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国图“中国记忆”的飞虎队口述史料公开了

时间:2023-11-17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刘梦妮 王京雪 刘小草 点击:
云南昆明飞虎队纪念馆中的飞虎队队员照片墙。新华社记者孙敏摄 靠着一封言辞恳切的长信,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馆员杨秋濛敲开了陈香梅的家门。 那是2016年,这位91岁高龄的飞虎队将军陈纳德遗孀,出乎意料地在生命最后的时光接受了来自中国年轻图
云南昆明飞虎队纪念馆中的飞虎队队员照片墙。新华社记者孙敏摄
 
  靠着一封言辞恳切的长信,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馆员杨秋濛“敲开”了陈香梅的家门。

  那是2016年,这位91岁高龄的飞虎队将军陈纳德遗孀,出乎意料地在生命最后的时光接受了来自中国年轻图书馆员的采访。事实上,一开始,杨秋濛都做好了被拒绝的打算。

  当年11月,杨秋濛还先后采访了飞虎队轰炸机飞行员大卫·海沃德、飞虎队地勤人员维斯特里·弗朗科、多次飞跃“驼峰航线”的湖南籍飞虎队老兵陈科志、曾被中国村民营救的飞虎队老兵格伦·本尼达的遗孀埃莉诺·本尼达,以及陈纳德译电员马大任等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与口述史料。

  如今,当年的受访者都已离世。这些飞虎队老人最后的讲述,漂洋过海保存在国家图书馆里,直到今天。

  做对的事

  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工作人员结识了数位与飞虎队有密切联系的中间人。

  之后,他们辗转联系上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执行主席杰弗里·格林,并见到了参加“飞虎队以及中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共享交流大会”的飞虎队老兵,才有了宝贵的采访机会。

  家喻户晓的“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由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1941年组建,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的绰号正是来自其插翅飞虎队徽和鲨鱼头形战机机首。

  随着战事的发展与部队的调整,与该部队及陈纳德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美军第14航空队、驼峰空运队等都被统称为“飞虎队”。

  援华作战期间,2000余名美籍飞虎队队员在战斗中牺牲,200多名飞虎队队员被中国民众营救,许多中国人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飞虎队是二战期间很特别、很重要的一段历史,但这个口述史项目做起来并不容易。”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告诉记者,当时飞虎队老兵仍在世的已经很少,也基本不在中国。

  “坦率地说,决定做飞虎队口述史项目时,并没有充分的准备,是凭着一种紧迫感,硬着头皮去做的。”田苗说,但是他们凭着自己朴素的判断和图书馆人的使命感,觉得这件事值得做。

  秉持“为国存史,为民立传”的信念,2012年成立的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一个重要选题方向就是抗战老兵口述。

  “老兵的记忆关乎战争与和平、苦难与光荣,这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里最沉重的东西。”田苗解释,“人类很多知识在老人的记忆里,如果我们不去记录、不去访问,它们就会随着生命的终结一起消失。”在他看来,图书馆不只是保存书籍,也是为人类社会保存记忆和知识的载体。

  做出采访飞虎队老兵的决定时,田苗并不确定这个项目会在哪一天发挥怎样的作用。“但现在时间到了,回头去看,觉得很幸运。”田苗感叹。

  多亏了陈纳德将军画像

  采访陈香梅时,一开始,老人几乎没有笑意。虽然就在面前,却让杨秋濛有一种距离感。

  没想到,后来是客厅里那幅帅气的陈纳德将军画像帮了杨秋濛。

  “这幅画像放在客厅这么明显的位置,您觉得这是陈纳德将军最帅的样子吗?”为了赢得眼前这位老人的信任,让她愿意开口,杨秋濛“冒险”临时跳出了采访提纲。

  陈香梅一下就笑了,访谈气氛瞬间轻松起来。

  紧接着,杨秋濛拿出之前准备好的老照片,包括那张最有名的陈香梅和陈纳德在阳台上拥吻的照片。“和老人交流,当你触动到他们生命中珍贵的事情时,他们肯定是会有反馈的。”杨秋濛回忆,“虽然老人的记忆没有那么清晰,但作为亲历者,她讲出的内容,是无可取代的,是无价的。”

  采访另一位飞虎队老兵时,因为时间仓促,杨秋濛紧张得手心里全是汗。

  “我们下了飞机,到达酒店时,已经是晚上10点了。在走廊里,我看到一个老爷爷,他看着八九十岁,戴着一顶有飞虎队标识的帽子。”

