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刘健泰:我曾经——

时间:2024-05-02来源:知青之春 作者:刘健泰 点击:
我曾经 刘健泰 我曾养过猪我曾经 系列之一 看见那片无垠的稻地了吗?郁郁葱葱,生机无限,可那曾是一片荒原,荒得罕无人迹。 下乡到黑龙江兵团不久,因为是开荒连,百废待兴,一切均是白手起家,自然工种分配繁多,我被调入猪舍,充当饲养员。 几个月的养猪
我曾经······

刘健泰
 
      我曾养过猪——“我曾经······”   系列之一   
 

      看见那片无垠的稻地了吗?郁郁葱葱,生机无限,可那曾是一片荒原,荒得罕无人迹。       下乡到黑龙江兵团不久,因为是开荒连,百废待兴,一切均是白手起家,自然工种分配繁多,我被调入猪舍,充当饲养员。

      几个月的养猪生涯,倒也给留下很好的记忆。接当时的思量,确感养猪太脏,有点低人一等,远不如开拖拉机神气。   
   
      猪舍3个人,一个山东支边老青年,一个哈尔滨女知青,另一个便是我了。我怕脏,估计是为改造我小资产阶级思想严重,每天清晨,先清圈,我负责的克郎猪,也就是那些半大不小的猪,忍着臭气,将圈内清扫干净。几天后,也就不用憋着呼吸忍着了。接着就到林子里,摘些树叶,留着喂猪。 
     
      我最喜欢也最自由的,就是放猪时刻,将猪群赶到荒草甸子去,蓝天白云下让猪自由觅食,任其散漫。而我,开始享受一天最坦然的时光,几乎远离人群,独享快乐。有时我会捧上一书,细读篇章;有时我会端上一笛,胡吹一气;有时我会引吭高歌,胡乱抒怀,更多的我会眺望远方,苦思冥想。言而总之,在辽阔的荒原上我可以自我,我可以远避烦恼,悠哉悠哉。       

      有过了养过猪的生涯,似乎更知道了养猪人的辛劳,自然,也就爱吃肉了。
 
      我曾下过厨一一 "我曾经……"系列之二     
 

      兵团是个锻炼人的地方,也是出人才的地方,尽管环境艰苦,但只要付出努力,总会让你脱颖而出,尽其发展。 
      
      下乡的时候,正是物资贫乏的年代,尤其是吃的,人们始终会有饥饿感。连队的小年青们特别羡慕在食堂工作的知青,巴不得也能参与其中,无所忌讳饱食终日。     
 
      当听到让我到厨房帮厨,我窃喜,可以多吃了。其实我根本不会做饭,也不会让我去做菜,只不过去打个下手,诸如开饭前烧个炉子,让大家能在破不遮风的食堂里暖和的吃个饭;再就是帮忙洗洗菜、切切菜。那个时期,现实需求与远大理想的碰撞,往往是更图实在的。 
     
      当年的食材过于简单,我们是一月扣除11元伙食费,主食随你吃,诸如馒头你能吃几个就几个,而菜全凭食堂撑勺的,好不容易吃一回肉,他的手抖一下,或许你碗中的肉片就会少了几多。当然,在食堂的就不会有这样的不平待遇了。       在食堂的几周里,我最喜欢的还是做夜班。主要还是嘴馋,记得饮事班长是个哈尔滨的女知青,我们作伴,相处很和睦,她在做饭前,会问我想吃什么,我会大言不惭的回应,最爱吃烙饼。     
 
      估计也是东北的,她烙的饼特别香。我们说说笑笑先解解馋虫,而后,夜晚10点过后挑着菜饭,往地头走去,送给在荒野翻地的拖拉机手们。        印象特别深的一次,我们去地头送饭,明明看见前方机车明亮的车灯光照原野,却总也接近不了他们。绕来绕去,直到快天明了,才在机手们的呼叫声中,抵达目的地。       事后,有人说,是被黄皮子迷住了,至今,我也不知所措,北大荒太辽阔了,也许真是迷了路了。       很奇怪,帮厨,并没有学到手艺,而留下的倒也是烟火尽是,人情满满。(所配照片,一桌鱼筵,倒不是出自名厨,真真切切全是黑龙江产的鱼,江边农家人的手艺,我也有幸,品赏开怀)。   
                     
      2024.03.13.
 
