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的表达
——憨憨在全国(云南)知青融媒体联席会的发言 尊敬的活动组织者、服务者、汇聚洱源的各地知青朋友:大家好! 你我知青,生于社会大转型期,经历了祖国由农业社会跨入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看见各种意识形态纷争不断。我们身处其中,跌宕沉浮,下岗下海,分布在天南地北、从事于三教九流,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精彩人生。 囊括十六届,多达数千万学生的青春,被政策集体地中断学业,并赋予一个名义,因这赋予之名,我们曾经一眼就被认出来——“哦,知青”。在乡村、在农场、在乡镇街道、在故乡母城,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都会被认出来,被另眼相待。 这是史上一代人独特的遭遇,故知青之名,也被我们自己强调,以致刻骨铭心,耿耿于怀,受用终生。 千万知青有各不相同的人生际遇,每个人就是一本书,写好了可引千万人的关注,因为知青命运既有共性,更有特殊。你的生活奇迹,能够引起我的好奇与共鸣。 也许,我们自认为重要的事,与他人无关,与社会与时局无关,如果祥林嫂那般逢人叨叨,不会受人待见。但众多知青把人生际遇中有趣的人,生动的事,写出来,在相似底色背景的铺垫下,演绎出流光溢彩的动态来,就有看头、有意思了。人人写点小意思,就汇流出意义,——文化的意义。 重庆贺岩一次约朋友小聚时说:“拈花一笑,天地倘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意思是如今的知青应当跳出身外,用俯视的姿态来审阅和重现多彩人生。 两年前,我们建了故人旧事文学社群,群公告说:百花齐放,不分素艳;群峰并立,无论高低;讲故人旧事,传巴渝文化,抒家国情怀,护民族根本!”群的发起者管理员们商量了一个议事决策的程序,期望通过交流形成共识,建立秩序,儗聚为坚守并发扬建群初衷的合力。 文学社群由起初的十余个知青,发展到现在百余人(知青之外,也有70后,80后年轻人进群增添后劲)社群的线下联谊活动不断,线上交流气氛良好。不足三年时间,公众号发表了原创文章上千篇。已经印制了两本丛书,第三本《2019故人旧事》文稿初选已毕,正待付印。 故人旧事丛书创刊号开篇讲: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变幻纷纭,互相渗透。文化演进,兴衰成败,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步步惊心:或褒丑贬美,混淆是非;或偷梁换柱,歪曲历史。温水煮蛙,不可不警。吾等庶民,位卑未忘忧国,言轻足以述志。我口传我言,我手写我心。为平民立言,为地方留志;为子孙作则,为来者留鉴。庶几上不负祖先,下不负此生,吾等愿足矣。 文学社群的网刊和丛书发表了不少具有历史标点符号性质的故事,如邓安澜先生川江航运系列卢作孚组织“宜昌大撤退”、杨耀健“重庆大轰炸”、张开泽的“邹容与邹容路”、曹庞沛“父亲和史迪威战火中结下忘年交”、苏玉新深挖“南岸空军坟-陈纳德将军”;张永久先生的“崩溃的帝国~革命究竟为什!”等。 还有更多地域风情与百姓记忆;如庞国义、刘金全组织街坊邻居七嘴八舌,讲“石桥铺的故事”,为一条业已消失的重庆老街留下记录;邹克纯分门别类发掘巴渝文化来龙去脉的文章;古谷刨根问底深挖出落户所在村“保和寨的秘密”200年繁育出一个大家族的足迹履痕;最近,画家吴融以画笔般细腻的文字素描,让五十年前与知青小屋相关的人和事栩栩如生,她们落户的村庄却终因三峡工程,被融化在“巫山烟雨中”…… 在今年春夏之交,我们参加了重庆名校老三届知青缙云山联谊会。一中老三届三部回忆录《天地留痕》《岁月无声》《人生几何》的主要召集者,杜显怡女士的发言引人深思。她说编辑了一中老三届三本书之后想到:“如果没有上山下乡,我们将会怎么样?” 杜显怡的问题提出来,引起现场朋友思考, “只会更好,不会更差”我想,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我们可以对曾经发生的故事,追问为什么?。 岳建一先生在《记忆的尊严》中一段话我记忆深刻:“倏忽之间,痛与时去,一代人即成历史过客。我们的行迹,有别于宇宙间一切生息乃至一切童话、寓言、野史、铭文记载。日与月与,沧桑变历,我们可以超越流行、通俗、统一的记忆——进而找回记忆的天性、天赋和天良吗?我们能否还原每一记忆的自由、骨血、质朴、灵性、不可替代性乃至高贵的精神人格吗?” ——未来不可知,“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杨文镒“醉枫叶红透 ”)我们不停的讲故人旧事,追索并且反思这些故事究竟讲的是什么、为什么? 岳建一先生十年前提出的“自由、高贵的精神人格”是知青表达所追求的方向,我们应遵循前行,并在来时的路上,留些许标记,警示后人,避免误入迷途。 谢谢!期待盛会散场之后,朋友们在互联网上有更多的交流。 梁述华2019.11.12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