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对英雄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时间:2015-04-23来源:未知 作者:网络 点击:
黄继光战友:我亲眼看见他堵上了枪眼 李继德戴上抗美援朝纪念勋章留照。 李继德珍藏的证件显示他当时的部队是45师135团。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否定黄继光堵枪眼英雄事迹的谣言甚嚣尘上。4月18日,记者在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采访到了黄继光的亲密战友李继德,
黄继光战友:我亲眼看见他堵上了枪眼

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 北风 - 北风入青春,荒原写人生,冰雪铸精神!

 

李继德戴上抗美援朝纪念勋章留照。

李继德珍藏的证件显示他当时的部队是45师135团。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否定“黄继光堵枪眼”英雄事迹的谣言甚嚣尘上。4月18日,记者在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采访到了黄继光的亲密战友李继德,这位身上留有6个弹孔的80岁志愿军老战士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

“亲眼见他堵住枪眼”

597.9——虽然已经80岁高龄,李继德仍然清楚地记得,战斗所在地的那个数字。他拿出家中的几个茶碗,哪里是阵地,哪里是营部,哪里是机炮连,都在茶几上重现了。“敌人炮火相当厉害,有毒气弹、烟幕弹,我们的枪大多是‘单打一’。但战士们很勇敢,下了命令没有一个往后退的。”李继德说,敌人进攻一次,我军就反击一次,双方拉锯。“6连伤亡得差不多了,团长给营长下命令把4连顶上去。敌人又反击了,4连伤亡得又差不多了,团里又下命令,3营9连急行军再去抢山头,夺下了阵地。敌人又上来了一个团,9连伤亡了一半,进入了防空洞。”李继德回忆起这些,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被照明弹照得宛如白昼的战地之夜。

此时,在距离阵地不到300米的营部工事里,作为营长警卫员的李继德和营参谋长通讯员的黄继光都在焦急地关注着胶着的战斗。敌人炮火凶猛,不给志愿军喘息机会,“听不出一个炮还是两个炮,占领了山头的敌人修筑了地堡,两挺机枪交替射击,压制了我军冲锋。”李继德说,“军长下了命令,所有干部下压一级,营长到连,连长到排。师长崔建功也急了,命令我们营不计一切代价,拿下并守住597.9阵地。”

反击在敌人地堡里的两挺机枪那里卡壳了。“我们的人上去一拨牺牲一拨,大家眼泪都急出来了。”李继德说,“这时候,我看见黄继光向首长请战‘我去!’。”

李继德说,和黄继光组成爆破组的一个战士叫吴三羊,另一名战士的名字想不起来了(据历史资料,应为肖登良)。三人当时都是营部的通讯员。眼瞅着他们从前沿冲了没20米时,吴三羊就倒下了,黄继光和另一名战士也受伤倒地了。“受伤后,黄继光还在挣扎着匍匐前进。但这时,营部里的人已经开始在想别的办法了。”李继德说。

“就在这时,我看见已经爬到地堡下的黄继光,猛地弓着腰起了一下子,堵上了枪眼子。”身体还算硬朗的李继德模拟着黄继光的身姿,用痛苦的表情连说了七八个“哎呀”。忆起这一幕,老人表情丰富,但嘴上词穷,只有用一遍遍的“哎呀”表达其中的痛感。

敌人的机枪一下哑巴了,冲锋号吹响了。战士们冲出掩体,一分钟左右就将地堡拿下。李继德看到英雄已经被子弹打烂了,“后背血肉糊拉糊拉的,不成形了。”

在黄继光精神的鼓励下,部队当天夜里又夺取了阵地。

黄继光牺牲后两天,李继德也受重伤回国。在黑龙江省庆安县第二十五陆军医院接受救治。病情稳定后,他才给家里写了去战场后的第一封信。说到此,一直在旁听李继德叙说的老伴也流下了泪。

康复后,医院给出了“不适应部队工作”的意见。李继德没赶上评功会,身边的战友也大都阵亡,他就这样带着身上唯一的勋章——六个子弹窟窿,回到了老家。但在村里,这段往事却很少被提及。由于文革期间遭批斗,李继德不敢声张,害怕被扣上造谣的帽子。嫁到家里30多年的儿媳妇,到如今也还是第一次听。

值得注意的是,李继德提到的几个时间节点,恰好都比通常报道晚十天。家人认为,这可能和个人记忆及负伤昏迷有关。

睡通铺挨着黄继光

1935出生的李继德,是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只有16周岁的李继德也去报名了。由于年龄小,一开始部队没要他,他就跑到征兵办公室,坚持要入伍。带兵的干部一看李继德的那一股子劲,大加赞赏:“我就要这样的兵!”最后,李继德以1931年出生的报名年龄参军。于是,和媳妇拜完天地的当天,李继德就随着部队出发了。李继德至今仍记得当时军中传唱的歌儿,他站起来大声唱着:“反对武装日本!日本必须走向民主,亚洲必须走向和平。美帝国主义要武装日本,我们坚决不答应!”

