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从《文学的生命》里我读到了什么?

时间:2016-11-16来源: 上海知青网 作者:龚韬英 点击:
说自己喜欢读书还真不好意思说,从我内心是酷爱读书的,但是,惭愧!盘点自己读过多少书?实在太少!太少! 记得小学四年级,我生平读到的第一本书是苏联奥斯特罗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此书开启了我对书的初恋。 我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困,我家是金


说自己喜欢读书还真不好意思说,从我内心是酷爱读书的,但是,惭愧!盘点自己读过多少书?实在太少!太少!
记得小学四年级,我生平读到的第一本书是苏联奥斯特罗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此书开启了我对书的“初恋”。
 我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困,我家是金桥镇上最穷苦的三个家庭之一,爱书却没钱买书,借书也不容易,难得借到一本好书还不能晚上看,因为电费!
 印象最深的是巴金的《家、春、秋》,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还有鲁迅的几篇小说。借书不多读书甚少,后来文革开始了,69年下乡去了云南勐腊,没有书可读,青春最美好的年华浪费殆尽。
 大返城时已为人母,家庭重担和繁忙的工作很少有时间读书,赶上改革开放下海拼搏,读书成了我偶尔奢侈的享受。
 但是,知青作家的书我闻到了就不愿放过,今年8月份《知青》微信群群主诸炳兴传来消息,知青作家修晓林著有《文学的生命》将于8月22日在上海书展举办首发式,群主特别指出这位作家是勐腊农场的上海知青。就凭这份勐腊知青情缘,我不用关心书里写的什么内容,我肯定去!

 书买了,作家签名了,与修晓林合影了,好爽!作为偶像的修晓林与知青们依次合影,我不了解他,他不认识我,合影以后他根本不记得我是谁,而我读着他的文字真正认识了修晓林。

 书展会回家我坐上地铁就打开书读起来,本来应该在巨峰路转6号线的,可是地铁到终点站我还浑然不知,当我被赶下车厢时才发现误站了,我捧着书笑自己,也太如饥似渴了!
 我听群里才女毛祖容说她计划一天读一篇,三个月把书读完,有计划地读书真好。可我心想,我的计划经常会落空,我还是抽空读一篇是一篇吧。到昨天为止我把书读完了,我读书是见缝插针,真正在家里安静地坐在书桌旁只读了一小半,大多是在外出等候的时间段完成的。战友们在歌厅唱歌,我老鸭嗓子知趣地在一旁读书。到银行办事,经常也是排号一个多小时,又是看书的最佳时机。接送外孙女或者朋友我在座驾里等候的时间也是我看书的间隙。上星期去交警大队处理抄报单,排队等候时间3小时,排队的人群怨言四起,我却旁若无人沉浸在书本里。我看书还挺有功架,手握一支笔,看到精彩的句子划上几道杠杠,旁人看我全神贯注那腔调还误以为我是个文化人。
 写了这么多还没有写到正题,我要写的是读了《文学的生命》我读到了什么?
 精读细读了这本书,掩卷沉思,感慨良多!从作为编辑的修晓林来看,他对工作尽心尽职尽责,勤奋读书,用心笔记,像蜜蜂一样采集百花芬芳,像海绵一样无穷尽地汲收知识,有着高品位的思想享受与追求,求精求全的编辑作风以及与人为善的高尚品德。从作为作家修晓林来看,他身上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长期用心积累,厚积薄发,讴歌每一位作家感情真挚细腻,视觉鲜明深邃,文字造诣深厚,思维宽阔敏捷,风格独特各异,极富感染力。
  我书读得不多,对中国文坛了解甚少,通过这本书让我加深了对作家的认识,从而了解到这些作家写了哪些好书,同时又了解到这些著名的作家为世人在文学领域里所作的巨大贡献。 
 修晓林把一位位作家的生命内涵挖掘了出来,一些老作家们经历了旧社会、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复兴文艺的全过程,他们伴随着祖国的风风雨雨同甘苦共患难,生活与创作曲折坎坷充满艰辛,作家们用生命和心血凝聚成书的生命感悟,为文学创作付出的心血与汗水,隐忍了多少无奈与屈辱,那一个个不屈的生命里蕴藏了多少惊人的毅力和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作家色彩斑斓的人生,又是编辑与作家交往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倾注了作者全部的感情。修晓林与已故老作家心与心的交融,天上人间的心灵对话和刻骨铭心的怀念读后感人泪下。作者对恩师与前辈的敬重、思念与感情打动着我,他敬重作家、敬畏文字,向作家组稿、访谈、合作的关系上体现了他的敬业与美德。曾听说文人相轻,而这本书中的文字向我们传递出的却是当代文人相亲相敬互补互助的文坛氛围。
 通过这本书,我对编辑这份职业在幕后作出的奉献弥补了我以前缺少的认知,透过修晓林编著的《文学的生命》我看到了文艺出版社的传统风貌,看到了一个优秀的编辑在组稿过程中与作家们如何拉近距离,以朋友的姿态交流感情,就像文学评论家陈思和在序中说的,这些编辑的经验与传统风范,编辑的理念德行,编辑的理想实践都是非常宝贵的学术,留给后人将是一份极为生动的经验教材,是推动编辑事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本好书。
 这不是一本普通意义的书,它是文学领域里一笔宝贵的财富,把它留给历史,留给后人,激励当今,启教子孙。它是一部凝聚了一位资深编辑与九十一位著名作家的情感积攒,浓缩了当代作家的人生缩影,彰显了修晓林对文学事业执著一生的热爱。

本文作者(左二)系上海赴云南水利二团知青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