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是毛泽东晚年外交生涯中浓墨重彩的大手笔,对中美两国关系发展乃至整个世界局势演变均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这段历史的亲身经历者和直接参与者,基辛格先后5次受到毛泽东接见并深度交流。毛泽东强大的领袖魅力令基辛格极为叹服,印象深刻。自1971年作为总统特使访华以来,基辛格访问中国近百次,为增进中美两国友谊和人民福祉作出历史性贡献,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美外交的常青树”。基辛格著述颇丰,他撰写的《论中国》《白宫岁月》等著作生动讲述了中国故事,成为近距离观察毛泽东和中国社会的“异域之眼”。 “具有独特的领袖气质和个人魅力” 新中国成立后,在西方普通民众眼中,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本人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中国的真实情况如何?毛泽东有着怎样的性格和爱好?经过有色眼镜的层层过滤,在中美交往大门正式开启以前,这些问题对美国人民而言始终是雾里看花、不明究竟。带着这些疑惑,基辛格在1972年陪同尼克松总统踏上了访华的行程,首次见到了毛泽东。 令基辛格颇为惊讶的是,作为一位世界大国的最高领袖,毛泽东并不刻意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保持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习惯。在与毛泽东见面时,会客室内简单朴素的陈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四周书架上、桌子上、地面上都摆满书籍,房间角落里摆放着一张简易木床,沙发上套着棕色布套。整个房间的陈设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室”。 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毛泽东以强大的意志力克服了因疾病带来的行动不便的困扰。在基辛格眼中,毛泽东“具有独特的领袖气质和个人魅力”,他身材魁梧高大,脸上常带微笑,眼神锐利,仿佛一眼就能识透人性的弱点和虚伪。当他一露面立即就会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他无需依靠过分的排场以显示威严,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几乎可以感觉得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 同样令基辛格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别具一格的谈话方式。他的谈话完全脱离繁文缛节,让人感到轻松自如、富有哲理,往往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中表达真意,间杂穿插几个玩笑活跃气氛,表面上看好像偏离主题,但始终聚焦中心问题。总的来看,毛泽东有着高超的谈话艺术,既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又收放自如,“指点了一个方向,但却不规定前进的道路”。 “顶尖的谋略家”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处在内忧外患、被动挨打的局面,难以在国际事务中替自己发声、捍卫自身权利。毛泽东领导下的新中国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基辛格十分感慨地说:“自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就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着比其实际力量更加强大的作用。” 在基辛格看来,毛泽东深谙中国传统并将其作为制定外交政策时的经验来源,从中汲取灵感并发挥到极致。他善于唱“空城计”,出奇制胜,令对手摸不着头脑进而举止失措。他分析力量对比、掌握力量平衡,使敌对势力相互牵制,然后利用矛盾,各个击破。在面对挑战时毛泽东敢于反击,但当形势不利于己时他会灵活地变换策略。毛泽东在外交中十分娴熟地借用传统手法,“立意大胆”,是“顶尖的谋略家”。 毛泽东处理具体的外交事务时从不固守刻板的礼节,善于以象征性的举动向对方传递明确信号。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登上天安门,几人的合影被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的显著位置。对毛泽东这一做法蕴含的深意,美国政府当时并没有完全理解,错失了与中国接触的机会。后来基辛格不无遗憾地表示:“事情过后我才终于理解到,毛是想以此作为象征,表示现在他亲自掌握对美关系;但是,这在当时真是一种远见卓识。我们在关键时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 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毛泽东仍然高度关注国际局势并随时准备调整策略。这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先后4次接见基辛格。1973年2月、11月,毛泽东与基辛格两次见面长谈,详细阐述了他对“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构想。基辛格认识到:“在政策执行上,毛泽东可以相当务实;在政策构想上,他总是努力抓住大原则。”1975年10月、12月,毛泽东与基辛格进行了最后两次谈话,尽管深受疾病困扰,但他仍显示出“无比坚定的意志力”,表达了“与一套复杂的战略意识相抗争的革命信念”。 “执着的自力更生理念” 在多次交往的过程中,基辛格强烈感受到毛泽东对独立自主立场的不懈追求,具有“执着的自力更生理念”。在一次会谈中,毛泽东直言不讳地告诉基辛格,面对外来侵略,“不论其他国家会怎么做,中国即便是其军队必须撤至内地打游击战也要抵御外侮”,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彻底歼灭敌人。 在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的过程中,基辛格感受到,在合作对话的每一阶段中方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以“维护中国的行动自由与国家尊严”,“在哪种情况下中国都不会仰赖其他国家的决定”。这方面有一个鲜明的例子。1973年11月访华结束前,基辛格提议可以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开通一条热线以降低战争发生的风险。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一提议触碰到了毛泽东敏感的红线,引发他的激烈反应:“有人要借我一把伞”,“我们不要,我们不要核保护伞”。在毛泽东看来,中美之间的合作是绝对平等的,舍此立场便无合作可言。 面对外部核威胁,毛泽东的回答是中国将凭借自身的力量准备以“小米加步枪”抵抗到底。或许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和中美两国国情的不同,基辛格起初对毛泽东的这一想法未能完全理解,但随着交往的加深,他最终不得不承认:“中国历史上不乏克服他人无法想象的深重苦难,但最终以文化优势或幅员辽阔而让侵略者功亏一篑的事例。” “将中国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基辛格眼中,毛泽东的伟大贡献在于扫除了源自传统的牵绊,“将中国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他是“自中国统一以来第一位奉行消灭旧势力、打破旧传统的执政者”。 毛泽东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相信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无穷力量,认为只有依靠中国人民才能夺取事业的胜利。基辛格认为,毛泽东的这一理念影响极为深远。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成就依靠的正是“中国人民的坚忍和毅力,以及他们的耐力和凝聚力”。 此外,毛泽东重塑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为中国追求现代化营造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毛泽东接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但他凭借高超的政治智慧在国际舞台上挥斥方遒,在不同势力的此消彼长、动态演变中把握时机,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在冷战对抗的背景下毛泽东带领中国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前进,“让中国参与到了一个个交汇错综的地缘政治圈中,却又不受其束缚”。 在基辛格的视野中,毛泽东是一位雄才大略、极为睿智的历史巨人,“毕生为彻底改变中国社会而努力奋斗”。在他的领导下中国逆转了近代以来由盛转衰的趋势,恢复了昔日的大国地位与历史荣光,“逐步发展为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兴强国”。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