      我曾站过岗一一 "我曾经……"系列之三    

 

      人生有太多的过往,当一切成为了一幕幕忽近忽远的记忆,镌刻脑海里的悠悠故事,就如堆积的涓涓清泉叠加厚发,酷似陈年老酒,越来越浓烈,越来越醇香。     
 
      下乡的时候,我站过岗,那个场景十分清晰,至今还刻骨铭心。   
   
      "珍宝岛事件"后,大批各地知青投身于黑龙江屯垦戍边的备战洪流,我们亦农亦军,守护在绵长的边防线上,一边垦荒种地,一边操练军训,还得担负站岗巡逻的重任。 
     
      几十年过去了,然而,我为伟大祖国站岗的场景,却一直留在了我的灵魂深处。备战特殊年代,一腔热血紧贴祖国。那是一个暴风雪的子夜,飘飘洒洒的白雪扑面而来,远处还有探照灯、信号弹不断闪过,站在边境的哨位上,顶着严寒,遥望星星点点的灯火,不由升腾起一种豪气,虽说荣光,但也紧张,唯一的做法当然是用伟大教导来壮胆,提起精神。 
     
      兵团战士,准军事化管理,无论男女,身强体弱,均要接受军事操练,站岗放哨。当值夜班,神经高度紧张,保持高度警惕,面对严寒,面对狼的出没,绝对是对人的意志力的考验,好在没见异常,相安无事。   
   
      那时候,万籁俱寂的夜空,唯有星星点点在闪烁,在哨位上遥望远方,似乎更想家,更念乡,全然没有了胆怯与恐惧。     
 
      那一段我为伟大祖国站岗的经历,弥足珍贵。曾经的站岗,也彰显了对共和国的忠诚吧。                                                                                                                                         
      2024.03.14.     
      
      (注:此文是多日之前所写,此次将它汇入"曾经……"系列,作了修改。)
 
      我曾种过地一一 "我曾经……"系列之四   
     

      步入人生职场,有时会是身不由己,容不得自我选择。我们经历过服从组织安排的忠诚,也接受了命运给予的恩赐,终究是人生,一路前行船到码头安全靠岸。   
   
      下乡的时候,首当其冲的是奔着务农的。我曾种过地,与浩浩荡荡的黑龙江兵团战士们一样 ,面朝黄土背朝天,开荒种地,开启人生迈入社会的第一步。     
 
      印象极其深刻,黑龙江的昼夜时差与南方截然不同。下乡的第一年,回暖之后,天亮得很早,早晨2点多钟,天已经大亮了。我们的老排长,一个转业军人,就会在宿舍里挨个呼唤:起床了,起床了,下地干活了。我们千不情万不愿的懵懵懂懂的排起长队,懒懒散散走向大地。背地里还不忘调侃老排长就象动画片"半夜鸡叫"里的那个人。
       
      忘不了那令人生畏无边的大豆地,走到地头,一人两条垅,开始小镰刀割豆。从早止3点多开始,一直割到太阳落山天黑了还不见边。由于极左,防止资产阶级思想泛滥,劳作时不可戴手套,一天下来,生硬的豆荚,把双手扎得裂口出血,裤子双膝 被磨破。每天迎着太阳走,披着月光归,即便这样,忍着蚊子的狂轰乱炸,晚上还要“斗私批修"天天读。       

      我体验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知青生活,也深深感受了种田人的辛劳和不易。放在今天,与儿孙辈们谈及,他们肯定不会理解,更不会明白那个年代我辈就是这样过来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看淡人生苦痛,坚守积极而平衡的心态,生活也就会来得真真切切,平平静静,快快乐乐。
                                                               
       2024.03.17.         
  
