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4周年之际,抚今怀昔,感慨万千。 1951年11月,我出生在上海市愚园路81号的一幢老式洋房里。那里原是我外祖父、当年中共地下党市委书记张承宗的故居。我父亲当年作为地下党员也经常来此活动,母亲也经常为地下党组织做联络工作,解放后全家就一直在此居住。1969年3月,十七岁的我经历了家庭一系列的磨难后,离开上海到吉林省怀德县和气公社和气九队插队落户,开始了意想不到的艰难生活。白天太阳升起前就下地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累得浑身腰酸背痛躺下就起不来;晚上太阳落山后才收工回家,住在点着昏暗的煤油灯的房子里,五个人睡一铺炕,身上长满虱子。有时下雨天没有做饭的干柴禾,无法做饭,就经常处在饥饿中,望着蓝天白云,想想自己今后的人生路该如何去走。 1971年,我和数十名怀德县上海知青一起被招工到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总后五七军马场当工人。这里虽处草原深处,荒无人烟,但总算开始了“有工资、吃食堂”的生活,月薪37元9角5分,大家戏称自己是“3795部队”。头一次吃菜肉包子时,我一下子吃了12个外加两大碗粥,第一次有了饱腹之感。吃饱了就要好好干!三个月后,由于带领知青打草班出色超额完成了任务,受到场政治处的通令嘉奖,随即调我担任八连子弟学校教员。 1973年,由于我平时非常注重看书学习,各方面表现出色,两次全场子弟学校教师文化考试均名列第一,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我幸运地被推荐参加工农兵大学生入学考试。这是十年文革中工农兵大学生招生中唯一的一次入学考试,我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拿到了军马场唯一的大学名额,进了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学习。儿时的梦想似乎兜兜转转又回来了。 毕业留校担任医大二院内科医生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沐浴着大地,我意识到我们的黄金时代降临了。我加倍如饥似渴地学习,要将失落的时光都补回来,我开始积极备考肾病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当时条件不好,炎炎夏日蚊子猖獗,屋内没有空调,我把双脚泡在凉水盆里降温,坚持每天学习到深夜。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时才发现全身上下都是蚊子包。 研究生毕业后,我终于分配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上海,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担任内科主治医生。在工作中,我逐渐感觉到自己的外语水平和科研能力确实还差很远。为了攻克外语,除了英语强化班课堂上的内容,我想办法买来国外英语教材,背单词,练会话,并积极与国外医学院校知名教授联系。不久,我收到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于1988年第一次乘飞机来到美国“洋插队”。 初到异国他乡,我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首先就是外语关。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拼命练口语与听力。三、四个月后,就能比较自如地与美国导师和同学交流了。 留美的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完成了医学博士后研究,留校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IgA肾炎研究计划协调人。以后又进入医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室工作。这段时期,曾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了近三十篇论文。 在美国站稳脚跟初见成效后,过去国内学生时代热衷的社会工作又向我伸出了双手。如何报效培养哺育过我的祖国,促进中美文化教育科技交流,时常在我脑海里转悠。我先后担任过俄亥俄州立大学中美文化交流协会主席、俄州现代中文学校校长和董事长、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总干事和副会长、美国中西部中国科技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等社团职务,策划过俄州华人春节联欢晚会和国庆中秋晚会等各种大型活动,邀请组织过中国艺术团、中国民族舞蹈团、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和上海东方小伙伴艺术团等多个国内文艺团体赴美访问演出,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美文化教育交流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1999年,我荣幸地被国务院授予“海外优秀华教工作者”荣誉称号。 鉴于广大旅美华人华侨留学生在海外的杰出表现,由杨澜率领的上海东方电视台《杨澜视线》摄制组不远万里来到美国采访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代表人物。我也曾应新华社香港分社邀请,于九七香港回归之际参加香港盛大庆祝活动,见证了这个难忘的历史时刻。 1999年10月1日,应国务院侨办的邀请,我曾作为800名海外华人华侨国庆观礼嘉宾代表之一,出席了天安门广场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观礼和人民大会堂国庆招待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我也曾作为旅美华侨华人代表,应邀赴纽约华尔道夫大饭店受到赴美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亲切接见。听到朱总理召唤华人华侨回国服务的讲话,激动不已,决心回国创业,报效祖国。 我先后担任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和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海外理事,为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竭尽全力贡献自己的力量。身为美国国家儿童癌症治疗(中国)联合委员会总干事,我曾联络了一批国际著名儿童肿瘤专家,为提高中国儿童癌症治愈率不遗余力,到处奔走。2002年我与上海宋庆龄基金联合会主办首届《关心中国儿童癌症研讨会》,共同创立了关心中国儿童癌症基金。 2003年,我从美国回到上海浦东新区,决心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各种资源,回报养育过自己的祖国。我来到筹建中的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带领助手叶萌经过九个月的筹备,牵头创办了上海民办高校系统第一家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并担任院长、教授。