  杨秋濛当即感觉到,这位老爷爷应该就是来参会的一位飞虎队老兵。她鼓起勇气,走上前毛遂自荐,邀请他接受访问,没想到老爷爷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大家约定,半小时后在酒店房间里采访。杨秋濛和同事赶紧放下行李,用有限的时间支好拍摄器材,拟了一份采访提纲。“就这样,在酒店的房间里面,我完成了我的第一位飞虎队老兵采访。”她所访问的,是原飞虎队美军第14航空队22中队轰炸机驾驶员大卫·海沃德。

  在那场深夜进行的采访中,在回答“您害怕过吗?”这个问题时,大卫·海沃德回忆起第一次执行任务飞往缅甸中部,向日军机场投下炸弹的经历。

  返航途中,大卫·海沃德的飞机落到了队伍后面。透过窗户看下去,他发现下方有许多日本战机。很快,其中一架战斗机飞了上来,就在大卫·海沃德飞机不远处,他随时都可能被对方攻击。

  在这样的生死关头,大卫·海沃德的思绪却飘向了更高远的地方。“人生中有些事情是有价值的,有些事情是没有价值的。我想我已经看到了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于是,那一刻我发誓,我再也不会为任何没有价值的事情而忧虑了。”

  谈到这里,当时94岁的大卫·海沃德回到现实,笑着对杨秋濛说,他认为自己在后来的人生中,很好地遵守了这个承诺。

  “老兵们都经历过生死,从他们身上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在人生许多关键时刻,我都会想起这段采访经历。”杨秋濛说。

  “那种连接,只有他们懂得”

  采访格伦·本尼达遗孀埃莉诺·本尼达时,聊到本尼达一家对中国的感情,杨秋濛和采访对象都哭了。

  1944年5月,20岁的格伦·本尼达执行任务时,战机被日军击中,坠落在湖北监利县。格伦·本尼达跳伞逃生,身负重伤,被当地村民发现并救下,并转送到新四军部队进行救治。为防止被日军发现,村民们还将飞机坠上石头,沉入湖中。

  后来,格伦·本尼达和另一位被击落的飞虎队员李·格雷格一起,在新四军战士的护送下,越过日军封锁,回到位于重庆的美军第14航空队总部。

  怀着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格伦·本尼达携家人于2002年、2005年、2010年三次重返中国。去世后,他的部分骨灰被安葬在湖北。

  第二次重返中国时,他们回到了当年救助格伦·本尼达的村庄,看到了那片沉没座机的湖水,也见到当年参与救助的村民。

  格伦·本尼达还和一位救助者拥抱在一起,留下一张照片。“他们之间的那种感情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那种连接,我想只有他们懂得。”埃莉诺·本尼达说。

  那时,格伦·本尼达已经90多岁了,埃莉诺·本尼达回忆,他曾对救助他的村民说:“因为你们,我才能活下来,活到现在。”

  说起一家人对中国刻骨铭心的感情时,埃莉诺·本尼达流泪了,杨秋濛也很动情,“我记得我们都哭了”。

  除了在中国的经历,埃莉诺·本尼达还谈起了她与格伦·本尼达真挚的爱情,一起组建家庭,还有后来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这些,都发生在格伦·本尼达平安回到美国后。当年,他为中国人战斗,又被中国人救下,才有了后来的一切,得以享有这些属于普通人的幸福。

  本尼达夫妇来中国时也会带上他们的儿孙,“她希望他们的后代能记住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延续这份情谊”,杨秋濛回忆。

  唤起记忆,延续友谊

  和本尼达一家一样,对中国怀有美好感情的飞虎队员还有很多。

  近日,带着重温历史、传承飞虎队精神的愿望,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弗里·格林和飞虎队老兵哈里·莫耶、梅尔文·麦克马伦携30余位飞虎队员后代访华。他们一路寻访故地、追忆过去。

  这次访问也让国内外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飞虎队这个群体上。

  田苗坦言,当年,飞虎队项目本来计划继续做下去,但受限于各种因素而暂停了,但这些史料一直保存在国家图书馆。他也感觉到,此时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7年前所采访到的这些口述历史。飞虎队老兵现存20多位。他希望,未来这个项目还能重启,继续做下去。

  如今,他们选择发布这些口述史料。虽然当年的采访还有很多遗憾,但他们希望通过这次发布,让立项之初的一些美好期望得以实现。

  “可能是非常小的助力,但是我们仍然相信,这些来自国家图书馆的史料,能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两国人民的记忆,延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田苗说。(记者刘梦妮 王京雪 刘小草)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