渡过鸭绿江到达目的地后,李继德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45师135团2营6连1班,班里有16个人。李继德至今还记得:“班长叫乔有仁,战士有高成岗、蔡登海……”其中,一个四川兵和李继德关系最好,他叫黄继光。那时候,士兵们在一个大通铺里休息,和李继德天天挨着的就是黄继光。

李继德说,在后方练兵时,这支部队经常要去修路。修路结束后的1952年6月,由于战士们表现出色,1班的战士都上调了。黄继光给营参谋长张广生当通讯员,李继德给营长秦长贵当警卫员。虽然不是一个班了,但李继德和黄继光还在营部一起生活、工作。不久后,部队就上了上甘岭。

“我答应给黄继光送信”

如今,人到暮年的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兑现与战友黄继光未完成的约定。

李继德说:“和黄继光在一个班当兵时,有一天我们一起出去,我对他说‘你对我太好了’。黄继光就说,‘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去信,如果你死了,我就去找你家’。”就这样,一个看似玩笑的约定就在残酷的战场上达成了。李继德老人至今还记得,黄继光的家乡是四川省中江县,但什么镇、什么村已经忘记了。

黄继光牺牲后,他给黄继光留下的地址去过几封信,但都如石沉大海。在这个黄河大堤边的小村里,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李继德逐渐断绝了与黄继光有关的任何消息,只是听说黄继光的母亲被接到了北京。当记者拿出手机,给他看黄继光母亲与毛主席的合影后,老人又激动起来。

李继德家的庭院外,树叶沙沙,在地上留下斑驳光影。这样恬淡宁静的情景,很难与63年前的那场战争联系起来。老人的听力丧失大半,但在他的心里,依然能听见隆隆炮声;在他的心里,依然有一团未熄灭的火。李继德说:“趁我还能动,我还是想跟部队联系上,跟黄继光的家属联系上。我答应黄继光送信的事,还是要办到。”

评论:虚妄的怀疑动摇不了真实的崇高

黄继光的事迹之所以被歌颂传唱,因为他极其勇敢,克服了人类求生的冲动、恐惧的本能。这种崇高,位于人类精神金字塔的尖顶上,大多数人无法效仿,但这并不能阻碍人们对这种精神的景仰,因为它代表了人类勇敢精神的终极方向。

但在网络上搜索“黄继光”,质疑的声音很大。很多文章用“惊人真相”等吸引眼球的字眼,像模像样地列出种种理由,怀疑这一事件的发生。这些没上过战场的人,仅凭一些军事、物理、历史知识,以所谓的“合理推断”,就推翻了整件事的真实性。这种纸上谈兵式的空谈,在网上笼络了不少人心,使英雄的形象遭到了玷污。

但是,在场的多名战地目击者所提供的交叉证明,已经完全可以勾勒出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证明其真实性。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也是这样一位事件亲历者。作为一名老农民,他看不到相关材料和文艺作品,也没有捏造事实的动机。他唯一能提供的,就是他具体的人名、地名以及带有细节的经历。这种带着感情与细节的陈述,要比冷冰冰的假想,更有说服力。

退一步说,即便大胆怀疑,也必须小心求证。但很多人的推导,只是基于理论和自己的经验,他们无法理解那个时代、那场战争、那些人。那种冒死抢着上前线的精神,在xí惯了和平时期生活的今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自己做不到,有些人就觉得别人也做不到,这就是一种“狗眼看人低”的表现。还有些人抖机灵,说什么“身体堵不住枪眼”,分析得头头是道。但这些分析,没有建立在任何实验上,在真相面前,苍白无力。

其实,美国军队中也出现过黄继光这样的人物。这些士兵用身体压住了手榴弹,挽救了战友。但这些事,并没有遭到美国人的怀疑,反而收到了来自官方和民间的褒扬。为什么像黄继光这样的英雄,却在几十年后,其事迹被大量怀疑的声音搞得陷入了尴尬?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很重要一点就是系统的官方话语体系被零散的网络声音所冲击,反应不够。面对类似的网络质疑,我们拿出事实史料、拿出见证者实录与之交锋的那股子“较真劲儿”还不够,用法律武器要“说个明白”、“要个说法”的“牛脾气”还不够,让无事生非者付出的代价还不够。

