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15日在美国华盛顿纪念塔前南草坪,举行了一个纪念徐继畬及其代表作《瀛寰志略》完成150周年的仪式。1884年12月落成的华盛顿方尖纪念碑,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市著名历史景观之一,在这座纪念碑第10层内壁上,用中文镌刻了一段徐继畬评价华盛顿总统的话语,可见美国人十分引以自豪。徐继畬是一个从来没有踏出过国门的中国人,却成了令美国人一直铭记着的人物.【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世界地理著作】 徐继畬的主要成就是撰写了《瀛寰志略》一书,因此,理解其历史重要性就必须从理解这本书着手。 《瀛寰志略》的撰写开始于1843年,1848年在福州第一次付印,前后经过5年时间。从该书体例上讲,徐继畬并无突破,只是继承了中国从《汉书》开始的地理志传统。然而,他实现了一个关键性突破,是中国人完成的第一部具有成熟性的体系完整的世界地理志。 在徐继畬之前,魏源于1842年在林则徐《四洲志》基础上完成《海国图志》一书,然而,魏源注重的是“制夷”,尽管他也继承了地理志传统,但粗疏而不严密,具有十分明显的急就章特点,即使称之为世界地理志,但无论如何难以称之为成熟和完整的。 这一点实在有太大的意义。在知识层面而言,《瀛寰志略》由此构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瀛寰志略》第一卷即为“地球”,虽然内容比较简略,但却是该书体例的灵魂所在。 徐继畬清晰地勾勒了整个世界的地理基本格局,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然后,《瀛寰志略》其他九卷就各大洲进行详细分述,对每个国家内部的各个区域(政区、地形)进行探讨,其详尽、完整在中国前所未有。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完整、清晰、详尽地了解、描述世界,而不是有选择地进行了解、描述。 中国地理志的弱点是在自然地理方面探究不够注重,徐继畬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的侧重点不是自然地理。但是,中国地理志有其突出的优点,那就是注重人文、物产、交通、历史,徐继畬同样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瀛寰志略》的记录和描述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可谓对当时世界的人文、物产及海路交通进行了全景式扫描,对于后人的研究意义极大。就当时而言,由于《瀛寰志略》的完整性,在历史学角度来说,徐继畬实际上在中国第一次完成了一部世界史著作,尽管这可能并非其本意。他对每个地区、每个国家的历史的介绍,综合起来就是一部世界史。在特别注重史学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成就。 在知识层面的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和第一部世界史著作特点,决定了徐继畬从形而上的精神层次全面超越了魏源,同时也决定了徐继畬已经超越了他的所有同时代中国人。无论是从地理的角度还是历史的角度,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基本摆脱了中国人所固有的中国为天下中央老大帝国的观念,他不仅把中国客观地视作为万国之一国,而且也客观地将中国视作为世界文明中诸支中之一支。 徐继畬在叙述世界各地区、各国历史时,没有接受公历纪年,而是按照中国各个朝代的纪年法解决时间标示问题,似乎逻辑不够清晰,是保守的,但在当时对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恰恰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熟悉中国自身历史的他们不会因此而有阅读障碍,由此就会发生将中国与外国进行直接比照的效果。 比如,他介绍埃及“立国在有夏之初”,“有商中叶,希腊诸国兴”,这在当时会引起的精神冲击力将多大啊!当时商朝还属于记录于文献的传说朝代,不用说夏朝了,夏朝文明更只是一笔糊涂账,而中国知识分子直到《瀛寰志略》出版后的三四十年年,还存在着以为西方文明不过是源于中华文明的观念。徐继畬告诉人们当在中国人自己都弄不清楚的商朝甚至夏朝时,就已经有伟大的古埃及、古希腊文明,简直像是灭顶之灾。徐继畬记古巴比伦更是早至“虞舜六载,立国于亚细亚两河之间”,也即在中国还是夏朝前的舜的时代,西方就已经出现高度文明的巴比伦王国了。 这种似乎很中国化的平淡叙述,在当时实在是山崩地裂的话语。 《瀛寰志略》的完成是个奇迹。徐继畬并非当时中国儒林最有学问的人,但他本身既是个儒者,又具备开阔的心胸和历史责任感,并能够采用其他儒者所不敢也不愿意的新的做学问方法。