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16 岁不到下乡,27 年后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一路走来,好似做梦,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社会的发展进步令人感慨。 1953 年 7 月我出生在上海一个归国华侨家庭里,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出生在日本。归国后父亲是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的研究员,母亲是一位热心社会工作的家庭妇女,曾经担任过虹口区侨联副主席,还曾七次当选虹口区人民代表。 1969 年 4 月 5 日,未满 16 周岁的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报名下乡。父母看我太小,不放心,就让我跟着大两岁的二姐俞素美一起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县智新公社智新大队第四生产队插队落户。 智新四队是个汉族队,因此我至今不会讲朝语和唱朝语歌曲。我们集体户共有十五名上海知青,九个男生六个女生。我和二姐属于家庭出身不好的,我们觉得应当认认真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认认真真地改造自己,将来才会有好的前途。我们每天下地干活,从不间断。由于表现好,三年多后我二姐上调到了州办的卧龙钢铁厂当工人,我和集体户的其他同学仍在农村干活。后来我当了集体户的户长,也很想进工厂当工人,但又觉得我二姐已经进工厂了,不能好事都可着我们家吧,应当让别人先走。因此在农村的五年半时间里,我一直在生产队第一线劳动,从未当过脱产教师和干部什么的,许多老乡给过我关怀、给过我帮助,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又过了两年,到了 1974 年,公社开始选送知青上学,通过集体户、生产队、大队、公社层层推荐选拔,再往县里报送。做梦也没有想到,通知下来时,其中竟然有我!一个小学都没好好念完的小知青居然被选送到上海同济大学路桥系路桥专业读书!这不禁令人难于置信,简直让人欣喜若狂。 高兴归高兴,读书也并非易事,何况中学的课程几乎没有读过。由于有了在农村吃苦耐劳的经历,苦我是不怕的。在同济大学读书的几年里,我非常非常努力,如饥似渴地学习,克服了许多困难,不但补上了初高中的基础文化知识,还掌握了高等数学,尤其是力学知识,学到了许多道路桥梁方面的专业知识。毕业时,我的各项学习成绩都不比其他同学差。这要感谢同济的老师,他们知识渊博,诲人不倦,当时教过我们的老师中,有三个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中最关键的时间里遇到了这样的好老师,真是幸运之至。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上海市市政系统一个基层施工单位,从现场施工员干起,后来当上股长、主任工程师、副科长、主任科员、副处级调研员、正处级调研员;技术职称从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1996 年,我被评上了高级工程师。 我们这些经过农村艰苦锻炼的人,在日常工作中不仅不怕吃苦,也善于动脑筋,参与了很多上海的市政工程建设,用我掌握的专业知识管理好工程的实施,解决过许多技术难题,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市政建设做出了贡献,被评为“上海市建设功臣”,还有几次市级记功。 因为我是归侨子女,我也积极参与侨联的工作。2000 年当选为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侨联委员,2002 年被选为局侨联副主席,2005 年被选为上海市侨联第九届常委,2010年又连任第十届常委。最难忘的是 2009 年 7 月,我作为第八届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大会,见到了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中央领导人。 我二姐俞素美后来在恢复高考时也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浙江大学当外语教师,1999 年调到上海师范大学,现在也已退休。 我爱人也是当年到江西插队的上海知青,退休前是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儿子也已大学毕业,现在一家设计院从事地铁、隧道等地下工程的设计。 回想起自己不到 16 岁就下乡,这么多年,经历风风雨雨,不断进步,无比感慨,变化之大就像做梦一样。我感谢延边和龙井的乡亲们,在我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那么多的帮助,这对于我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要感谢同济的老师,把一个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程度的小知青教育成了大学毕业生,为我的成才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还要感谢改革开放和上海这座城市,给了我无数的实践机会,才有可能一展才华,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没有他们,没有国家,我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今我虽然退休了,仍然想为国家建设,为延边的建设出一份力,这也是我晚年的梦想吧。 【作者俞智明,上海知青。1969 年 4 月到吉林省延边州延吉县智新公社智新大队第四生产队插队,1974 年 9 月推荐到同济大学读书,后任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设施运行处(燃气处)调研员、高级工程师】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