真实是崇高丰碑的基座。崇高之所以崇高,首先在于真实。虚妄的怀疑动摇不了真实,也就动摇不了崇高。用事实说话,这是捍卫崇高的最有力武器。

延伸阅读:

军旅作家王树增自曝曾被问“黄继光是假”怒斥主持人

4月19日下午,在第九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著名军旅作家、国家一级作家王树增自曝做节目时被问“如何评论黄继光是假的”时,曾愤怒地要以个人名义“封杀”某电视台。

王树增在做《英雄主义永远是民族精神的主流》主题演讲时,说了个题外话:有一次,他接受一家电视台的采访,幸亏是录播,不是直播,是做节目,做到半截,年轻漂亮的主持人突然问他说,王老师再问你一个问题,现在网上说黄继光是假的,你做何评论?

“我当时就说节目不做了,不跟你们电视台玩了。我说我以个人名义封杀你这个电视台。但是你也别走,把你台长叫上来,咱们三个人坐下来PK一下,有本事你录像,有本事你播出去。”

“我先说我的道理,黄继光不但是真的,而且还活着,永远在我心里活着。我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43年前我还是少年的时候,第一次穿上军装,他是我的军中前辈。就是今天黄继光连每天早上点名时,喊黄继光的名字全连喊到。为什么?军队要打仗的,我们靠着这股气,这股气就是英雄主义精神;第二个理由,我写过一本书叫《朝鲜战争》,我尽可能多地勘察了朝鲜战争的战场,也更可能详尽的了解我这位军中前辈献身的背景;第三个理由,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前辈,我更多采访他的上级和下级,走访了他的故乡,包括当年从山上背下来那个志愿军女卫生员。”

“主持人被我吓坏了,她说王老师你千万别生气,就当我说着玩吧。我说孩子,我有一句话不知道当说不当说,什么都可以说,我不反对你们娱乐至死,祖宗不能说着玩。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有出息的民族来调侃自己的先辈,我们这个国土上高楼大厦太多,纪念碑太少。”

来源:人民日报

 

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长声明:英雄事迹确证无疑

为纪念抗美援朝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英雄邱少云烈士而修建的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坐落在英雄故乡重庆铜梁。

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长声明:英雄事迹确证无疑

中国青年网重庆4月22日电(记者张炎良卢冠琼)邱少云烈士牺牲在朝鲜战场的英勇事迹教育、鼓舞了几代人的成长。然而,“邱少云事迹违背生理学常识”等质疑烈士的声音近日在网络上持续发酵。4月21日,来自邱少云故乡的重庆铜梁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馆长王成金为此发表声明,对邱少云烈士的英雄事迹进行了详细介绍,回应质疑。

声明称,“直至被大火浓烟完全包围,邱少云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没有挪动一寸土地。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这一幕,潜伏在附近战士都亲眼目睹。”除了介绍基于走访考证的烈士事迹,王成金还在声明中称,“邱少云完全被大火、浓烟包围后,确切是什么时候结束生命,任何人(包括他身边的战友)都无法求证。但烈火是导致他牺牲的因素,这一点是肯定的,无疑的!”

至于邱少云完全被大火包围后是否因吸入大量的浓烟导致窒息、晕迷,王成金表示,“这也是任何人(包括他身边的战友)都无法求证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从燃烧弹落在离邱少云两米远的地方起,到被烈火刚刚包围整个身体的这个时间段,邱少云还活着,有清醒的意识,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强大意志,忍受着一般人难以忍受的肉体被焚烧之剧痛。这说明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在支撑着他,直到生命结束。”

王成金表示,“希望广大群众和网友们不要做无端的猜疑,以邱少云战士为榜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xí和努力工作。”

声明原文附后:

《关于邱少云烈士英雄事迹的说明》

各位朋友、各位网友,大家好。

我叫王成金,目前是重庆市铜梁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馆长。邱少云这个伟大战士、普通一兵的英雄事迹,曾感动过童年的我、青年的我以及步入中年的我。作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馆长,我可以这么说,少云精神每天都鼓舞着我。我以能在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工作而感到幸福和自豪。