      (注:我冬曰种下的"油菜花"开了,不出家门也能赏春,不由想起"战地黄花分外香"鼓舞人心的著名诗句,勾起澎湃思绪。)
 
      我曾捞过麻一一 "我曾经……"系列之五    

 

      人生处事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即使你有浑身的本事,也要顺应潮流,不是你去改造环境,而是你要适应环境,所谓“顺着昌逆着亡”或许就是这个理。 
      
      下乡的时候,我捞过麻。面对一片荒野,什么都是原始开发,自然今天的话干完后不知明天会干什么,一切都是全新的,从头学起。     
 
      捞麻,我经历了,仅为一次,却不敢忘。南方的麻,怎会在黑龙江出现,不得其解。为利用细菌作用使麻的木质组织软化,以便打出纤维而将麻茎置于水中浸渍,使之自然发酵,达到部分脱胶的目的,以搓麻绳备用。

      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其味难闻。开春化冻之后,便要捞麻了,此任务落在了我和几个同伴肩上。那几日,初春乍寒,我们快速跳入水没胸口的水泡子,抖抖豁豁紧张地来回运送。       

      不一会,冻得瑟瑟,赶紧逃上岸,只想缓缓再继续。这时,可敬的老班长递上一壶酒,直呼:喝酒,喝酒,驱寒。我急不可耐,直饮几口,似乎有了暖意,再次跃入刺骨的水中,疾速不停的劳作。     
  
      或许,至此我接触了酒,也明白了酒能驱寒。也因此,我真切感受了北大荒酒的厚重,它的情谊绵长。                         
                                                       
       2024.03.18.
 
      我曾制过砖一一 "我曾经……"系列之六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是史。都说老男人是一本书,字里行间充满着故事,故事里有酸甜苦辣,更有悲喜交加,那风霜雨雪,那云里雾里,成就了人生,何尝不是歌。       
      下乡的时候,我曾制过砖。毕竟是荒原,一条龙似的厉炼,从无到有,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倒也学了不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净化着自己的灵魂。 
     
      制砖其实是门技术活,说是熟能生巧,而我等再干也就是个小工,出力就行。从和泥到扣板,成型后码晒,工序并不复杂,全凭听召唤卖力气。 

      这些砖就此取材。在"大会战"感召下,全连老少几乎全部上阵,早出晚归,为的是早日从窝棚、地窨子里搬出来,住进砖瓦房。 
     
      起先是人工一块块的作业,进度实在太慢。后来,脑子活络的搞来了制砖机,一下子砖的数量上去了,我们便不停的运送,码齐晾晒。   
   
      北大荒入夏,天气多变,刚刚还是大太阳,突然就会下起雨来,我们即刻投入遮盖砖坯的战斗,宁愿全身浇透,也要保证砖坯不受雨浸。     
 
      入冬前,终于住进了新房子。生活不能等别人来恩赐,要努力去奋斗,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历经沧桑,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2024.03.19.
 
      我曾卸过煤一一 "我曾经……"系列之七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崇尚敬服那些即使生活在苦难中的人,还依旧坚贞如一,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笑对人生,不断在路上寻觅心中的美好。   
   
      下乡的时候,我卸过煤。卸煤绝对是对人的体力和毅力的挑战,忆起当年的情景,惊心动魄,不敢淡忘。   
   
      为了储煤过冬,开春之后,团部总要布置各连组织力量去县城松花江边卸煤。卸煤不是常有的,偶尔碰到一次,对天天窝在荒原上的我们,有种走出去看看另一番天地的兴奋。       

      那天清晨,我们挤在解放牌大卡车上,浩浩荡荡向江边进发。当时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全凭人工出力。我长得象"豆芽",175的身高体重才93斤,扛着一袋袋的煤,抖抖豁豁的穿梭在长长的跳板上,脚下就是江水,真怕一不小心,连人带煤跌入江中,让人耻笑。   
   
      咬紧牙关,步步颤颤,终于坚持到了最后,你我相看,满脸都是黑,好在不是太冷,跃入江边,在首长们"注意安全"的警示下,洗净全身,也忘了疲劳,高高兴兴的与战友搭伴,逛起了县城的商店。   
   
      年轻的时候,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苦中作乐,我还特意去照相馆拍个照,给家中父母寄去报平安。   
    
      老奶奶对我说过:年青时多吃苦,年老了就会少吃苦。我想,正是吧。
                                             
      2024.03.20.
 
