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1973-74年上海知青江西篇

时间:2016-07-25来源:《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事 作者: 金大陆 林升宝 点击:
一九七三年一月六日 江西省遂川县革委会办公室向各有关公社革委会发出《关于应征入伍的上海插队青年年终分配兑现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对应征入伍的知青要优先保证兑现。 [注](遂办(73)字第001号)通知规定: 一、凡属入伍下乡青年,在年终分配时,应

一九七三年一月六日

江西省遂川县革委会办公室向各有关公社革委会发出《关于应征入伍的上海插队青年年终分配兑现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对应征入伍的知青要优先保证兑现。

[注](遂办(73)字第001号)通知规定:

一、凡属入伍下乡青年,在年终分配时,应一次兑现,可将应得现金寄乡办,由乡办统一寄往有关部队转于本人。

二、凡属超支的入伍下乡青年,其超支部分应在当地烈军属优抚劳动日中予以摊销,不要增加生产队负担。

 一九七三年五月十三日

江西省宜春地区乡办下发《关于抓紧做好上海知识青年返队接待安置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对上海返队知青,各级组织要解决他们住房、口粮等问题,对过去的积案进行清理,加强对知青工作的领导。((72)民乡字第02号文件)

 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四日

共青团江西省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授予顾常根“模范共青团员”的决定》。

[注](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地缘——上海知青与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8页)顾常根,上海市杨浦区人,1970年插场到江西省军区农建师六团八连。1972年10月21日,在一次抢修线路中因电杆折断,砸中头部去世。

 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六日(至八月三日)

黄浦区区委、区革委会派出赴江西上山下乡工作学习组,访问该区下放知青所在的宜春、分宜、新余、万载、上高、宝丰、铜鼓等7县。工作学习组走访了28个公社,与713名知青见面。(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党史研究室编:《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党史大事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00页)

 一九七三年九月

江西省有关部门就1973年到1980年知青安置提出规划,即安排接收上海知青12万人,其中宜春地区2万人、井冈山地区3万人、抚州地区3万人、上饶地区3万人、省农建师1万人。(江西省档案馆馆藏资料)

 一九七三年十月十五日

《文汇报》刊登文章,报道长阳中学1973届毕业生顾莲英到其哥哥顾常根分配的地方插场。顾常根1970年,被分配到江西省军区农建师乐丰农场,1972年10月因公牺牲。(《到哥哥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去干革命》,《文汇报》1973年10月15日,第1版)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九日

黄浦区乡办近日举办“黄浦区知识青年在江西宜春地区锻炼成长”小型图片展览。(《反映大好形势  宣传先进事迹》,《解放日报》1973年11月9日,第2版)

 一九七三年

据统计,至1973年,江西省安义县共安置上海知青1089名,其中1971年安置1010名,1973年安置79名。(安义县志编纂领导小组编:《安义县志》,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1页)

一九七四年一月十七日

江西省会昌县乡办下发文件,要求各公社乡办在发放布票中,对于因各种原因在沪知青要按数造册,发给布票,不得遗漏。(74 乡办字第(1)号文件)

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七日

杨浦、黄浦、卢湾、虹口、南市、静安等区800多名1973届和部分历届中学毕业生,赴江西农村。市委、市革委会领导及有关区领导前往车站欢送。(《批林批孔推动上山下乡运动蓬勃向前》,《文汇报》1974年2月28日,第1版)

 一九七四年三月一日

上海知青到达南昌。江西省、市革委会、省军区的领导,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前往车站迎接。(《江西省青少年组织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省青少年组织志》,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426页)

 一九七四年四月十七日

市乡办向地区组并马天水反映:外地在接受上海知青中存在一些问题。

[注](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228-2-104-7)江西在安置工作中出现较大问题。上海原计划安排江西省插队知青1.75万人,至今只落实近1000人。其中上饶地区计划5000人,只落实700人;井冈山地区计划4000人,只落实73人;抚州地区计划4500人,只落实33人;宜春地区计划4000人,只落实120人。

 一九七四年七月八日

江西省知青办就上海支援工农11型拖拉机进行分配。其中赣州119台、井冈山138台、上饶183台、宜春172台、九江126台、抚州121台、南昌10台、景德镇6台、萍乡5台、待拨20台。(赣知青办(74)第022号文件)

 一九七四年七月十二日

江西省知青办向各地、市知青办、省农建师下发《关于上海支援我省的丰收35型拖拉机的分配通知》。《通知》表示:拖拉机分配给上海知青较多、规模较大的青年场、队和安置上海青年比较集中的社队。

