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童年,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阶段。而六一儿童节更是因承载了孩子们七彩斑斓的梦而显得意义非凡。 从1950年第一个国际儿童节至今,无论是“60后”、“70后”,还是“90后”、“00后”,每个年代的人都有着自己专属的“六一”记忆。为此,本报采访了多位不同年代的市民,谈谈那些年有关申城“六一”的故事。 60、70后:半根棒冰乐一天 “我们那个时代物质很贫乏,‘六一’和小伙伴一起去公园玩玩,路上再买点小零食,就是过节了。”市民管女士告诉记者,她出身在60年代,在东方明珠附近的一条弄堂里长大。那时,她们每天只需上半天课,下午则是学习会,5、6个孩子集中在一户人家家里写作业。到了“六一”当天,小伙伴们就一起步行去浦东公园玩。虽然路上要40多分钟,但大家一路欢声笑语,一点都不嫌累。 “那时候,吃零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六一’的第一个快乐,就来源半根棒冰。”管女士回忆称,去公园的路上,会遇到小贩。他们胸前挂着棉被包着的木箱子,一声声“卖棒冰了”、“卖棒冰了”的叫唤格外吸引人。几个孩子就会掏出几分钱,买根棒冰解解馋。 管女士说,棒冰一根4分钱,通常是各出2分钱,两人合买一根。分棒冰也是一件颇有智慧的事,拿上半根,没有木棒,得用纸头包着吃,但棒冰部分稍长一些;拿下半根,吃起来方便,但棒冰部分就稍短一些。“一些条件好的孩子会买雪糕,8分钱一根,白色的是奶油味的,咖啡色的是可可味的。舔上一口,觉得人间美味也不过如此。”她笑着说。 除了冰棒,5分钱一个三角包的萝卜干、7分钱一两的泰康苏打饼干、8分钱一个的鸡心蛋糕也是不少60后、70后的六一记忆。 “小伙伴凑凑钱,一起买点零食,边玩边吃。有时还要在嘴里含很久,直到没味道了,或者化了才会咽下去。”70后洪女士说,吃着零食,在公园里荡秋千、玩跷跷板、滑滑梯,跳橡皮筋,每个人都要疯出一身汗。待到太阳下山前,大家纷纷步行回家,虽然这时身子也疲了,腿也软了,想到肚子里装着这么多好吃的,便又雄赳赳、气昂昂的,感觉自己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人。 80、90后:最爱就是“大世界” “不到大世界,枉来大上海。”上世纪80年代初大世界复业,定名为“大世界游乐中心”,这个位于西藏南路、延安东路交叉口,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东方之门”的独特建筑,不仅成为了来沪游客心中最具吸引力的景点,也是申城80、90后心目中的童年天堂。 小张回忆,小时候去大世界玩是最期待的事情,六一节儿童还免票,因此童年好多个“六一”都是在大世界里度过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那12面哈哈镜了,小时候第一次玩只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人会随意地变高、变矮、变胖、变瘦,我记得在那留影的人最多。” 除了令人捧腹的哈哈镜,从大人爱看的南北戏曲,小青年热衷的电影院、杂技场,到孩子们最爱的碰碰车、“翻斗乐”与各色游艺场的小游戏,每个人都能在大世界里“白相”一整天。 “我最爱玩的是钓鱼,几块钱能钓十几分钟。钓上来能直接带回家养。”“90后”小顾对大世界的小游戏津津乐道:“不大的池子里放满了颜色鲜艳的金鱼,老板会给一小坨米面,我只要取一点粘在鱼钩上,然后等着金鱼上钩就行了,每次都能有‘战利品’。” 虽然大世界从2003年起闭门谢客,渐渐淡出人们视线,但它依旧与一代上海人的童年记忆紧密相连。今年初,有消息称上海大世界将于2017年复业。对此,不少80、90后纷纷表示将故地重游,向童年致敬。 00、10后:天天儿童节却难言快乐 从薯片、糖果各色好吃的零食,到锦江乐园、欢乐谷和即将开园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再到电脑、手机、IPAD等高科技产品,00后、10后从出生起就吃喝玩乐不愁。相比之下,六一儿童节对他们而言,只是平凡的一天。 家有4岁儿子的沈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的小朋友天天像过“六一”,而对真正的六一没什么概念。“平时有空就会带他旅游,周末也是在上海各处转悠。我儿子对‘六一’从没提过特殊要求,我和老公也不会特地准备什么。”沈女士表示。 她也坦言,虽然00后、10后生活优越,但越来越多的补习、培训班,确实剥夺了不少欢乐时光。“不说那些已经在上学的孩子,就在我儿子的幼儿园班上,大部分小朋友都在课外学舞蹈、学外语,玩耍的时间很少。所以,最好的‘六一’礼物也许就是放他们一天自由。” (责任编辑: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