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先生日前逝世,实为语文教育界一大损失。为表达对钱老的怀念之情,我们特别推荐钱老曾在《中国教师报》刊发的一篇文章。 本文根据钱梦龙在江南大学国培班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有改动,刊发于《中国教师报》2017年9月6日第8版,原标题为《走自己的路——从我的成长谈教师成才之路》。由王燕芳、杨樟花整理。 今天,我想跟年轻朋友们谈这样一个话题——从我的成长谈教师的成才之路。 我的人生起点 为什么特地要向大家说一说我的人生起点呢?为了让大家 我的人生起点:1.留级记录。我在小学里因为贪玩,经常逃学,先后留过三次级。初中二年级时,因为严重偏科,又留了一次级,我这一辈子总共创造了留级四次的辉煌记录。可见我从小不是个很聪明的孩子。2.最后学历。我的最后学历是什么呢?初中毕业。读过两个多月的高中,可以忽略不计。一个仅有初中学历,又在读书期间留过四次级的学生,现在居然坐在这里跟各位老师谈语论文。诸位是不是觉得有点戏剧性?我想大家也许有兴趣关心我的成长历程。 有幸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老师是我小学五年级留级以后有幸遇到的,他名叫武钟英,当时30多岁,教我国文兼班主任。开学第一天,他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钱梦龙,你经常留级,大家都说你‘聪明面孔笨肚肠’,你想不想知道自己究竟笨不笨?”这个问题我倒是很有兴趣,立即表示很想知道。于是,他从桌上拿起一本《王云五四角号码小字典》对我说:“我现在教你一种四角号码查字法,这种查字法比较难学。如果你现在能够学会的话,可以证明你不笨,想不想试一试?”我当即表示愿意一试。他就把四角号码查字法的四句口诀让我背,我很快就背了出来。他又在纸上写了几个字教我怎样确定每个字的四个角,并让我到字典里试查,我居然一下子就把这几个字查到了。我当时看到武老师的表情很兴奋,我也很开心,因为我证明了自己并不笨。 接着,武老师布置给我一项任务,他说,你回去叫你爸爸买一本字典,以后我每教一篇新的课文,你都替我把生字生词的解释查出来抄在黑板上,供同学们上课学习。这对一般学生来说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对我来说却不是一般的任务,因为我多次留级,平时同学都叫我“留学生”,看不起我,而现在武老师把这样一件“长脸”的事交给我做,真让我感到无上荣耀。于是赶快去买字典,以后武老师每教一篇新课文,我都非常认真地把生字查出来,一丝不苟地抄在黑板上。我开始喜欢上武老师的课,旷课、逃学的老毛病也“不药而愈”了。 武老师又常常介绍我看课外书。我记得他介绍我看的第一本书是《爱的教育》。由于武老师的介绍,我渐渐养成了看课外书的习惯。课外书里有好的句子,我喜欢抄下来用在作文中。每次我的作文里有好的句子,武老师在评讲时总要读出来表扬我几句,有时候也让我上讲台读自己的作文。到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武老师还把我的一篇作文推荐到一份报纸上发表了。当看到“钱梦龙”三个字变成铅字印在报纸上时,这种感觉真的比登台领奖还激动。 小学毕业,武老师给我写的评语很长,评语的第一句话给我心灵的震撼,至今仍然清晰记得,这句话是“该生天资聪颖”!这个“颖”字我当时还不认识,赶紧跑回家查字典。一查,“聪颖,聪明也!”正是这句话,把多年来“聪明面孔笨肚肠”的恶评投在我心灵上的阴影一扫而空了! 我现在回想起来,武老师从教我查字典开始,一直到写评语鼓励,一步一步引导我,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唤醒我的自尊心,帮助我克服严重的自卑心理。如果没有遇到武老师,我相信我会在差生的轨道上越滑越远,今天就不可能坐在这里跟老师们谈语文教学。武老师是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一位恩师。后来我当了老师,就下决心要做一个像武老师一样的好老师。从武老师身上,我看到了教师工作的价值。 书籍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我 是谁再造了我的心灵?是书,书籍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我。刚才我说过,是武老师激发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初中以后,我真正成为一个酷爱读书的读书郎。我最早喜欢读古典诗词。一开始我读唐诗三百首,大概用一年的时间,把唐诗三百首差不多全部背出来了。后来买了一本《辞源》,又买到了一本《诗韵合璧》,就靠这两本书的帮助,我弄懂了平仄。初中一年级下半学期,我已经懂得一点平仄的知识。弄懂了平仄,我开始学习写诗,初中二年级时已经写得有点像样了。当时,我就读于上海市虹口区的一所学校,是寄宿生,在早自习晚自习上常常吟诗,许多男同学觉得好玩,也跟着我吟,结果带起了全班男生吟诗的风气。后来由读诗扩展到读文章,由读古代作品扩展到读当代作品。鲁迅的文章我一直喜欢看。初中二三年级时,鲁迅所有的小说和杂文的单行本,我都买齐了。初中二年级时《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三遍,其他的书也读了不少。阅读面越来越大,知识的储备可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一般的初中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根本的改变。 自学决定了我的一生 这里我尤其要提一提自学。当时国文老师教文章都靠“讲”,一篇文章从头讲到尾,没有像现在这样的问答和对话。国文老师水平的高低,就看他拿到一篇文章,能不能不备课就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一个需要备课的老师,我们当时认为是没有水平的老师。