      我曾挨过批一一 "我曾经……"系列之八     

 

      人这辈子,自出生就不可能风平浪静,一帆风顺。若想成长强大,必要历经风霜,饱受煎熬。所以,无论生命长河如何,不懈心头的热望,终能修炼成果。   
   
      下乡的时候,我曾挨过批。那个年代极左思潮泛滥,政治挂帅冲击一切,欲想表现出色,必须事事争先。与我同赴连队的上海知青中,我是唯一的一个非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自然有色眼镜的惠顾在所难免。 
     
      每天辛勤的劳作之余,便是夜晚的"天天读”、"斗私批修”,来自各地的知青们眼皮瞌睡的大谈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心得体会,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心头却只盼望快点结束吧。 
     
      灰暗的煤油灯下,连领导动员大家畅所欲言,给党支部整风提意见,坐我边上的一位北京老高中知青,窃声告诉我:提一条,连队整知青太多,已经10多人了。为表现积极,我就斗胆照实发言了。一下子捅了马蜂窝,就我这样的还敢提意见,连领导面色一青,立马说:报上名来。我慌了,那位北京老大姐叫我别紧张,接着她悄悄说一个,我就弱弱报一个,把所说整的知青姓名报齐了,才转入另一话题。我真幼稚,也不成熟,这敏感话题也会兜出来?当晚,我就后悔了。       

      不出所料,而后的多次斗私批修会,我自然也成了重点了。就象必修课,先是北京的一位出身不好的知青谈认识,接着必定是我谈体会,无非就是结合当天表现检讨自己,然后由大家批评帮助,最后还得表示自己的悔改态度。心理压力很大,也不可能违抗,总想着好好改造思想,努力把事情做好,做个贫下中农满意的人。   
   
      我至今最烦“假大空”,也是那岁月留下的。连首长还别出心裁,每天都要检查日记,所谓的"红色日记",不是写给自己的,全是泛泛而谈。近日翻看泛黄的日记薄,所记内容令人啼笑皆非,几乎都是应景的豪言壮语,一片荒唐。 
     
      一段往事,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岁月留痕,回避不了也抹不去。实事求是的讲,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心有阳光,自会向阳而生。                            
                                                     
      2024.03.21.
 
      我曾喜过年一一  "我曾经……"系列之九     

 

      春节,是华夏儿女最隆重最看重的节日。无论东北西南,还是远隔万里,随着新春脚步的临近,人们都会怀着喜悦的心情,跋山涉水,也要奔向家的怀抱,享受温暖的乡情。       
      下乡的时候,我曾喜过年。到兵团刚开始是两年一次探亲假,以后才改成一年一次的。第一年不能探家,只能留在连队过年,这是我有生之年唯一一次在黑龙江过的年。 
      
      记得很清晰,那年的年卅,连队的过节气氛甚浓,早早就安排了杀猪,让留守过年的知青们能够美美吃上一餐。那年月,物资相当贫乏,能吃上一顿肉,绝对是众人所望,垂涎欲滴。留下的各地知青并不多,也就一桌多人,大家在一起,从下午就开始包饺子,倒也不亦乐乎。   
   
      晚上,满满的一桌菜,伙食杠杠的。吃喝之间,略显冷清,大部分先我们而到的知青探家过年了,剩下的也就是没有探家假的。不知是谁思家心切,流下了泪水,而后,受情绪影响,大家悄悄散了去了。     
 
      那年春节,还要访贫问苦,走进老军垦家拜年。免不了留客喝酒,本不喝酒的我,在一位白胡子大爷真诚的劝说下,端起了酒杯,从中午一直喝到夜晚,不知不觉中,喝下了7两(这是后话),也因此留下了我能喝酒的佳话。   
  
      在黑龙江过大年,被他们的热情所感动,父老乡亲们的真诚和友好,如同繁星点点,让人陶醉其中。身在异乡,是他们用心灵的温暖,化解了我们的寂寞,让我由衷感叹人世间的善良和美好。                   
                                          
      2024.03.22.
 
