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配偶
作者:王海军
王海军(前排左)1971年元旦留影于北京
知青配偶(1)——序
你可曾注意到,在泱泱京城生活着这样一个不打眼的群体,他们有一个独特的称谓——知青配偶。 四十多年前,他们并不是乡村的精英。或家境贫寒,或身有不足,或时运不佳,或怀才不遇。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成了打着光棍的农村剩男。这时,天上掉下些林妹妹,许多知识青年来到了农村,这些庄稼汉有幸娶得伊人归。有了女人的日子,有滋有味有底气。他们的光景渐渐殷实、美满,成了村民羡慕、赞叹的有福之人。 知青开始分配工作了,很多知青走了。在农村结了婚的北京女知青忠厚、善良,她们抹抹泪,留在了丈夫身边。知青大批回城了,这些女知青用种种不可思议的方法,把土得掉渣的丈夫带回了北京。这就叫做“糟糠之夫不下堂”。 很多人羡慕这些农民跟着老婆进了京城,他们自己却不以为然。只是为了妻子的夙愿,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土地,离开了辛辛苦苦建起的大正房。来到了喧闹的、拥挤的、陌生的京城。用他们的话说,这叫做“鸡嫁随鸡,狗嫁随狗。知青嫁了,就随着做个知青配偶。” 北京人却不是那么好当的。首先,住房、工作都是极大的难题。有的人回来后租房子、打零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没什么区别。加上亲友的歧视,邻里的侧目,社会的排斥,许许多多的压力沉甸甸的压在他们身上。他们不快乐! 于是,他们寻找着相同的人,聚到一起。喝酒,吃肉,说粗话,用家乡话骂着看不惯的人和事。这些昔日的庄稼汉子,噙着苦酒,赤红了面孔,大喊大笑地发泄着他们的苦闷。他们将怎样去融入眼前这个缤纷的世界呢? 我打算用几个实例说一说,这些女知青是用什么方法把她们的“配偶”带回北京的,以及他们刚回京时的艰难。插队纪实系列,还将继续慢慢写来。 注:1. 本系列博文,全都没有用真实姓名。2. 本人1978年就离开了农村,有些事发生在哪年,记得不一定准确。
知青配偶(2)——玉娃
甄玉娃,是“姐夫”里年龄较小的。与他媳妇“部长”(不长)吴欣月年龄相当。因为玉娃生得眉清目秀,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灵气。与娇小的部长很是般配。所以,他们的婚姻波澜不惊,没有什么“逸闻”传出。男欢女爱,人之常情。相遇了,爱了,结婚了,生子了。如此而已。1978年以后,结了婚的女知青都在当地给安排了工作。部长当了小学教师。
图片来源网络
这时,北京知青开始大量回京。据传,最早有几条规定:未婚知青,可病退、困退。大龄未婚本身就是一条。此外,还有离婚和丧偶两条。于是,双方都是北京知青的,办个离婚,回京后再复婚,一家人就都回京了。男方是农村青年的,有的办了离婚,女方带着孩子也回去了。大家都知道,回北京对北京知青是多么大的诱惑,几乎没有人能抵御这诱惑。部长的心乱了,玉娃的心也乱了。假离婚?搞不好可就弄假成真了!玉娃痛苦地踌躇了许久,一天、一天;部长惴惴地忧虑着,一夜、一夜。终于有一天,玉娃甩掉了手中的烟,一跺脚:“日他妈!离就离!你和娃娃回圪就行!”这是怎样的决心,这要怎样的肚量呀!这就是内蒙男人!那时,人们习惯于劝合不劝离,离婚手续很不好办。但再难也难不倒回京心切的知青。离婚证拿到手了。 谁能想到,因为离婚的太多了,北京市把这一条“暂停”了。这下就只剩下一条,“丧偶”了。离婚可以复婚,这丧偶怎么“复活”呢?玉娃、部长默默而对,一筹莫展。这“偶”不“丧”兮,奈若何?这时,又有人出了新招——假丧偶。就是,在农村不销户口,托关系开出死亡证明,火化证明,…… 所需要的一切证明。真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什么证明知青开不出来!还有什么“假”知青不敢造。 有的人活着,可是他已经“死”了。如果你被迫成了一个活着的“死人”,你是什么心情?如果你不得不编排自己活得好好的丈夫“死了”,你的心怎能不哭泣?长话短说,按丧偶,部长带着孩子回京了,还是当小学教师。家里匀出一间小平房给他们住。“死”去的玉娃也跟着回来了,打零工。 刚回来不久,部长就去派出所开证明——结婚证明!然后两人回到内蒙,说是丈夫死了,又嫁给了小叔子。甄玉娃改名甄二娃又“复活”了,两人又领了一次结婚证。成了部长“新”丈夫的“甄二娃”有了新身份,在北京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虽然还是打工,感觉强了许多。又过了好多年,政策更加宽松了,“甄二娃”以知青配偶的身份,把户口迁进了北京。只是大家都还是叫他玉娃。一直到现在,只要老乡聚会或遇到熟人,玉娃总是要大吐苦水:“哦还死过一或(回)了,火化证明都开出来了。日他祖祖的!” 不少人觉得,“姐夫”们回京是走了大运,占了天大的便宜。却不知他们在感情上、精神上受了多么大的折磨。他们其实是为了妻子和孩子,放弃了自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恐怕也是女知青不忍把他们扔在农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现在,旧房拆迁时,部长分了房。孩子也成家立业了。玉娃也算融入了这个城市,成了京城的一个比较幸福的老头。 (未完待续) 责编: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