近期在网络上,歪曲烈士事迹或对烈士事迹持怀疑态度的言论时有出现。作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馆长,我有责任,有义务将烈士的真实事迹,通过网络讲述一下,以破除网络上的无端猜疑。

邱少云于1926年春生于重庆铜梁,1949年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战争“391高地”战斗中光荣牺牲。

其主要英雄事迹如下:

1952年10月,敌军“夏季攻势”失败后,又发起了“秋季攻势”,占领了朝鲜平康,以金化之间的“391高地”严重威胁着我方部队结合部的安全。为了把战线向南推进,我军必需拔掉“391”这颗毒牙。驻守“391高地”的是李成晚部队的一个加强连,“391高地”离我军阵地有着3000平米的开阔地,因此部队决定用潜伏作战攻打“391高地”。志愿军500多名官兵于1952年10月11日晚上12点以前,按计划潜伏在“391高地”下的草丛中,要等到第二天下午5:30发起总攻。

10月12日上午10点,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敌人一个班下山来巡逻,发现我潜伏战士,于是慌忙地往回跑。在这万分危机的情况下,指挥员立即命令用炮火轰击,把一个班的敌人全部消灭在半山腰。住在“391高地”的敌人听到炮声,以为山下有小分队在活动,于是盲目地从南方派出直升飞机在潜伏区上空投下燃烧弹和烟雾弹。突然,一颗燃烧弹落在离邱少云两米远的草地上。飞崩的燃烧液溅到了邱少云左腿上,倾刻之间身上的伪装草燃了起来,衣服也燃了起来。这时,邱少云非常清楚自己身后有一条水沟,只要在水沟里滚动一下,身上的火全部就会熄灭。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就会暴露目标,500多名战士的生命将会受到威胁,作战计划就会功亏一篑。不一会儿,火蔓延到他的全身,他以超人意志和毅力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直至被大火浓烟完全包围,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没有挪动一寸土地。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这一幕,潜伏在附近战士都亲眼目睹。

邱少云完全被大火、浓烟包围后,确切是什么时候结束生命,任何人(包括他身边的战友)都无法求证。但烈火是导致他牺牲的因素,这一点是肯定的,无疑的!至于邱少云完全被大火包围后是否因吸入大量的浓烟导致窒息、晕迷,也是任何人(包括他身边的战友)都无法求证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从燃烧弹落在离邱少云两米远的地方起,到被烈火刚刚包围整个身体的这个时间段,邱少云还活着,有清醒的意识,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强大意志,忍受着一般人难以忍受的肉体被焚烧之剧痛。这说明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在支撑着他,直到生命结束。

邱少云战士确实有着极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是毋庸置疑的。今天,我讲出烈士事迹,希望广大群众和网友们不要去做无端的猜疑。我们应该以邱少云战士为榜样,以他的精神为动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xí和努力工作。

来源:中国青年网

 

军报: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战友所见:英雄事迹确证无疑 - 北风 - 北风入青春,荒原写人生,冰雪铸精神!

连日来,本报一版连续推出了10余篇“向xí 主席报告·老红军老八路的心里话”专栏稿件,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不少网友发出这样的感叹:老前辈们不仅信仰坚定,而且思想年轻。

翻看老前辈们的履历,许多共同点清晰呈现:绝大部分参加过长征,绝大部分负过伤、立过战功,都是南征北战、九死一生,都是历经磨难、淡泊名利,都是信仰如铁、胸怀天下。他们让笔者不由想起一首老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有信仰的人,永远年轻。信仰是民族之光,也是生命之炬。正如向守志所言:“我们对党的态度,是建立在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上的。你认为这个党伟大,它的事业一定能够胜利和兴旺,你才会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当信仰的力量渗入灵魂,就拥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免疫力。这种力量伴随他们爬雪山过草地,这种力量护佑他们闯过血雨腥风枪林弹雨,这种力量指引他们朝着胜利的彼岸不断前进。

有骨头的人,永远年轻。没有骨头的人是可欺的,没有骨头的民族是可悲的。从甲午之殇,到九一八事变,再到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一退再退、退无可退,多少国人引颈受戮、任人宰割,多少军人屡战屡败、忍受屈辱。没有骨头,命比纸薄;铁骨铮铮,所向披靡。现在,我们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了,但战斗精神永远不可或缺。争做新一代革命军人,就是要弘扬革命先辈的血性荣光。