与魏源一样,他首先收集已经翻译成中文的西方书籍和新出现了的以中文发表的新闻纸(报纸),也包括绘有地图之类的西文原版资料,互相进行比较。 然而,如果仅仅这样,他至多也就是重复魏源的工作,或者在编辑方面做得更加良好而已。徐继畬的突出特点,是询问、请教了可以遇见的有学问的西方人士,并且询问、请教了曾经远航的中国水手,加以其本身具备的扎实的考证、分析能力,从而得以梳理出一个良善的知识体系。 当然,《瀛寰志略》中并非没有错误,但即使从今天而言,也应该惊异他犯的错误实在不多。不仅如此,《瀛寰志略》在今天来说,已经属于非常珍贵的总体上进行了可靠记录的历史性文献。就当时及之后相当长的时期而言,徐继畬的地理、历史知识也并非局限于从西方获取,就欧亚地区和非洲东海岸地区,他进行了一系列考证,不仅纠正了中国以往的许多错误,而且也极大弥补了西方地理学的缺憾。 《瀛寰志略》对于中国的珍贵并不局限于知识层面,徐继畬除了以严谨的方式为中国人展示了缤纷的世界图景外,更是为中国人打开了理性、开阔的精神道路。他评价罗马帝国:“肇造邦土在成周中叶,混一在西汉之中,分裂在东晋之末,宗社之墟在明景泰间,祚数之长,泰西无其比也。”这意味着向中国人指出,即使从老大帝国立场看远古、中古,西方也有着比朝代频繁更替的中国远要辉煌的事实存在。 至于西方技术进步的事实,徐继畬更是不断给予客观指出。他介绍巴黎的图书馆、医院和大学:“城内有大书院,藏印本书三十六万册,钞本书七万册,游学之士住院借读。又设医院十四所,选名医居之,每岁收疗病者一万四千人,各国学医者皆裹粮赴巴勒,三年或五年,学成然后归。又有繁学院,居各项艺术之师,如学兵法、开河道、造器物之类,学者各就所愿,群居讲肄焉。” 他向中国人指出了蒸汽机的作用,并已经注意到了新发明的火车:“先是,欧罗巴诸国织布多用火轮机,能者推广其法,遂造为火轮船。近年米利坚又推广其法,造火轮车,而溶铁为路以速其行,亦可谓精能之至矣。” 【《瀛寰志略》被冷落的原因】 魏源《海国图志》成书后虽然也为保守派多无法接受,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受欢迎,因此多有翻刻。由于翻刻较多,所以1851年即流入日本,被日本人视为至宝,于1854年即在日本盗版翻刻。与此不同,徐继畬《瀛寰志略》则受到冷落,流传和影响都很有限,直到1861年才被日本人发现并盗版翻刻。 无论《海国图志》还是《瀛寰志略》,都给日本提供了新知识、新思想,为日本的现代化崛起作出了贡献。但是,在中国自身《瀛寰志略》的被冷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海国图志》被热捧很难从其比较粗陋解释,《瀛寰志略》的被冷落也无法从其属于真正精致的研究著作解释,因为仍然追求经学的中国儒林并非像今天中国很多知识分子这样低俗,不会以是否通俗决定自己的阅读兴趣。这其中一定有其特别的原因。 上述徐继畬在知识层面对中国人的精神冲击自然是重要原因,因为那时候中国人实在还是以不愿意接受徐继畬所介绍的那些知识为多数,但这样的问题在魏源《海国图志》上也同样存在,因此不是决定性的。 徐继畬由于在对外问题上跟林则徐等人观点不一致而被罢官应该也是原因,但这一原因同样不会是决定性的,因为读书之人毕竟不会太在意作者是否是个被罢之官。 决定意义的原因只能从对比《海国图志》与《瀛寰志略》的内容中寻找。这一决定性原因就是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对各地、各国的政制进行了介绍,从而很明显令中国人可以发现,跟中国不一样的政制不仅同样可以形成和推动文明发展,而且可以令国家比中国更加先进,令人民比中国更加富有。因此,中国的政制并非等于绝对真理。这是徐继畬超越魏源及其他同时代人的最突出之处,从而也是他最难以为人所接受之处。 在《瀛寰志略》中,徐继畬尤其表现出了对没有帝王及有限王权的国家政制的偏好倾向。徐继畬介绍古希腊“不立国王”,介绍古罗马“废国王,立公会”,介绍英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注:公会即议会,爵房、乡绅房就是上、下两议院)。徐继畬特别赞赏瑞士为“西土之桃花源也”,而其理由则是瑞士“推择乡官理事,不立王侯”。 徐继畬最推崇的是“天时之正,土脉之腴,几与中国无异”的美国及其开国总统华盛顿,认为“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实在是太震撼的话语了,这可是在167前的中国发出的声音啊。不过,也幸好是清朝已经过了文字狱高峰的时代,《瀛寰志略》尽管不会被热捧,但也没有人打小报告对罢官了的徐继畬加码致他于死地。 当1866年,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清朝启动自强运动,这时候在世界地理和历史的知识层面实在是太需要有一个中文教科书了。这样,作为中国人自己经过严肃研究的成就《瀛寰志略》,就显示出了其突出的优点,从而被总理衙门翻印,一直到清朝结束,都是官方最重要的了解世界地理和历史的必备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