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上海知青网络文化十年检视 ——《青春逝水》的编撰与特色

时间:2016-08-12来源:上海知青网 作者:陆亚平 点击:
2000年左右,互联网媒体在神州大地风生水起,上海知青网亦应运而生。1999年楼曙光创办老知青驿站,2001年改版更名为上海知青网。在平面媒体时代,知青们想要发表文章十分不易,投出的稿件十之八九被退回,而发表的则大多被塑造成标准安全模式。自从有了互联

       2000年左右,互联网媒体在神州大地风生水起,上海知青网亦应运而生。1999年楼曙光创办“老知青驿站”,2001年改版更名为“上海知青网”。在平面媒体时代,知青们想要发表文章十分不易,投出的稿件十之八九被退回,而发表的则大多被塑造成标准安全模式。自从有了互联网,中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悄然变化,只要不违法,话语门槛几乎消失。往日发表无门的业余作者获得了宽松的生存空间,知青网络文学更是呈井喷状发展,2001至2011年十年间,上海知青网就汇集了数万篇文章,作者多为当年曾下放至全国各省区市的上海老知青,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与传统主流媒体相比,网络文学更鲜活,更多元,更贴近生活、接近真实。
           在张刚的倡议下,网站骨干们决定编纂出版上海知青网十年文集,检视网站十年文学成果,总结网站十年重大活动。
       刚从传统纸媒挣脱的知青网络文学,要重新获得主流媒体的认可,其过程十分的艰难复杂。上海知青网各频道、栏目、论坛的主编、版主共提交了数百篇文章,经21位编委背靠背的打分评议,最后筛选出140余篇。其筛选原则,一是文字优劣,二为主题敏感度。而对于留下的也要修饰文字,打磨棱角,尽量符合出版社的要求。这就是国内知青读物出版的普遍状况。历经两年多的策划、筹备、讨论、修改、编辑,与出版社反复洽谈,费尽周折,文集最终于2013年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以《青春逝水》之名正式出版。原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瀚为之做序。全书145篇文字,其中黑龙江知青37篇、云南知青23篇、安徽知青16篇、江西知青15篇、贵州知青13篇、吉林知青12篇、内蒙知青11篇、新疆知青4篇、上海市属农场和其他地域知青10来篇。时间跨度40多年,从知青时代一直写到后知青时期。全面反映了老知青的生活、劳动、戍边、学习、友谊、争斗、爱情、婚姻、后知青创业,洋插队和网站重大活动等林林总总。作者大多为业余,也有少数专业作家,如叶辛、金宇澄、杨剑龙等。
       大多数知青网络作者的写作动机皆为“我要说”而非“要我说”,这就决定了他们书写的是真心实情之言,而非粉饰迎合之语。所以,文集虽经筛选打磨,其历史真实和真心实情仍随处可见,这是本书最宝贵之处,有很强的史料性和可读性。可以这么说,知青文学最灿烂的花朵开放在那时的网络媒体。
        140余篇文字,大致勾勒出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轮廓,马建的《半份血书》叙述了可教育好的子女在哪个年代的无奈与悲怆。宋宪华的《黑龙江上救连长》,表现了当年知青在强敌面前的血性。李学敏1973年的那场高考》以个人独特视角记述了不被人记忆的文革中的唯一高考。陈正元的《知青罢工风潮点滴》、王一民的《知青风潮与我的无奈》,从各个侧面反映了那场轰轰烈烈的云南知青风潮。周公正的《国际悲歌歌一曲》则揭开了“缅共知青”神秘面纱的一角。有解剖知青点麻雀的《察哈彦知青》(刘琪)、《“散伙”》(钱中五)。有记述知青与当地干部群众血肉深情的《美好的鄂乡岁月》(阮显忠)、《我和我的朝鲜族妈妈许顺姬》(张雪珍)、《知青队长任朝勇》(吴梅芬)。有记录民风民俗的《灯戏的故事》(叶开元)、《买笋记》(钱建国)。还有相当多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知青在农村野蛮生长的情况。我曾专门写过一篇论文《文革知青的丛林态生存》,其绝大多数材料都取自该书。在这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顾里的《屯雷枫叶红》和费凡平的《插队时,我的一次生死磨难》。前者塑造了一个向现秩序挑战的平民英雄付灿;后者则讲述了作者与极左知青的一次生死抗争,故事惊心动魄。另外,本书还列出专门篇章,登载老知青在异国他乡漂泊、求学、谋生的文章,很值得一读。
     该书还记载了自网站成立以来所主办和参与的重大文化活动。十年实现五个一,即:一台晚会——2004年12月26日在云峰剧场演出《我和我的祖国》歌舞晚会;一个场馆——瑷珲知青博物馆;一次会议——“2008知青学术研讨会”;一本书籍——《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一个团体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本书还收集了150多张新老照片,从影像的角度反映了知青历史和网站的重大文化活动。
      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并被列为研究会丛书。
      互联网的普及,冲击了传统媒体,却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大发展。近两三年来,随着微信的普及,人们逐渐远离电脑,许许多多原本热闹非凡的知青论坛越来越冷落,甚至门可罗雀。人们的写作热情逐渐冷却,且文字创作越来越碎片化。人们都热衷于搬砖头,不屑认真创作。这一倾向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载体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写作与阅读,又该如何应对?
2016年7月6日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