我呢,从读课外书养成了自学习惯,于是便把这种习惯迁移到课内的国文学习,每次在老师开讲新课之前,我都要自己先读懂、消化,尽可能读深读透。听课的时候,就把我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比较、对照,看看我的哪些理解和老师的讲解一致,哪些不一致,如果不一致,我就要问个为什么。因此,每上国文课,与其说我是在听讲,毋宁说我是在比较、在思考,这样就把书读活了,记忆也更加牢固。因此,每到国文考试,我一般不复习,也能稳考全班第一,我的读写能力更是远远超过了我的同窗。为什么我仅有初中毕业的学历而能够胜任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就是因为我在初中学习阶段打下了扎实的读写基础。 我这里说一说我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写的一首“言志”五言律诗。当时学校组织学生到杭州去旅游,我写了好几首诗,其中有一首《登杭州南高峰北高峰》。这首诗以登山为喻,其实是赋诗言志,可以算作我少年时代的人生宣言: 不见摩天岭,双峰自足奇。未穷最高处,已觉众山低。 俗境随尘远,飞鸿与眼齐。还须凌绝顶,莫待夕阳西。 变“讲授”为“交谈” 从1952年开始,我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学语文教师。我没有学过教育学,没有学过语文教学法,没有受过师范专业的训练,我怎么教语文呢?只能闭门造车,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回想自己学生时代国文学得很好,书读得比较多,因此,我想按照自己学习国文的经验来指导学生,鼓励他们像我当年那样自学语文。这是我从自身的经历当中悟出的“语文教学法”。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种无奈的选择居然教出了特点,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于是,我这个初中毕业生教语文没几年,就担任了语文教研组组长。 到1956年,我们这个初级中学发展了,办了高中。第一届高中就招两个班,要确定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学校挑来挑去,最后挑选了学历最低的我。 这一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评优秀教师,我居然被评上了优秀教师,而且被指定在嘉定县优秀教师大会上作专题发言。记得发言的题目是《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当时语文教学的常规是老师讲、学生听。我呢,主要鼓励学生自己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相交流,激发学生读书自学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学会读书。在那时,这种教法确实是“打破常规”的。作为对我的奖励,学校给予我提升两级工资的殊荣。有人开玩笑地说:正因为你闭门造车,所以造出来的车倒与众不同。虽是戏言,但事实确是如此。 爱在其中,乐在其中,迷在其中 由于自己的教学一再得到学生的肯定,同行的好评,因此,我对语文教学的兴趣也与日俱增,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可以说是爱在其中,乐在其中,迷在其中,我只要一走到学生中间,就像鱼儿回归大海一样,激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上世纪80年代,我常常受邀到各地上语文课,有的时候听课老师成百上千。有人问我当着那么多人上课,紧张不紧张。我说:“我这个人是‘人来疯’,听课的人越多,我就越兴奋。”确实,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只要面对孩子,我就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我很喜欢引用李白的一句诗“相看两不厌”和辛弃疾的两句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觉得,我和学生之间确是相看两不厌的,在我的眼里孩子们是那么可爱,我相信我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一定也是个可爱的老师。于是教学变成了一种享受,我乐在其中,迷在其中。这正是我几十年坚持语文教学探索的一种精神动力。 上海市第一次评选特级教师非常隆重,根据校长传达,3万名教师中才评选一名特级教师,整个上海市20个区县总共不过评出30几个人。评出以后,上海三家报纸,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将用第一版整版篇幅刊登30几位特级教师的照片,可见当时隆重的程度。市教育局号召大家申报,但我们(学校)的老师谁也不敢申报。这么高的荣誉,怎么可能落到自己头上?我呢,过了一阵子,校长忽然对我说:“钱老师,嘉定教育局把你报上去了。”我说:“校长,你跟我开什么玩笑?”当时真的以为校长在跟我开玩笑。不过他说,你不要太高兴,你有不利条件,学历太低。你初中毕业,哪有特级教师是初中毕业的? 出乎意料的是,这不利条件在评选当中恰恰成了有利条件:初中毕业的学历,成了我“自学成才”的证据。后来有人告诉我说,讨论到我的时候,第一轮就全票通过,正如一位朋友事后给我总结的两句话:“厄运来时躲不过,好运来时推不开。” 走出自己的“路” 为什么我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望着语文教学这块阵地?因为我从自己的成长之路“悟”出的语文教学之道正好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更重要的是,悟出了以后,又立即用它来指导我的教学,破除成规,敢于实践,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路”。 