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黑龙江兵团的戌边实力及其历史意义(1)

时间:2018-08-29来源:老知青家园 作者:纪道庄 点击:
兵团战力价值及其历史意义 作者:纪道庄 原兵团司令部军务处副处长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当中国方面决定将黑龙江农垦单位组建为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任务时,苏联军方和新闻媒体很快意识到:对这支兵团队伍不可轻视,是中方为改变边境兵力薄弱态势采


 
兵团战力价值及其历史意义
 
作者:纪道庄 原兵团司令部军务处副处长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当中国方面决定将黑龙江农垦单位组建为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任务时,苏联军方和新闻媒体很快意识到:对这支兵团队伍“不可轻视”,是中方“为改变边境兵力薄弱态势采取的战略性措施”。
 
      1973年,经我外交部同意,英国记者、军事评论家马克斯威尔来我兵团实地考察访问。这位长年研究中国军事问题、并著有《中印边界事件》一书的英国人得出结论:中国黑龙江兵团是“很强的准军事部队”。

 

      时隔四十年,由吕书奎主编的《亲历兵团》一书和黑龙江兵团网,登载了原兵团司令部鲍鳌(副参谋长)、梁文玺(作战训练处副处长)、李植谷(侦察处副处长)、纪道庄(军务处副处长)、陈吉才(颜文斌副司令员秘书)、薛昆修(通讯处参谋)、王路通(管理处军需管理员)和杨茂军(通信处无线电报务员)以及六师师长王少伯等同志的叙及战备的回忆文章。仔细阅读这些史实,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年兵团为完成沈阳军区赋予的战备作战任务而做出的艰苦努力和成就,还能认知那时苏联军方和英记者马克斯威尔对兵团战力价值的判断是准确、实际的,而非虚妄、夸张之词。
 
      八年屯垦戍边的实践证明,兵团战力价值主要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边境防卫力量,相当程度改变了对峙双方的兵力对比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友好结盟,两国人民频繁交往,亲如兄弟,边境安宁稳定。苏方在我黑龙江垦区援建友谊农场,即是一例。进入六十年代,中苏交恶,矛盾迭发,两国关系发生180度的大转变。苏联在中苏边境部署重兵集团向我施压,而我黑龙江省境内当时仅有一个军(即执行抗美援朝任务于1958年最后撤军回国的23军)和几个遂行护桥、守库任务的内卫团。双方兵力对比极其悬殊。中央党政军高层对此有严重的危机感,除迅速在重点边境地区组建若干边防团外,于1966年“文革”爆发前,决定将黑龙江农垦单位组建为生产建设兵团,并调去2万余名复转官兵,很快在合江、黑河建成了两个农垦师。严峻的边境形势,加上“文革”的混乱局面,增大了建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紧迫性。1968年6月18日,党中央、毛主席做出决定,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划入沈阳军区建制,同时以实战精神迅速进行组建和实施一系列备战措施。
 
      应该看到,兵团执行“屯垦戍边”任务有其明显的优势和基础。主要是,所属单位地处黑乌两江边境重要地区,拥有近80万可战斗人员(包括现役和转业军人、知识青年、支边青年和职工等),实行军事化体制编制,以武装连营团为基干队伍,配备武器装备,进行必要训练,加之熟悉地理环境,且从事生产,自供粮饷,尤有高昂士气,因而迅速形成战力,这在中央一时难以调谴野战军增兵黑龙江省的情况下,兵团6个师布防于边境地区,对于增强边境防卫力量,改变对峙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情况,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必使苏方认真掂量。

 

      二、兵团组建的武装连营团总兵力相当于抗美援朝时期三个军
 
      兵团组建后,着力落实主要战备措施之一是组建武装连营团。各师先后组建了武装连营,其中部分被指定担负战备值班任务。兵团则直接领导并完成了两个武装团(步兵第26团和炮兵第63团)的组建工作。这些武装连营团均实行军事编制,由现役或转业军人为主担任各级指挥员,战士则多为年轻力壮、到兵团不久的城市知识青年,其质量毫不逊色于野战部队服役战士。按照编制任务,为武装连营团适时配发了不同类型的轻重武器。通过落实战备制度规定,进行各种培训和军政训练,使之很快具备了执行战斗任务的能力。
 
      至1973年,兵团武装连营团的总兵力已达到了7万余人,轻重武器5万余件,其数量规模已相当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3个军。虽然在战斗素质和作战经验上两者不能相比,但在武器装备质量和后勤保障能力方面都强于抗美援朝作战部队,这是不争的事实。
 
      经过1969年支援珍宝岛作战,1970年长距离拉练,熊岳城高炮射击比武,和1971年应对林彪叛逃事件展开的高度戒备等多次实践证明,兵团的武装部(分)队是有战斗力的,且能够坚决完成上级赋予的战备作战任务。
     
      三、兵团执行着远超于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军事任务,承担着边境防卫重责
 
      基于对兵团战力的考量,沈阳军区当时赋予兵团的战备作战任务主要有三:
 
      一是支援和配合边防部队作战。这是当主要以正规军与敌交锋时,兵团适时给予支援和配合,以保障其顺利作战。如珍宝岛作战样式。
 
      二是坚守要点,实行火力侦察,掩护野战军战役展开。这是当对方实行大规模或较大规模进攻行动时,兵团应迅速组织武装部(分)队占领并扼守防御要点,阻止或迟滞对方进攻;同时实行火力侦察,判明敌情,以有效防御行动,为野战军战役展开赢得时间和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坚持敌后作战。兵团为完成战备作战任务,还本着平战结合、战备生产兼用的原则,有效地进行了通信、交通、工程、仓库和后勤等战场建设,并建立了侦听队,形成配套作战能力。

 

      正是由于兵团具有的战力及其担负着远超于民兵、预备役部队的战斗任务,英记者、军事评论家马克斯威尔才得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很强的准军事部队”的认识。这是颇有见地的。
 
      兵团时期是黑龙江垦区“屯垦戍边”的历史时期。这是借鉴我国汉武、三国时代“屯田驻兵”经验,尤其是运用我建国后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验的又一次成功的实践。值得载入史册,供后人研究借鉴。
 
      兵团时期形成的战力,对当时稳定黑龙江边防,增强防卫力量,为国为民解忧,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在形成战力的过程中,为国家节省了经济支出,减少了财政负担;战备中发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使北大荒征战精神更加充实和发扬光大;令行禁止的纪律要求,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在武装连队的知识青年经受了锻炼,增强了国防意识,学到了军事知识,通信侦察部门还培养了专业人员和外语翻译人才;建成的通信、交通、工程和仓库在当时和尔后的生产建设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1975年军委边防战备会议还介绍推广了我兵团“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经验。
 
      当然,因受“文革”极左路线影响,在组编武装连队人员选配和执行边防政策等方面(如强调家庭出身)曾一度发生过偏差,挫伤过一些知青、农场职工的爱国热情。
 
      我们有时戏称兵团是“庄稼兵”、“7083” (七零八散)部队。正是这支队伍在当年建立了功绩。这是共和国历史的选择,也是百万兵团人无私奉献的结果。

(写于2008-11-27)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