      我曾教过学一一 “我曾经……”系列之十    

 

      人,都会做梦。都是在不断的追梦、圆梦中力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完善和完美各自的人生。   
   
      记得年幼时,我站在一块小黑板前,面对一群不大的孩童,教他们认字。老外婆在一旁就说:这宝儿长大了是个当老师的材。不料,日后还真一语中的。   
   
      下乡的时候,我曾教过学。那是经过近两年的痛苦磨练之后,一天,指导员找我谈话,告知我:经贫下中农讨论,调你去学校教学。闻听天上掉下的大好事,我惊喜万分。只是私下偶尔想想的事,竟然梦想成真,暗暗下定决心,好好干不辜负。     
 
      终于可以脱离田间劳作了,第二天就走上讲台,没有培训,也没有章法,全凭一腔热血施教。一个班12名学生,9个四年级的,3个一年级的,当年称作为"复式班"。草草看看教科书,壮壮胆开始了教学生涯,为不互相影响,交叉授课。一节课前半堂四年级语文,后半堂再上一年级数学。当时全校3名老师,另俩位是北京女知青,各司其职,毫无教研活动。想想可笑可悲,主科是我,副科也是我,什么音体美全部一把抓,一天上到晚,犹如当今的全科医生,我俨然成了全科老师。   
   
      不可思议,小小69届,充其量也就是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竟能挑其大梁,担负培育起北大荒的下一代的神圣使命,在当时全团提拔教师中,屈指可数成为笑谈。教学不是儿戏,大多北京来的老高中知青成了北疆兵团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而后也成为了我可敬的良师益友。   
   
      初任教的学校不象学校,也没有专属的教室,那些孩子们有时在知青宿舍上课,有时在大树林子里上课,真可谓条件艰苦,绝无仅有。特别是体育课,我这个孩子王,玩兴甚浓,最喜欢和他们一起,在林子里疯玩狂奔,顺手还会摘些野菜、野果,留着带回家。 
     
      我感谢我已故的家父,提供了文化输入后勤保障,不间断的为我寄来书籍和文具。那些文具我分发给学生们,他们如释珍宝的快乐模样,我欣喜若狂;一本"大学语文"伴我多个寒暑,也成了课余自学的必读教材,也垫定了我能久站讲台没能退缩的最佳后盾。     
 
      又过两年,奉命调离到了教学条件相对不错的学校。比较单纯,任中学两个班级语文的教学,也可以一心扑在教学上,师生同心,相安温暖,成长他们的同时也成长了我,直至返城。   
  
      或许是大孩子,也有了记忆,与他们的教学相长,留下了一段段美妙的佳话。以至后来,我忆起那段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经历,总感觉是最珍贵、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人生步履。        

      在北大荒教过学的经历真好,正由此,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尽管以后职场的风生水起,但我毫无二心地将曾教过学的经历,定格为了我人生最华彩的乐章。 
     
      分别不是分离,距离再远,心是近的。返城后,我与昔日学生联系不断,回上海后,专程再次重返黑土地已经有11次了,可见我对黑土地的一往情深,一般人怕难兑现。不少人心存疑惑,戏问我北大荒可有孹债,左一趟右一趟乐于往返?我坦言:有,我有孹债,那就是一群可亲可爱的学生们,我永远的情债。       

      都说:如遇良师一生有幸。许多年过去了,我还会是那个让人念想的良师吗?但愿。 
      
      (结束语: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絮絮叨叨,"曾经……"系列连续十集已经告罄,它向大家展现的是一个黑龙江兵团军垦战士,十年边疆生活的真实情怀,平铺直叙,毫无做作夸张,若能激起你对那个年代的理解或共鸣,我便知足了。老刘头多谢大家费时跟帖关注,至于再会有什么系列出现,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2024.03.23.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