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知青:已进入历史书写的节奏

时间:2019-09-29来源:知青文集作者群 作者:王震亚 点击:
一 从2018到2019,两年间,分布在祖国各地的一千七百万老知青中的老三届、六九届们不知举办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聚会了。少则七八人,多则数十人,乃至成百上千的都有。 因为,对于这代人来说,上山下乡50周年,乃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大家借此来追怀远去的

从2018到2019,两年间,分布在祖国各地的一千七百万老知青中的老三届、六九届们不知举办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聚会了。少则七八人,多则数十人,乃至成百上千的都有。
因为,对于这代人来说,上山下乡50周年,乃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大家借此来追怀远去的青春,悼念早逝的伙伴,重叙曾经的情谊,加强时下的联系。
当然,不止于聚会,还有成群结队的回访,回访知青们的第二故乡。因为,那是与青春相伴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农场的老职工、村寨的乡亲们。在十五六岁、二十上下的知青远离故土亲人时,是他们曾经给过知青以“家”的温暖。
然而,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节点上,仅仅是聚会与回访就够了吗?当然是:不!
如今的老知青,年龄大的66届老高中,早已七十开外,年纪小的六九届,也已到了66岁。都说,人到老年容易怀旧,历经沧桑的老知青们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口述、笔写、键盘敲击,被称之为知青书写的文字,纷纷见之于报刊,乃至结集成书。

 

远的不去说了,仅就9月下旬而言,对于知青来讲,就有三个消息是值得特别关注的。
最近的是2019年9月21日,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了“中国梦知青梦论坛暨《放飞梦想》首发式”。
《放飞梦想》(刘宏海主编)为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知识青年历史文化丛书中的一本,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全书共收72篇文章,均是从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中国梦知青梦”主题征文活动征集的数百篇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之所以写“梦”,是因为梦想总与青春相伴。只是,梦想未见得都能实现。因为,要实现梦想,外靠时运,内需奋发。而一代知青,便是经历了梦碎与梦圆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值得记载;留给后世,也是一种镜鉴。



往前推两天的2019年9月19日,在北京的大红门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中国知青作家作品研讨会”暨“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颁奖典礼。
此次征文,始于2018年8月,由《中国知青文库》编委会、中华知青作家学会(香港)、中国青年作家学会、文化部《文化大视野》编辑部联合举办,著名作家叶辛出任评委会主任。据报道,从三千多篇来稿中评出的370篇获奖作品结集为四卷本的《中国知青作家杯优秀作品选》(孟翔勇主编),也于近日由中国(香港)国际汉语作家出版集团出版。这些作品的体裁不一、水平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努力再现知青岁月、诠释知青精神。



再往前推两天的2019年9月17日,远在祖国北疆的黑龙江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分公司(管理局)老年服务中心,举办了北大荒知青书馆金秋文化系列活动。
其中,包括“知青图书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黑龙江省社科院、黑龙江省图书馆与北大荒知青书馆的联姻仪式——定北大荒知青书馆为“北大荒知青文学研究基地”、省图书馆的“流动分馆”、“数字分馆”等。虽然,北大荒知青书馆自2018年9月底开馆以来仅仅一年,但已征集知青图书4000余册,约2000多种,成果斐然。



如果说,北大荒书馆着重征集和收藏的是以北大荒知青故事、史迹、影像、回忆录和文学作品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图书和出版物,具有北大荒知青的鲜明特征;那么陆亚平、朱盛镭编著的《中国知青图书要目(1950—2018)》(中国文化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则有覆盖面广、权威性强的追求。该书以国家图书馆和其它国内外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及内部研究交流的图书为辑录范围,共收录2672条知青图书书目,按年份排序和不同体裁分类。其中,1966年之后的多达2572条。
知青:已进入历史书写的节奏
由此可见,知青题材的书写与出版已经蔚为壮观。
其实,近年来,知青类图书的正式出版还是相当困难的。比如《放飞梦想》一书,从筹备、征集、评选、到编辑、出版,历时5年之久。由此,亦可窥知组织者与编辑们的艰辛与不易。相比较,这还是幸运的。时至今日,尚有不少知青类书稿因受限于各种因素而未能出版。
但是,仍有那么多图书面世了,说明知青一代的出书热情极度高涨。而这背后,是知青群体自主意识的体现。自己的历史自己来书写、评说。单凭这一点,还真没有辜负“知”青的名头。何况,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群体呀。
当然,也是得益于时代。得益于人人都有书写、发表自己作品机会的网络时代。尽管,这种发表还不很顺畅,但渠道毕竟是多了。有书号、刊号,固然好,没书号、刊号,也能印刷成书刊。无需单一地依赖于纸质的印刷品,无纸化的网络版、微信版亦能传播开去。

必须承认,知青已老。但关于知青的历史书写,方兴未艾。
诚如《中国知青图书要目(1950—2018)》一书的《前言》所指出的,在该书辑录的2681条知青图书书目中,“约45.4%为纪实类,27.8%为文学类,6.8%为学术类”。这是经过细致的甄别、梳理和分析之后得出的统计结果,符合当下知青书写的现状。
毫无疑问,原生态的纪实,是知青书写的基础。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北大荒风云录》《草原启示录》等,激发起了无数知青参与写作的热情。但是,仅此是不够的。要想传之久远,影响深广,还需提炼、加工,给予艺术的升华。这方面,《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与《血色黄昏》等知青作家们的精心之作堪称典范。可惜,还太少。至于,对知青运动做全面、历史的反映,给予深入思考、准确评价的学术类著作更是凤毛麟角。



这是必然的。
草根的原生态纪实,拥有最广泛的写作群体。文学类的创作,需要作者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和文学功力。至于学术类的论著,则难度最大。资料的搜集、梳理,费工费时;在此基础之上的综合、辨析、给出结论,亦需要深厚的学识与定力。何况,还受限于种种的局限与制约。
话说回来,种种的限制与禁忌,或许也逼使知青作者们去作更多的思考,形诸笔墨时,力求表达得更精确,从而让将来面世的作品更具历史的厚重感与深刻性。
事实上,《放飞梦想》、《中国知青作家杯优秀作品选》与《中国知青图书要目(1950—2018)》等书在短时间内的集中出版已经表明,知青书写的作者们正在做出自己的努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知青,确已进入了历史书写的节奏。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