1981年,我经过反思、总结、验证、提炼,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教学法体系终于成型,我把它命名为“语文导读法”。 语文导读法的理论基础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说,教师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首先要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潜能的活生生的“人”,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为主导”则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的描述和限制:“主导”的着重点在于“导”,“导”,就是因势利导,要求教师必须顺着学生个性发展之“势”,指导之、引导之、辅助之、启发之,务必使学生自悟自得,而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填鸭灌输;教师“导”之有方,学生才能学得有章有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则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合作的基本形态。“训练”不是习题演练,也不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刻板和烦琐的字、词、句操练。从词素的构成看,“训”指教师的指导,“练”指学生的实践;教学中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所形成的师生间的互动、合作过程,就是训练;教学中只要有师生的互动、合作,就必然呈现训练的形态。
关于“三主”的内在逻辑,我当时这样表述:“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会学”;“教师为主导”是确保学生真正实现其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着眼于教师的“善导”;学生的“会学”和教师的“善导”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必然呈现为“训练”的形态。“主体——主导——主线” 不是三个并列概念(或命题)的静态排列,而是对教学中师生互动过程的动态描述。 语文导读法的“三主”理念,在操作层面体现于三个“基本式”,即: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 自读式是一种立足于学生自主阅读的训练模式。自读不是学生随心所欲、漫无边际的“自由阅读”,而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会阅读”为目标的阅读训练过程。在自读式中,教师工作的重点是:引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动机,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教读式顾名思义,“教读”就是“教学生读”。“教读”常与“自读”结合进行。在教读式中,教师工作的重点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随机指点,使学生悟得读书之法,从而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真正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复读式通常在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阅读以后,以练习题或写作的方式进行,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方式。 语文导读法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从而形成自主自立的人格。这里重要的是自主,一个人学习上如果不能自主,人格上也必然很难独立。 语文导读法问世以后,其中的“三主”思想,尤其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提法曾引起教育理论界的争鸣,不少专家、教师对其提出批评与质疑,当时最有影响、批评力度最大的是“双主体论”,即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反对“教师为主导”。但令我深感欣慰的是,2010年正式颁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采用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提法。如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更出乎意料的是,1989年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主编、作为一项重大学术工程的《心理学大词典》,把“语文导读法”作为词条收录了进去,并以一定的篇幅给予介绍和评价,这对一名基层教师来说,是一种超规格的学术待遇,也为我几十年的语文教学探索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最后我送给各位教师一句话:只要向往蓝天,你们都会比我飞得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