有胸怀的人,永远年轻。“我们是共产党员,你为自己,我也为自己,谁来为人民?”顾昌华老人当年准备送给儿子的这段参军寄语,折射出那一代革命者特有的无私情怀。他们在位时不争权夺势、不结党营私;退任后淡泊名利、热心公益,不向组织提要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品读他们的传奇,领略他们的风采,感受他们的境界,就不难理解他们虽是百岁老人,却依然腰板硬朗、精神矍铄。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金一南教授曾言,幸福起来的人们往往不想承认自己曾经是奴隶,也不屑于承认曾经有过英雄。不知不觉中,自己那部热血奔涌、震撼人心的历史被荒弃了、抽干了,变成一部枯燥、干瘪的室内标本,放在那里无人问津。

大浪淘沙,洗尽铅华无数。这些共和国的功臣以及无数的革命先烈,是革命军人的学xí 榜样,他们留下的好传统也是全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大声唱响那首经典老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

来源:中国军网

 

环球时报:亵渎英雄的活跃者应付出相应代价

对英雄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 北风 - 北风入青春,荒原写人生,冰雪铸精神!  

昨天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57周年,然而这些日子,互联网上围绕人民英雄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事迹的真实性一再受到诋毁。网上解构人民英雄的歪风几乎把共和国最著名的英雄奚落遍了。

这显然不是中国社会对人民英雄态度的真实面貌。互联网舆论场仍没有度过鼓励出其不意甚至另类、喜欢把边缘话题往中心拱的特殊兴奋期,它所呈现的对英雄事迹的“质疑”和由此引发的“斗争”都是夸大的。

中国社会对人民英雄的尊敬普遍而稳定,它是主流社会核心价值观最牢固的部分之一。随着时代变迁,公众的兴趣发生历史性转移,人们思想的维度更加丰富,对战争年代的看法也更客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当时针锋相对的意识形态局限,但这些都构不成否定人民英雄的时代“动力”。

因为那些英雄都真实存在。共和国历史是连续的,那些英雄是帮助人们记住历史的精神坐标。英雄形象经过反复传播,或许有一些经过提炼的元素,对这一点社会是理解的。关于被传颂的英雄与原汁原味的英雄本人有没有细节上的差别,这个问题在哪个国家都可以被提起,但它成为一个“真正的问题”,一定是奇怪的。

新中国树立的英雄形象多吗?解放战争最出名的要算董存瑞和刘胡兰,抗美援朝最著名的也只有黄继光、邱少云等几个人。可以想见,牺牲在鸭绿江那一边的志愿军哪一个不是英雄,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会形成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对英雄见一个怀疑一个,坚持并炫耀这样的思维是十分荒诞的。

黄继光以血肉之躯堵机枪眼、董存瑞拿身体当支架炸碉堡,都被一些人宣称“不可思议”,对那些人来说,英雄们面对敌人的机枪扫射,眼看着前面的战友倒下去,自己继续冒死往前冲,这可以思议吗?十几万志愿军牺牲在朝鲜,无数解放军战士为新中国建立献出生命,如果那几位记录下来的英雄都是“假的”,那莫非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是假的?

一个国家决不能没有英雄,世界上几乎就没有那样的国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也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价值观,而且是全世界的。少数人专挑英雄的刺,不是英雄们朽了,而是他们自己的心朽了,出了毛病。

亵渎英雄,在每个社会都是最下作、也最边缘的事。当这种事情反复出现时,必有通常意义上的“坏人”作乱,但也会有多重其他原因参与促成,卷进一些易受不良影响、喜欢用博出位寻找存在感的网上发言迷。这使得主流社会纠正这种错误时有把握分寸的困难,话说太重或者太轻都难有到位感。

当下否定英雄的歪风频繁拿抗美援朝的牺牲者做靶子,这与一些人“崇美”“媚美”显然有一定联系。一些思想的“软骨头”会刻意表现得张扬,掩饰自己的“自轻自贱”。

中国社会的边缘地带形成了一些臭烘烘的小圈子,他们通过互联网摇旗呐喊,搞出一些唬人的虚假声势,分散、消耗了社会大量注意力,这是当下的一个难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条是主流社会必须态度坚决。博出位者中的很多人带有功利目的,想通过网上出名捞取实际利益。主流社会应当堵死那些人所看重的利益出口,让他们从获得好处变付出代价。

亵渎人民英雄的人就应当付出相应的代价,而不是受到任何形式的奖励。代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在现实中周围人对他的白眼。官方力量如果真想抑制那些亵渎的出现,就应推动主流社会把那些最活跃的亵渎者真正孤立起来,让他们从此有“不好混”的感觉。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北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