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弟,1955年出生于上海市上海县三林公社同济大队果园生产队一普通农家,其排行第四,有两兄、一姐和一妹,因家庭经济条件困难,读完小学未能继续上中学,小小年纪便担当起家务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队劳动。1971年2月,响应国家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号召,顺应时代潮流裹挟,以知青名义上山下乡赴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四团,在七营营建连期间先后担任过伐木、制砖、后勤班饲养员工作。在连队为人忠厚、做事认真、劳动踏实,深得干部战士好评。 1973年12月,王友弟入伍云南省军区独立师2团3营(1977年独立师移防后2团改编为省军区独立团)服役。在连队同战友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表现优异,1977年被上级组织任命为班长,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班长后,他始终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全班战士刻苦训练军事本领。在之后部队掀起大练兵运动的一次大比武竞赛中,全班获得三块银牌,尽显带兵才能。王友弟本人也因军事素质过硬,曾获得“特等射手”、“投弹能手”称号。 1978年,王友弟提干晋升为排长。当年12月,中越边境狼烟四起,对越自卫反击战临战前,王友弟随部队临时组建的一个连队入编35549部队72分队(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4团8连),驻扎金平。到职后,他奉命带领全排战士投入紧张的临战训练,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分秒必争,完成各项步兵战术技术训练,他所率的2排战士军事素质有了相当明显的提高。作为班排职以上的战斗骨干,他随部队首长爬山涉水,来到那发地区前沿勘察地形,了解敌情,熟悉未来战场的地形道路特征,为制定战斗方案及确定具体战法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关注了解战士的各方面情况,认真记录班务会、排务会工作笔记,积极配合连队领导做好个别有思想顾虑战士的思想工作,提高士气。 1979年2月17日,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昆明军区奉中央军委命令于西线(云南)方向战场执行跨境作战行动。王友弟所在的35549部队(边防14团)集结金平县那发地区,战时配属昆明军区第11军31师作战(31师担负11军在封土方向的主攻任务),临时归11军指挥。按照作战方案,任务是突破那发大桥(中越友谊大桥),攻占巴南棍,夺取敌658和855高地,在越军第一道防线撕开口子,为31师部队沿巴莱公路南下歼灭从巴南棍至封土地区之敌,攻占巴丹、封土县城,牵制越军316A师开辟作战通道。是日拂晓,金平方向战斗打响,我军炮火首先精确命中位于中越边界藤条河那发大桥的越军桥头堡和521高地火力点,同时摧毁敌公安屯营房,巴南棍方向各制高点顿时笼罩在硝烟中。我边防14团突击部队1连借助炮火掩护首先迎敌战斗,在短暂的五分钟时间内歼灭守桥敌军,占领大桥。接着,边防14团一千多勇士犹如下山猛虎,由各个隐蔽集结点向敌人猛扑过去,投入巴南棍作战。 巴南棍地区山高坡陡,沟深林密,易守难攻。盘踞巴南棍的越军,经过一年多的苦心驻防,在几个高地构筑了上百个明碉暗堡和工事掩体,形成了火力交叉,纵横支撑的坚固防御工事。跨境首战,我军各部队成功击溃防守越军,并占领巴南棍部分地区,残敌龟缩逃往521和658高地方向。王友弟奉命率领2排(8连尖刀排)负责攻占敌855高地9号和10号阵地。经过激烈战斗,半小时后成功占领855高地9号阵地,并以密集火力压制敌10号阵地火力。正当他要带领部队乘胜进攻10号阵地前,因4连攻击敌658高地受阻,连队发生严重战斗减员,上级命令他所在的8连分兵前往支援。根据指挥员布署,王友弟奉命率重机枪班和火箭筒手向658高地发起中路突破攻击,在两个高地的结合部,遭遇敌方暗火力点袭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王友弟牺牲后,上级组织追记他获二等功,并批准为革命烈士,安葬于云南省金平烈士陵园西区3排22号墓。 35549部队(边防14团)组建于1978年12月1日,是一支为战而生的新建部队,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首日,第一个从金平冲出国门,突破巴南棍,喋血658……团队胜利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作战任务而凯旋。全团共有1405名官兵参战,其中,我们的三林老乡、兵团知青战友王友弟和另外83位战友血洒沙场,忠骨融入南疆红土,与山河共存! 今天,是王友弟烈士为国捐躯43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作为纪念,寄托哀思。写前,曾先后得到周公正、刘平、范俊杰老师和烈士生前兵团同连队孙荣清等知青战友的信息支持,并参考引用了有关资料;烈士父亲王伯伯,曾在生前多次接待我的拜访,并为我观瞻烈士遗物和拜阅其笔记本给予方便,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王友弟烈士永垂不朽! (责任编辑 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