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上海知青刘生才
刘生才,男,原上海市粮食局干部。1970年4月到黑龙江逊克县车陆公社利民大队插队,因患肺气肿等病,经医治无效,不幸于1973年12月4日在黑龙江逝世。中共上海市委、市革命委员会追认刘生才同志为革命烈士。
知识青年的贴心人
1970年4月,刘生才同志来到黑龙江逊克县车陆公社利民大队插队。他带领上海插队知青,与北大荒的乡亲们打成一片,在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劳动中,为建设边疆作出了贡献。 每年四、五月份,是北大荒春播的季节,也是风沙最大的时候。刘生才一到边疆,就坚决要求到劳动强度较大的播种第一线去。不论白天夜晚,刮风下雨,只要拖拉机在原野上奔驰,人们都能看到老刘随着播种箱来回奔波。 几年来,老刘和知青、老乡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无论是春播、夏锄、秋收,还是冬季积肥或干杂活,他样样抢着干。 1972年,老刘因病返沪治疗,当他听到大队遭到大水灾时,不顾病体未愈,不顾家人劝说,马上返回黑龙江,投入抗灾自救。 在农村的几年,老刘生活十分俭朴,从不搞特殊化。一条被面用了十几年,破了补,补了破,破了再补,一直用到他逝世的那一天。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在政治上要向高标准看齐,在生活上只要过得去就行了。”可是,他对生活有困难的同志,他却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他们。 老刘满腔热情地帮助知青,使他们健康成长。每次知青开会,老刘都要参加。经常带病步行几十里,去看望分散在各队的上海知青。还经常找知青谈心,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遇到的问题。一次,有个知青在做代销员工作时碰到一些困难,不想干了。老刘知道后,找他谈心,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使这个青年思想有了转变。有个知青想利用自己与个别干部的私交,要党支部开证明,同意他到城里工作。老刘知道后坚决不同意。他配合当地干部做思想工作,帮助知青树立扎根农村的信念。 老刘对青年人的教育,不停留在说教上,他很重视运用文艺等各种形式,开展思想教育,这在那个高喊革命理论的年代里,在边疆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逊克涌现出了知青英雄金训华,他马上组织知青排练小话剧《金训华之歌》等节目,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革命精神。 在生活上,老刘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知青。他看到食堂缺少放馒头的用具,就自己动手割来柳条,编了许多筐,分给各知青点。农忙时食堂人手少,忙不过来。清晨3点多老刘就起床了,到地里摘豆角,到食堂帮厨。早饭后,又和大家一起出工。1972年,逊克受灾歉收,食堂缺菜,知青们的营养跟不上。老刘拿出自己的钱,到镇上去买来蔬菜和副食品送到食堂。知青病了,老刘总要上门探望。多年以后,知青们回忆往事时,感慨地说:“老刘是我们政治上的好老师,工作上的好参谋,生活上的贴心人。他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 1972年的7、8月间,汛期到了,利民大队又涨水了。尽管提前筑了堤坝,但水位猛涨,堤坝被冲开了缺口。全村男女社员立即投入紧张的抢险战斗,好多青年跳入缺口。老刘不顾发烧的病体,也毅然跳下去,和青年们共同战斗。大伙劝他快上去,他说什么也不肯。后来,大家硬把他推上岸来,可他马上又投入到运土劳动中。一天,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乡亲们把老刘抬上马车,硬送他回宿舍休息。但隔了一会儿,他又跑回堤坝,继续战斗。 老刘在病情恶化,行走困难时,还继续参加劳动。收割黄豆时,他总是起得很早,有人问他:“你这样早起来干啥?”老刘说:“我走得慢,割得慢,如果再晚来,还能干啥活呢?”许多同志关切地说:“我们大家多使一把劲,就把你的任务完成了。”他怎么也不肯休息。后来,老刘一弯腰就引起气喘,他就自己做了一个夹子,下地去捡散落在垄沟里的大豆。他说:“多捡一颗豆,就能多交一粒公粮。”人们赞扬老刘“真是头革命的老黄牛!” 老刘的病越来越重,当地党组织、插队干部、知青和乡亲们,都催他到县医院或回上海治疗,可老刘总是百般推辞,说:“当前农活很忙,正是秋收,不要为我耽误生产。”当大家准备好马车,送他去县医院时,他又说:“现在脱粒、送公粮紧急,等我病好一点自己去。”卫生员为他打针,他坚持不肯多用针药,要留给乡亲们用。病危卧床不起时,老刘仍想着党,想着革命,要求在他床前参加最后一次党支部会议。 1973年12月4日凌晨,刘生才同志不幸逝世了!乡亲们含着热泪与他告别,悲痛地说:“老刘啊!你把整个心都交给咱利民大队了!”已买好车票准备回上海探亲的6名知青,都退了车票,守在老刘遗体旁。正在外面进行征兵体检的知青,连忙赶回来,最后看望老刘一眼。 老刘病危时,中共逊克县委派出干部和医生,专程赶到利民大队探望他。老刘逝世后,车陆公社党委连夜给上海有关组织拍了电报,并举行追悼大会和安葬仪式。 根据刘生才同志生前的表现,中共上海市委、市革命委员会追认刘生才同志为革命烈士。 刘生才同志已经逝世近四十年,但知青们永远记得有老刘,以及一批和老刘一样被下放边陲的干部,陪伴在身边,亲人般关怀、呵护着他们,与他们一起走过那段最难忘的青春岁月,而自己却付出了更多更多。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