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纪念 >

那个“最懂中国”的美国人走了

时间:2023-12-01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陆依斐 点击:
基辛格离世,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 这是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基辛格(1972年2月21日摄)。 新华社发 今年10月24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纽约举行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上讲话。 新华社发 记者 陆依斐 当地时
基辛格离世,“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

这是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基辛格(1972年2月21日摄)。 新华社发
今年10月24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纽约举行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上讲话。 新华社发
 
      记者 陆依斐

      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50多年来,基辛格在塑造美国外交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为中美关系“破冰”作出重大贡献。

      敏锐的洞察力

      美国基辛格咨询公司11月29日在一份声明中说,令人尊敬的美国学者和政治家基辛格博士当天在其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回忆自己两次与基辛格交往的经历。

      一次是基辛格十年前到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并与师生开展交流的情景。“基辛格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具有丰富国际事务经验、睿智的人物。”吴心伯说。在与师生交谈时,包括在回答学生提问时,基辛格的谈吐简明扼要,体现出这位老先生敏锐的洞察力。

      “这种洞察力正是基于基辛格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的丰富经验,以及他长期带有哲学高度的思考。”

      另一次是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期间,该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与基辛格展开了一场近一小时的对话。

      “当时,大厅里座无虚席。面对主持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基辛格总能迅速回答,而且听上去颇有说服力。”吴心伯说。尽管事后看来,这位老先生的预判并不总是准确的,但在近一个小时的临场发挥中,这位耄耋老人体现出清晰简洁的思维和高度的智慧。

      推动中美建交的使者

      实际上,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基辛格在职业生涯早期是一位学者,著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等,并由此在学术界名声大噪。

      不过他最重要的身份或许是外交家。自上世纪70年代起,基辛格一直活跃在国际政治和外交舞台上,经历过多场危机。和他名字相关联的有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等历史性事件。美国前总统福特视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而说起基辛格的外交生涯,不得不说起他在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中美外交风云的见证者、推动者,他被视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

      今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基辛格时曾对他说,52年前,中美两国处在一个关键转折点,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和你本人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作出中美合作的正确抉择,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既造福了两国,也改变了世界。

      在10月举行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上,基辛格在获奖致辞中说,“我一生中的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美中之间的和平合作至关重要,符合两国和世界的利益。

      谈及基辛格对于中美关系的贡献,吴心伯表示,首先是在冷战时期,基辛格从政策层面协助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使得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巨大转变。

      其次是长期以来,基辛格在美国对华政策制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从尼克松到特朗普,历任美国总统均就对华政策征求过基辛格的意见。”吴心伯说。这表明,即便基辛格已经离开政坛,但他对于美国的对华政策仍有影响力。尽管这种影响力因人而异,例如特朗普就未听取基辛格的建议,单方面挑起对华贸易战。

      此外,数十年来,基辛格作为一位权威国际问题专家总是与世人分享他对国际事务的看法。“他通过发表演讲、接受访谈等形式分享他对中美关系、美国对华政策等事务的看法,这对各国学者对于中美关系的看法产生影响。”

      为何基辛格能成为推动中美建交的使者?

      吴心伯说,这与基辛格当时在尼克松政府内的身份地位及其出色的执行力等因素有关。

      半个世纪前,随着中美关系“破冰”的条件逐渐成熟,尼克松需要一位值得信任且有实操能力的身边人来推动此事,而基辛格当时是尼克松麾下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尽管基辛格在加盟尼克松政府之前缺乏从政经验,他主要是在哈佛大学教书。但是,基辛格具有优秀的研究、思考能力,而且他的执行力也很强。”吴心伯说。基辛格推动中美关系“破冰”的一系列行动,包括秘密访华、与中方就“上海公报”展开磋商等都取得了成功。

      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的特使访问中国,为启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作出历史性贡献。

      1972年2月,在中美隔绝20多年的背景下,尼克松在基辛格陪同下访华,成为首位访问新中国的美国总统。同月,中美发表第一个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构成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

      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基辛格仍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吴心伯表示,这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基辛格作为政治家对自身政治遗产的重视。“基辛格最大的政治遗产之一就是推动中美关系打开大门,并加以维护。”

      二是基辛格的一个坚定信念——美国要与中国搞好关系。这不仅关乎中美双边关系以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也关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吴心伯同时提到基辛格的早年经历。上世纪30年代,15岁的基辛格为躲避纳粹迫害,随家人移居美国。基辛格儿子大卫·基辛格曾说,一直以来,父亲以一贯的原则和对史实的认知为基础,努力为美国领导层的治国方略提供支撑。

      “在美国无人可比”

      纵横外交数十年,基辛格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就在今年7月,百岁高龄的基辛格再次来到中国。当时,基辛格刚刚度过百岁生日,访问中国已经一百多次。

      谁料,仅仅四个月后,人生落幕,令人感慨。“在中美关系近年来经历困难的背景下,人们很难再听到这样一位智者分享他对中美关系的见解,也很难再找到基辛格这样一位既具有丰富外交经验,又充满睿智的人物。”吴心伯说,在处理中美关系等国际事务时,不仅需要谋略,更需要智慧和经验。而基辛格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代领导人,以及从事外交和安全事务的高级官员都有过密切接触。从这个意义上说,基辛格在美国无人可比。“这样的智慧和经验是如今美国一些决策者所缺乏的。”

      吴心伯还表示,基辛格的一生给后人留下许多启示。

      首先,国际问题以及中美关系研究者须有大格局——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并将其作为研究立足点。

      其次,要善于从历史和实践中去汲取营养,得到启示。一方面是国际关系史、外交史等历史,另一方面是国际关系的实践。“在思考中美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时候,要超越理论,要了解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现实。”“数十年来,基辛格来中国有一百多次,他对中国的很多看法正是得益于他与中国广泛、深入的接触。”吴心伯说。

      斯人已逝。正如习近平主席7月会见基辛格时所说,中国人重情讲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