品的研制和市场开发工作;2008 年创立装备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主持了设施栽培智能化高低温监测报警仪、智能化精准灌溉控制仪、设施农业环境条件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推进了江苏省农科院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研究学科的建设。 在30 余年的农业科研工作中,我先后发表科研和管理论文40 余篇,获得中国农科院全国植物辐射遗传机理协作研究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农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管理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二、为了一个不变的承诺 “我们曾经到过农村,亲身经历过农村的困苦艰难,都难忘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更重要的是我们都有着挥之不去的知青情结和社会责任感。农村的困苦,对于我们已经成了过去的话 .,而更多的农民朋友,仍然在为改变自己贫困的命运而奋争。对于更多的知青朋友,我觉得我们能够做的,首先是不要因为自己环境的改变而漠视了中国最大的也是最弱势的群体,关注他们的现状,为他们呐喊;其次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为改变现状所作的努力。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我在博客上这么写的,实际行动中,我也是这么做的。 1997 年,我主动请缨,重返苏北农村,来到淮阴县实施科技扶贫工作。该县是个养鸽大县,但是农民缺乏养鸽技术,鸽病频发,严重制约了养鸽业的发展。为此,我邀请了我院的养鸽专家亲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并组织了3 个乡镇的农民养鸽大户进行技术培训。为了帮助农民解决养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钻研了相关资料,编写了10个专题3 万余字的农村养鸽系列技术资料,发放到6 个省重点扶贫乡,指导农民科学养鸽。这份养鸽系列技术资料被江苏科技报分21 期进行了连载。目前,养鸽业已经成为该县(现改为区)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我院还在该县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指导农民种植以“抗病苏密”为主体的良种西瓜,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我被评为江苏省1997 年度扶贫先进工作者。 1998 年,我再次参加江苏省委扶贫促小康联络组,进驻宿豫县实施扶贫促小康工程。在完成联络组所承担的省各厅局下达的扶贫项目监管工作之外,我主动下到最边远的罗圩乡培训人员,提供液氮罐、显微镜和其他人工授精设备器械,帮助乡兽医站用波尔山羊冷冻精液对当地山羊进行杂交改良,大获成功,成为当地低成本、快速、大批量实施杂交波尔山羊推广的典范。同时为该乡引进我院新培育的优质高产杂交籼稻粤优938,当年种植试验示范田100 亩,取得了成功,第二年扩展到数千亩。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长期以来,农作物的秸秆一直被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宝贵的资源白白浪费掉,甚至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此,我应邀为市、县的报纸撰写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的科普文章,并专门邀请了我院的草食动物专家来到挂钩乡镇讲课,向农民宣传普及利用秸秆发展养殖业的科学知识。同时在挂钩帮扶的罗圩乡,指导当地农户利用秸秆制作氨化饲料,取得了成功,大量质优价廉的饲料为农村养羊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这一年,我再次被评为江苏省扶贫促小康先进工作者。 2006 年12 月30 日,我应省妇联之邀又一次前往苏北,与经济薄弱村进行科技对接,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致富”活动。这一次我回到了原插队所在的盱眙县兴隆乡红旗村,担任驻村科技特派员。我帮助该村制定科技帮扶方案,引进水稻良种示范栽培,主持申报并实施全省30 个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之一——省科技攻关计划农 .示范类 .目《优质 .禽黄 .养殖基地建设》。因为在对经济薄弱村的科技帮扶工作中作出成绩,2007年11 月被评选为江苏省“城乡结对巾帼致富”活动先进个人。 三、努力让生命绽放新的美丽 我一直认为,在干好本职工作之余,还应该尽己所能为社会多承担一点自己的责任,才能让人生过得更有价值。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刚刚在全国兴起,我倡议并组织了全院第一个职工业余读书兴趣小组,带动所在研究所的青年工人学习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推动了江苏省农科院职工“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和深入发展。我因而被评为南京市职工“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先进个人,带领的小组被评为优秀职工读书小组。 此后30 多年来,我先后兼任院工会宣教委员会主任、机关党委宣传委员、院属企业党总支副书记等职务,并长期作为党支部书记分管研究所的工团工作。我组织的各项活动和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省直机关的奖励。 从参与首届院职工代表大会的筹备组织工作开始,我见证了推进农科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全过程。自1997 至2008 年我连续担任4 届院职代会提案工作委员会主任。努力促进职工群众和院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推动职代会提案的办理落实,获得绝大多数职工群众和代表的信任和好评。先后获得“江苏省省直机关为实现‘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先进个人、优秀建议奖。 国家颁布无偿献血法后,我成了南京市第一批无偿献血志愿者。先后无偿献血24次,累计献血6800 毫升,相当于正常人体血液总量的1.5 倍。2005 年获得江苏省卫生厅、省红十字会、省军区后勤部联合颁发的江苏省无偿献血奉献金奖,2007 年获得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并被江苏省血液中心聘为终生义工。 2007 年,我在搜狐建立了《知青party》知青公共博客,一年后创建搜狐《知青party》博客圈。为知青朋友们搭建起了一个网上交流平台。这是搜狐成立最早、目前成员最多的知青博客圈,已达到500 余人。还组织圈友们旅游、聚会,丰富知青们的晚年生活。上山下乡是我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它影响了我的一生。 2008 年,我根据自己下乡插队和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经历撰写的20 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插队十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已经被国家图书馆、国内各知名大学的图书馆以及湖南省等省市图书馆共20 余家收为馆藏图书。 【作者王路,男,南京11 中66 届初中毕业生。1968 年到江苏省泗洪县兴隆公社红旗大队插队,任生产队技术员,大队科技小组组长、公社菌肥试制推广小组组长。1978 年返城,进入江苏省农科院。先后任工人、技术员、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原子能农业利用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