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黑河地区知青自行印行上山下乡岁月书籍述录

时间:2017-12-31来源:知青研究会资料中心活页编辑组 作者:方 良 点击:
《北疆知青第一村》( 2014 年 9 月) 编作者署名:外三道沟知青编。 封面照片: 编辑人员:主编张刚;副主编黄心民、孙世滨并、祝越光、钱志明、顾立、夏萍、武新生;编辑(八名,略) 正文作者:张刚、马建、黄心民、张根福、钱志明、邢祥蓂等。 序言一作
《北疆知青第一村》(20149月)
编作者署名:外三道沟知青编。
封面照片:


编辑人员:主编张刚;副主编黄心民、孙世滨并、祝越光、钱志明、顾立、夏萍、武新生;编辑(八名,略)
正文作者:张刚、马建、黄心民、张根福、钱志明、邢祥蓂等。
序言一作者:王臣
序言二作者:张刚
序言三作者:全体编委
附录一《外三道沟村史简介》作者:杨树广
附录二《外三道沟上海知青活动大事记》、附录三《外三道沟上海知青名录》、附录四《外三道沟农家乐简介》作者均为署名。
正文介绍:正文分作九个子目,分别是一、插队落户启征程、二、垦荒戍边献丹心、三、一丛葱绿迎春峭、四、十岁大荒历苦辛、五、萃取苦甜品百味、六、浮沉沧海思乡情、七、记游回访续亲情、八、鸿雁翩翩寄友情、九、话说知青。(正文内容,看看子目标题,可以略知大概。)
编排设计:黑白以及十余帧彩照几十帧,分作两大板块。第一块8页,放置正文前,分别为村景村址概貌与上海知青集体照。第二块22页,放置正文之后,分别为上海知青活动情况以及其他照。几乎在每一篇正文的页面上配老照片(还有极少量的简笔插画)文字部分以正文为主,还有序言、后记、附录等。值得注意的是,“外三道沟上海知青简介”,详细记录黑龙江省黑河地区瑷珲县瑷珲镇外三道沟大队63名上海知青的毕业学校、届数、年龄大小、男女性别、插队期间基本情况以及后知青生涯概述。人人配有头像。这是一份十分重要的资料,放置正文之前,(未见编入目录,为小小缺憾)。
全书600页。
《北疆知青第一村续·影集》(20157月)
编作者署名:外三道沟知青
编作者,同上。
编排情况:正文(主体部分)前有序(作者刘树新)、前言(作者署名编委);正文后有后记(未表作者)。正文分作旧照摭拾、成长轨迹、快乐今朝、知青一家、外三道沟村、外三道沟村史馆等六个板块,其中以第二板块的内容最多最丰富,页面(从43页到213页)几占全书(368页)之半。
内容特色:谨录存本书《后记》中的一段话:“本书收集了在外三道沟下乡期间的老照片200多张,个人呢照片近千张,后知青时代照片千余张,全书近400页。它作为我们参加2015重返瑷珲活动的礼物,……”
《黑土地插队生涯》(20091月一版、20102月二版)
作者:黄建强
本书封面:
著书目的,见本书扉页作者自白:“献给曾经在黑土地上生活过并愿意回忆那段经历的知青,献给虽无下乡经历却希望了解那段知青生活的人们。为纪念赴黑龙江插队四十周年而作。”作者曾是黑龙江省黑河地区逊克县松树沟公社新立大队上海知青。下乡前,为上海市南昌中学69届初中毕业生,于1970320日从上海出发,前往插队所在地,从而加入知青行列。
编排体例:本书是个人回忆录,正文364页(全书400页),分作“下乡潮起”、“心驰北疆”、“出发”等55篇目。作者对当年所发生的集体与个人事件,记述详尽,时间地点人物交待清楚,可读性高,可信性强。正文前有自序、他序(作者韩国荣)各一篇;正文后有后记二篇。正文若干篇配有与内容相符的老照片。附录转载两篇人物专稿。
《回眸黑龙江畔的岁月》(20163月)
编作者,未标编作者(从“序”文可知是四新大队知青集体编著)
本书封面:

本书是四新大队(当时隶属黑龙江省黑河地区逊克县奇克镇)知青集体回忆录,作者不仅有上海知青,还有齐齐哈尔知青与回乡知青。
编排特点:扉页录汪国真《热爱生命》诗句:“我不去想是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点出编书宗旨抑或总结知青生涯。正文前有“序”,作者为该队上海带队干部张鸣皋。序文既称赞知青当年的业绩,也谈论上海带队干部的处境与作为(有参考意义)。正文后有附录1旧书信、附录2知青名录、附录3知青摄影选,以及编后记。正文部分有42篇文字,除了首篇《忆》为长篇抒情叙事诗之外,其余都是个人回忆录,分作“知青,我们共同的名字”、“追忆,似水年华”、“那些年,那些事”、“第二故乡,永远的情怀”等四个板块。
全书199页。照片有10页,4页为老照片。
《十八里岗子》(2012年初夏)
主编:鲁 汪家琪
编著者:毛亚宁等十五人(略)
本书序言作者为带队干部张兰生,插队之前为上海商贸系统领导干部,插队后回上海工作,获得过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担任过上海兰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他于19704月赴黑龙江省逊克县边疆公社团结大队插队劳动,负有照料知青的职责。在序文中,他称赞“当年才十六七岁的上海知识青年,离开繁华的大都市来到黑龙江畔的北大荒”,“在极其艰苦的生存劳动条件下,以他们的青春和干劲为繁荣团结大队的科学文化、为改变团结大队的经济面貌贡献了各自的力量。”又感慨“这些文字与照片,如果不是今天编撰成集,便会永远保留在仅属于他们自己的心集里,而永不被世人所知。”(这便是知青自己印行知青书籍的原因。)
本书有前言,写村史、知青名录,结束语是:“时隔四十多年了,当年风华正茂的知青也都成了饱经沧桑的老年人了,正当这些知青过了一个甲子、六十华诞之际,敬献此书,以贺寿辰!”可知编著者颇以曾经的知青生涯而得意。
本书是团结大队上海知青集体回忆录,本书众作者代表了102名团结大队知青,记录插队生涯,(不录回访文字)。正文部分分作“懵懂”、“干活1”、“轶事”、“记忆”、“干活2”、“同学”、“探亲”、“乡亲”、“怀念”等九个子目。若干篇图文并茂,插有旧照片。(全书没有彩照或图片专页。)
全书319页。
《岁月留痕》(20128月)
作者:毛亚宁
封面照片:
本书作者毛亚宁是上海市市西中学69届初中毕业生,于19691116日响应学校号召,插队落户在黑龙江省黑河地区逊克县边疆公社团结大队。
本书特点:作为个人回忆录,正文部分详尽记述下乡前后个人遭遇的事情,时间上推到小学阶段,下至当下主体部分还是集中记录下乡期间的事与人。正文分作“童年记忆”、“弄堂故事”、“中学故事”、“知青岁月”、“家庭逸事”、“随笔杂文”等六个子目。“知青岁月”页数占全书三分之一强,其他类文字也涉及知青内容。作者毛亚宁所在学校是上海市69届初中毕业生“分配”工作试点单位。学校采取整班动员、集中插队一地的做法,致使该校69届大部分同学都在同一批插队于逊克县(安置于边疆公社与车陆公社)。所以,作者的回忆有助于读者了解上海市69届参与上山下乡运动的部分史实。本书序言的作者杨健,是毛亚宁少儿玩伴,一位理工科大学教授。他精心制作这篇序言,不仅补充本书作者许多少儿趣事,也畅谈个人后知青岁月,值得推介。
全书183千字,271页,没有插图,也不收录照片。
《岁月留痕(续)》(20178月)
作者:同上。
封面照:
本书作为前书的续集,收录了作者88篇随笔杂记,分作“弄堂记忆”、“知青情结”、“家庭逸事”、“塞外往事”、“随笔杂文”等五个部分。主体部分是记载作者对家族长辈以及对上海弄堂长辈邻人的记忆与理解,“弄堂记忆”与“家庭逸事”的页数占全书的五分之二。使本书极具海派文化意涵。关于知青的内容除了“知青情节”内的十五篇文字之外,还有很多内容散见于其他部分。作者撰写续集的意图,可见“后记”说:“(我)16岁就响应领袖号召,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去农村修地球去了。不曾想我从此即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从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工作研究了一辈子、内容包括土壤、岩石、矿产、地表水和地下水等,跨越了二个世纪,一干就是45年。一生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经历,总想把它记录下来。留给子孙后代们看看,让他们知道祖辈们当年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要珍惜当下好好读书学习,好好工作并干出一番事业来。”
正文前有“序言”、后有“后记”。不附照片。
全书181千字,237页。
《上海知青插队落户35周年纪念册(19702005)》(20055月)
编作者:黑龙江省逊克县松树沟乡复兴村上海知青
本纪念册是复兴村上海知青集体编著的,图文并茂,精彩纷呈。全册分作17个篇目。其中“离开上海”、“青春无悔”、“难忘岁月”、“民兵训练”、“珍贵合影”以及“上海插队干部及上海知青名单”等篇,汇集老照片,配以文字,细述知青生涯。其他篇目反映后知青时代的知青集体活动尤其是回访第二故乡的详细情况。另有“简介”与“后记”两篇文字。
全册70页。
《回家》(201611月)
作者:孙建宁
本书作者是上海知青,插队在黑龙江省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作者曾经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协助作家郭先红创作长篇小说《征途》,采集金训华烈士的事迹,兼顾与金训华一起插队的知青,反映出插队知青时代早期的风貌。此次作者独著长篇小说,可谓《征途》续集,以逊河公社(含双河大队)知青素材为底本,收拢北疆其他各地知青素材,大致反映了插队知青时代中后期的情况。
《黑土地的怀念》(2010年3月)
编作者:未署名。
提供者:顾宝妹
本书是黑龙江省逊克县逊河公社七站大队上海知青与上海带队干部集体编著,由13篇长短不一的回忆录,还有若干篇抒情叙事诗,编制成一小薄册子。没有附录,也没照片。主要作者有顾宝妹、尹巍等。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