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第二届原创文学大赛作品:走进西递,走出西递

时间:2016-12-30来源:原创 作者:林嗣丰 点击:
体味西递所承载的徽州文化是必须走进西递的,必须要走在西递如羊肠般的小道上,踩着油亮的青石板,观头上的一线天空,看两旁高耸的徽式建筑的。这时,历史便会穿越时光带你走进久远的年代,悄然地感受长久积淀下来文化。 脚下的青石板被雨水打得油光闪亮,边

   
 
体味西递所承载的徽州文化是必须走进西递的,必须要走在西递如羊肠般的小道上,踩着油亮的青石板,观头上的一线天空,看两旁高耸的徽式建筑的。这时,历史便会穿越时光带你走进久远的年代,悄然地感受长久积淀下来文化。

  脚下的青石板被雨水打得油光闪亮,边角已经被岁月磨得圆圆润润,却没有“咚咚”的响声,如徽州人那般的踏实。多少徽州人就是踩着这样的青石板上走出村落,越过大山,越过大川,走向外面的世界的,成就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徽商”,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剧种“京剧”,更成就了一种精神“徽骆驼精神”!徽州人的吃苦耐劳是十分出名的,他们行走在崇山峻岭中,行囊里有一种食品--徽州烧饼,里面是梅干菜外面是加油的面,可放很长时间而不坏;他们的佳肴里有一种鱼--臭鳜鱼,原本只是因为所带的鱼臭了,洗洗以后再烧,竟然做成一道徽州特有的名菜。徽州烧饼、臭镢鱼,现在成为了当地的佳肴,承载的是满满的文化。

  徽州的建筑是一眼就能分辨出来的:粉墙,黛瓦,高窗,马头墙,内庭采光。我最喜欢的是它那早已锈迹斑斑的粉墙,原本白色的墙面早已变得发灰,不像许多地方古镇的墙那样白得瘮人。其实,那墙上的锈迹、那发灰的墙面里记载着许多的文化符号,铭刻着许多的历史遗迹。于是,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抚摸起这些无字的书本来,试图读透后面隐藏的故事。

  徽州的建筑是很少向外开窗的,即使开了,也在离地面高高的地方。一则自然是为了防止土匪的侵犯,二则也为了防备留守在家中的女眷红杏出墙。在高墙后的客堂里,每家每户都会摆上两张桌子,一圆形一长条。长条的中间必摆一座钟,在其两边一左一右分别摆着一镜子一花瓶,祝愿外出的亲人长久平平静静;而那张圆形的桌子是可以分成两半的:男主人在家则合成一张,男主人不在则分列两侧。如有外人来家则告诫其不便久留,其中是否也暗含有防止女眷出轨的内容,我不得而知,但我猜应该是有的吧。这样的文化不知是应该点赞还是应该批判。

  小姐的闺房一般都安排在二楼上的,向着不大的天井。这样的安排可能就应着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训吧。有一大户人家的闺房楼上的雕花栏两端,特意安排了两个小孔,上面的人可以看到下面的人,而下面的人却看不到上面的人,这是特意为小姐观察招亲的男子用的。这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是一种巧妙又无奈的做法,但即使是这样的做法也只有在那样的大户人家才可能做到。

  观徽州文化还应进入他们祭祀的祠堂,因为它记载的不仅是一种亲情,更是一种历史和文化。西递有一胡姓祠堂--追慕堂,内中祭着唐太宗李世民的牌位。据说此户人家是李世民的后代,唐未为避战乱,由胡姓保姆带领来此隐居。后来战乱平息,才建起此祠堂,予以祭奠。现在堂中高挂着的“德泽百世”“天恩重沐”“君父王嗣”的牌匾,显现着昔日的辉煌。祠堂后面还供有李世民的塑像,表明子孙对先祖的纪念,以表曾经的荣耀。

  牌坊也是徽州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表政绩的,有表贞节的。西递门前就有一高大的石牌坊:胡文光牌楼。此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为三间四柱五楼格式,是朝廷为表彰胡文光为官二十一年政绩卓著而恩赐于他在其家乡建立的。牌坊高12.3米,宽9.95米,用本地黑色的“黟县青”建成,雕琢精绝,工艺精湛,是我国石坊建筑的瑰宝。

  西递虽然小道四通八达,但毕竟闭塞。于是从古代起人们就从这里起步,决心走出窠臼而走向四面八方,向外界传扬徽州人不屈不挠的徽骆驼精神。因此,看西递之美也必须走出村落来,站在远处站在高处观看。西递村外有一外油菜花尚未开败的山坡上地,在这里可以看到西递的全貌,可以看到油菜花簇拥的整个村落,看到鳞次栉比粉墙黛瓦的古建筑。这是一种壮观的美,一种历史的美,一种文化的美。

  西递曾获得“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称号,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递从此真正走出了大山,走出了徽州,带着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