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在电影《春天的马拉松》研讨会上的讲话。 大家刚刚对电影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不再重复,但是从电影本身我想到三个事情,跟今天的专家和媒体朋友们做一个交流。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 第一个想法,是文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关于这个电影,最难的是打磨本子。 我们把一个花了两年时间打磨出来的本子,自己否定掉了。我们找宁波作家协会张忌副主席,他是真正有生活的,帮我们打磨了这么一个本子,拿到了可以放心拍摄的版本。 创作要上去,文本的作用现在越来越重要,前几天在中宣部开会,长篇小说怎么抓、电视剧剧本怎么抓,一个上午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我在这个会上提到,请全国同行一起思考,要高度重视写作者的来源。我们要想想未来5年、未来10年,谁在为我们写长篇小说?谁在为我们写电视剧的剧本?如果今天看不到这样的来路,看不到新鲜血液、新生力量的加入,一起讨论某几个具体艺术样式怎么走,那就不会走得太远。 有三类写作者要特别重视: 第一类,我们要高度重视青年写作者。现在条件那么好,公民教育程度那么高,生活那么富足,客观条件非常好,应该是出一批优秀写作者的时候了。事实上,不光高校的中文系,高等教育机构、职教机构、社会教育机构,都要重视青年写作者的培养和挖掘。 从上海角度来讲,我们要重视这个问题,不要只盯着作协,不要都盯着大作家,一个何建明老师成功了,所有的报告文学都盯着他写,这种等、靠、要的心态不好。 第二类,特别关注行业写作者的培养。如果行业内没有写作者,如果文化行业领军者不爱写作、不爱文字,单单专注经济工作、关注市场大数据,整天忙着招商、客户应酬,这个行业的文化水平,受到全社会关注的吸引力不会很大。 上海是世界未来的金融中心,为什么上海没有好的金融小说?自贸区蓬勃发展,我们有没有写自贸区的好的写作者?都没有。 这次中宣部开会,几个分管部长都提起,很多作家和作协领导讲:“采风不要通知我,我没有时间参加。” “深扎”总是觉得深不下去、扎不下去。深扎期间要给工资、给奖励,甚至还要给一官半职来挂一挂,让你了解情况,但还是不行。 这条路要走下去,更重要的是激励行业内写作爱好者,要有创作的冲动,要把行业真正的情况告诉社会。 我最近在抓一个电视剧剧本,是关于“芯片”的。华为针对5G芯片的研发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这之前,上海已经在布局“芯片题材”怎么写好。 我发现,跟写作团队打交道的女孩子,很多都是芯片行业研发者的家属。我说你们这个是得天独厚的条件,没有这样的联系,了解不了中国芯片怎么来的、现在什么情况、未来怎么走、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 现在碰到芯片上的问题,我直接问那群编剧,他们在创作群里给我很多启发。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要重视培养行业写作者,没有行业写作者,就没有行业的创作,也没有全社会对行业真正的尊重。 第三类,不要忽视对基层写作者的爱护。从《春天的马拉松》成功来看,我觉得什么时候都不要忽视对基层写作者的引领和倾斜。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给予这个影片60万的剧本资助、600万的拍摄资助,体现了对于基层写作者的爱护。今天在讲这个片子成功的时候,我脑子里总是想起原作者简平和编剧张忌这些身处基层的写作者。没有他们的努力,电影哪来的基础?我们再采风、再深扎、再提前采访也是不行的。 《大江大河》这部电视剧的创作姿态也令我佩服。昨天在群里,已经开始讨论《大江大河2》碰到的问题。有几条人物线索继续往下走的时候,碰到很多行业的问题。比如有一条线走到化工行业,中国化工的几个历史阶段,改革开放40年走到今天,模模糊糊知道一点,但是讲不清楚。 群里在讲,有没有可以帮我介绍对中国化工特别熟悉的人,我们要去采访。《大江大河2》本子还没有开始,采访已经开始了。 联系金山化工以后,讲得出过程的人,很多都是文学爱好者。我们任何时候对这样的同志,要给予很大的呵护。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我们对青年写作、对行业写作、对基层写作要保持敬畏,要给予呵护,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是创作的真正源泉。 第二个想法,《春天的马拉松》实际上是关注了富裕起来的中国农村下一步怎么走。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小岗村严氏兄弟坐在受表彰席,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当年要改变生活要翻身,他们没有权利,他们要索权、要权利。如果要杀头,其他兄弟要把他们的儿子拉扯大,当时农村是这样的情况。 今天浙东农村,离安徽并不远,又发生静悄悄的发展,没有人按手印,也没有人写血书,但是提出来的时代课题依然是振聋发聩,要把权力锁在笼子里。 从“索权”到 “锁权”,中国老百姓的精神世界、中国社会治理结构的理念,发生突飞猛进的进步。 我们非常希望在上海和全国同行一起写新时代、新生活,特别写物质生活丰富了以后,中国人民精神的富足和他们的克制。 这个片子成功也是信号,我们呼唤更多的文艺创作者,能够关注富足以后对公平、秩序、和谐、平等、自由的追求,这个应该是创作取之不尽的富矿。 第三个想法,关于上海的现实主义传统。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片迎来一段黄金时间,好像偏喜剧的都在南方。今天的会议要呼唤老百姓喜闻乐见,对生活直接反映和干预,带有轻喜剧色彩的剧目能更多一点。 下一步上海电影的两步走,第一步是打造“上海出品”电影创制的闭环。 这几年上海电影最大的变化,是新注册了很多公司。在上海,享受电影政策的好作品越来越多,这是值得高兴的。但是我们也看的到短板——电影工业体系不健全。 电影需要的后期制作,不论技术和集成,从人才和能力来讲,这一块短板非常明显。有时候录30秒的音乐,在上海找不到一个好的音乐棚。当然后期大量的渲染、特效、先进技术的引入也都是不够的。 今天的上海电影奋起直追,在做电影工业体系闭环。所有类型的电影,不光在上海注册,还要真正在上海拍摄、在上海完成。 昨天有一个发布活动,在松江科技影都,我们的第一个项目,是30万平方米的高科技摄影棚。上海实景地的选择有限,但是数字化的水平、集成的能力,是可以认真做好的。两年时间,在松江我们大概有50万平方米的棚能够做。 昨天巧遇韩三平先生,他为了这个棚专门到上海来,他说上海这步走得对,上海志在做全球影视创作中心城市,应该要有50个棚。这对我们是鞭策、也是支持。这是第一个工业的闭环。 第二个闭环是形成影视人才教育的闭环。我们非常希望跟大家合作,培养各种各样的电影人才,不要唯文凭和学历。 追求高学历,不是创作的唯一道路。电影当然要有学术、理论、科技的攀登者,我们要把水平提高,但是我们也要培养我们的“蚁工”。要让电影行业的蓝领工人,出好镜头、好画面、好音效,让他们看到票房、看到熙熙攘攘的观众,内心要有行业的自豪感,要有从业的冲动感,这个就是上海立足于电影人才教育闭环的一个理念。 蓝领我们要培养,高级人才我们也要培养,这是上海未来坚持要做的事情。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