[注](江西省革命委员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关于上海支援我省的丰收35型拖拉机的分配通知》,1974年7月12日)具体分配数量详见附表二十一。

  一九七四年八月十九日

上海知青慰问团九江分团在九江地委召开的知青会议中做《关于五个月来学习慰问工作的情况汇报》。

[注](上海知青慰问团九江分团《关于五个月来学习慰问工作的情况汇报》,1974年8月19日)该《汇报》反映6个问题:1.某些党组织的领导没有将知青工作放到党委议事日程上。2.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对下乡知青的培养、教育、使用不够。3.有些地方的知青遭到打击迫害,至今政策没有落实。4.对一小撮迫害、摧残下乡知青,破坏知青运动的犯罪活动,处理不及时,打击不力。5.对安置工作中有关住房、食油、菜地、用具、医疗、同工同酬、分配兑现等问题,措施不力。6.某些领导干部对自己子女上山下乡、扎根农村,不能以身作则,而是利用职权“走后门”。

 一九七四年八月三十日

江西省井冈山知青办编印的第九期《上山下乡简报》,转发了《国务院知青办负责人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指示》。《指示》转述了相关领导对知青工作的意见和所了解的典型案例。

[注](井冈山知青办《上山下乡简报》第9期)在毛泽东给李庆霖复信后,周恩来表示:我们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不要让毛主席再操心了。

1974年1月,江青讲:还有一个好典型案例,是一批上山下乡青年去湖南株洲办的厂社挂钩、城乡结合的茶林场,他们派了最好最有觉悟的带队干部、贫下中农去照顾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请《人民日报》再去调查研究。如果这个典型能够晋级,是可以减少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可以减弱知识分子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是非常好的,大有前途的。

《指示》对江西省涡阳县的知青工作表示赞扬:你们涡阳就做得不错.3000多下乡青年中,有209人入党,1900多人入团,124人当生产队长。

关于《青年自学丛书》,相关领导表示:一定要发到青年中,总理还亲自找春桥、文元同志谈过这个问题。登奎同志表示,下乡青年的学习提高要花点代价。

 一九七四年十月十二日

江西省知青办就上海支援江西35型拖拉机进行分配。其中宜春10台、抚州6台、上饶10台、赣州3台、九江4台、井冈山5台、农建师5台、景德镇2台、萍乡1台、南昌1台、待分配33台。(赣知青办(74) 51号文件)

 一九七四年十月十七日

上海赴江西知青慰问团分宜小组就分宜县洋江公社上海知青情况进行调查。该公社共有上海知青172名(“坚持农村”125名,回沪47人),其中生活能够自给20人、仅能解决粮油自给10人、不能自给75人。

[注](分宜县知青办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情况反映》)当地知青生活不能自给原因:在沪时间长。据统计,172名知青,1973年全年在农村12名,在沪不超过2个月的12名,在沪3个月到4个月的49名,在沪5个月到11个月的52名。出勤率低。据调查,劳动不满50天的10人.劳动51天到100天的35人,劳动101天到150天的41人,劳动151天到200天的23人,劳动201天以上的16人。身体有病和体弱,少数知青家庭情况特殊,影响劳动收入。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一日

上海赴江西知青慰问团上高小组就锦江公社体弱多病上海知青情况进行调查。

[注](上革发(1974)122号文件)该调查说明:全公社有病弱上海知青35名,除3名长期在沪外,其余32名,已作安排28人。35名知青中,患有肝炎11人,肾炎10人,皮炎4人,还有心脏病、肺病、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慢性疾病。所安排的28名知青中,担任民办教师11人,赤脚医生5人,广播员2人,社、队企业10人。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十日

上海赴江西知青慰问团婺源小组就许村公社上海知青自给情况进行调查。该公社共接收上海知青101人,几年来,上调、外迁30名,现有71名,其中男36名,女35名。该批在乡知青1974年收入在200元到400元29人,150元到200元15人,80元到150元14人,80元以下13人。(婺源县档案馆馆藏资料)

 一九七四年

婺源县有关部门就历年上海知青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注](婺源县档案馆馆藏资料)调查结果如下:下乡青年总数971人,现有666人(男314人、女352人),已上调192人,外转、病退、死亡、判刑等84人;已婚32人(男4人、女28人),其中与当地人结婚19人,知青间结婚10人,与外省、市人结婚3人;期间共发生各类案件12起,犯案人员为生产队以上干部6人,知识青年4人,其他4人;该批知青已住新房480人,借住生产队公房130人,住房困难36人;劳动收入130元以上169人,130元到100元72人,10到80元51人,80元以下331人。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