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清明节如何上好生命教育课

时间:2016-04-05来源:文汇报 作者:钱钰 张鹏 点击:
“当孩子问起死亡这个话题,我们该如何作答?”清明节来临,这个问题困扰着不少家长。





 “当孩子问起死亡这个话题,我们该如何作答?”清明节来临,这个问题困扰着不少家长。

    在焚香祭奠、扫墓踏青之际,清明节可以成为生命教育的契机,但记者采访发现,对于“生死教育”,学校有些犹豫。专家表示,清明的“生死教育”更适合放在家庭,借踏青扫墓之际,家长不妨向孩子介绍一些家族的历史和变迁,或借助绘本渗透生命故事都是不错的选择。

   
    清明谈“生死教育”,学校有些犹豫

    尽管有专家提出,清明节是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机,利用祭扫的习俗,可以自然而然地提示人们关注“生死”这一人生根本问题,并由此提升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但记者采访发现,当学校真正触碰到清明这一生命教育话题时,又显得有点犹豫。

    八年前,全市首本中小学生民族节庆活动手册在普陀区诞生,全书涵盖了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中国八大传统节日。“我们将这本手册制作成电子版,放上网供学校下载使用。结果发现,中秋和元宵两大节日的下载量最大,而清明节是最少的。”一位负责老师告诉记者,一方面,仿照清明民俗在学校进行模拟活动、场景再现的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避讳死亡这一沉重话题,老师们也怕拿捏不好分寸。毕竟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个体也不一样。

   目前,本市大中小学普遍开展的是“网上祭英烈”活动,激励学生传承英烈精神、立志报效祖国。学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通过网络向革命英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寄语。

   
    在不少国家“死亡教育”是一门课程

   相比之下,不少国家早已开始重视生命教育,甚至把“死亡教育”作为一门课程。 

    美国是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其“死亡教育”在上世纪50年代兴起。德国从初中阶段就开启死亡教育的课程,运用多种方式向学生系统讲授有关死亡的知识,并通过参观医院、育婴室、殡仪馆等与生老病死相关的场所,让学生了解死亡也是人生命周期规律的一个环节。 

    “在美国的中小学,老师们会根据生活中的事例,比如班级学生的生病去世,亲人的逝去以及宠物的死亡,来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死亡。”上海市教科院研究员、《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作者吴增强说,老师们还会带着孩子通过各种方式来纪念,比如,通过组织小型聚会怀念逝去的生命,宣泄悲伤情绪。有些国家和地区也称之为“丧失与哀伤辅导”,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教育。 

    “我们过去并不太在意生死教育这一块,忽视了孩子的悲伤情绪也需要宣泄。其实,对于死亡教育,我认为家长可

    能比学校更适合谈论这个话题,可以从积极意义层面进行引导。”吴增强说,与孩子一起阅读相关主题的绘本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上海市三灶学校语文教师富士英担任五年级绘本课程授课教师,看到《活了100万次的猫》这一绘本后,就和教研组里的老师们商量,通过绘本的讲解让孩子们对生命、死亡等话题有所了解。

    这节课上,学生讨论十分活跃。有的学生说,“这只猫前半生遇到的主人都不是真正爱它的,因为它不自由。最后一次它是真爱,因为是为自己而活。”富士英说,学生能够体会到这样的内涵,老师们都很欣慰。

 

    借助绘本和生活让孩子对生命有感受

 

    有心理学家认为,生命教育应在孩子很小时就植入,因为这是不能逃避的真相,对孩子心理发展也有积极作用,但要以适合他们理解的方式介入。本溪路幼儿园园长李丹建议,家长在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过程中,借助绘本渗透生命故事。

    “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和它的伙伴们共同经历过四季的变化,从而体验到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李丹推荐,美国作者巴斯卡利亚在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中,通过摄影作品来展现一片叶子的生命历程,进而阐述生命存在的价值。而此类绘本数量很多,《爷爷变成了幽灵》《外公》《麦先生的旅行》 等都广受好评。 

    在李丹看来,在最初的选择上,家长借助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等生命变化,让孩子对生命有所感悟是比较自然的方法。循序渐进地以儿童熟悉的小动物的生命周期作为绘本的主题,最后转到人的生命主题上。比如当家里的小狗、小猫、金鱼等宠物生命终结时,也是很好的教育机会。

    上周末,家长刘婷和丈夫带着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去给爷爷扫墓。“既然和孩子说了‘死去的亲人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清明祭扫亲人时,家长就可以在墓碑前和亲人说说家庭近况,问候亲人,也请小朋友和逝去的亲人聊两句话。”刘婷说。

    除了抓住时机身体力行外,刘婷还借助绘本与孩子坦荡地谈论死亡,法国有一套《宝宝成长心理绘本》,其中就有一本《死亡》,非常坦率地和孩子谈论死亡的过程、结果、人们的情绪。“读过这些书以后,孩子能够大方地讨论‘每个人都会死吗?我死去的爷爷现在在哪里?为什么要烧纸钱给爷爷?他收得到吗?,我都坦率或诗意地做了回答。”刘婷说。

    “清明的民俗就是祭祀祖先,我觉得更多的教育场合还是适合放在家庭。”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说,借踏青扫墓之际,向孩子介绍家族历史和变迁,祖辈的故事,告诉孩子你不是单独的一个人,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先祖们,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是生命教育一个重要的部分。

 

 
(责任编辑:树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