这是由市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并纳入全国高考统一招生计划。我认为高校应当树立起一切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的观念,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把以德育人,成才先成人摆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将政治思想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和职业规范化教育融入教学计划之中。我提出了“勤勉、诚信、仁爱、敬业”的院训,教育学生“以人为本、诚信服务”,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 我和同事们积极引进美国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和行业标准,狠抓教学质量,带领护理学院全体师生努力拼搏,在上海市民办高校系统中打响了专业品牌。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2008年我在美国邀请了以上海市护理学会理事长翁素贞为首的“上海市护理学会考察团”一行26人,于2008年1月16-31日对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考察与培训。考察团成员大多来自我校护理实习基地医院,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附属医院及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等医疗机构的护理部主任及主管。我陪同着考察团一行来到我的美国母校-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赛德马克教授、护理学院副院长凯伦教授、大学总医院副院长兼心血管医院副院长戴维斯教授、哥伦布儿童医院副院长兼首席护理官琳达教授,总医院麻醉科教授夏云博士,以及癌症医院住院护理部主任克瑞斯博士等会见了考察团全体成员。在会见仪式上,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赛德马克教授和护理学院副院长凯伦等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并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各附属医院和护理学院的概况,参观考察了护理学院、总医院、心血管医院和癌症医院,并在哥伦布儿童医院听取了护理专题讲座。在美期间,考察团一行还参观考察了洛杉矶等地数家医院的临床护理系统,并就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磋商。这次设计并组织了此项出国考察与培训活动,对护理学院积极推进校企(院)合作,深度开发教学合作的有关项目,切实有效地夯实教学实习基地的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积极促进对外交流的活动形式上也是一个富有意义的尝试和实践。 2011年 2月17日,应美国威士廉大学沃特梅德中心和中国文化俱乐部的邀请,我前往俄亥俄州戴乐维市为该校美国大学生作了题为《我的经验,我的故事:美国毕业生在中国的事业发展前景》的演讲,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现状以及在上海创办民办高校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的经验与感受,回答了有关美国院校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到中国创业和发展的具体问题等,受到与会者欢迎。结束后,威士廉大学沃特梅德中心主任约翰布斯教授在致谢词中说,沈小平的演讲为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很有参考价值。 办学20年后的今天,上海思博学院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每年600-700名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各大医院急需的护理人才。“勤勉、诚信、仁爱、敬业”这八字院训篆刻在每一个思博护理人心中。 2020年,我院60余位毕业生随国家暨上海市援鄂医疗队和中央军委组织的医疗队奔赴武汉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得到了各级官方媒体多次报道。毕业生多年来在医疗卫生一线深耕发展,捷报频传。市委书记李强曾在2021年上海市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亲自点名表扬我院护理专业办出了特色和品牌,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高校护理专业。疫情防控期间,广大毕业生逆行而上,分批跟随上海援鄂医疗队员在武汉雷神山、金银潭等17家医院、28个病区,参与救治病患的艰苦卓绝战斗,完美诠释了“勤勉、诚信、仁爱、敬业”的八字院训。广大青年教师、学生党员在线上教学、心理救助,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等战场上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筹集捐款工作中,学院教职工纷纷慷慨解囊,为国分忧,为奔赴武汉抗疫一线的毕业生们购买慰问品。在宣传工作中,我们以历届毕业生抗疫救治事迹为重点,充分利用官微、官网为平台,持续报道历届毕业生、在校生抗疫事迹,再现白衣执甲、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 学院累计报道抗疫事迹近40篇,刊登沈小平院长致《我亲爱的学生“最美逆行者”的一封信》,鼓励全体毕业生树立信心,全面夺取战“疫”胜利。在医护人员慰问工作中,全体教职工自除夕夜战“疫”号角吹响即刻,日夜关注疫情发展动向,克服物流运输限制等多方困难,为抗疫一线医护岗位毕业生们寄去慰问用品,使她们感到巨大温暖和鼓舞。 2022年上海疫情中,我以“白衣使命、责任担当”为主题向全体师生发出一封信,一方面阐述疫情当前情况与校园防疫措施;另一方面倡导护理学院师生们肩负白衣使命和责任担当,以更科学的方式防疫。在校园封控期间,我多次来到封控宿舍楼外与同学们互动、加油鼓劲。多次深入学生宿舍,加强学生舆情引导,心理健康指导与人文关怀,以捐款、防疫物资发放等方面给予贫困学生切实帮助。我还积极联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捐赠的价值22万元的防疫物资为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物资保障,组织师生团队自2022年4月3日起为在校师生开展全员核酸、重点人群核酸等每日动态核酸检测、外省市师生离校前采样要求检测,使学校成为上海65所高校中6所“零感染”院校之一。近万名毕业生们再次加入抗疫大军,以守“沪”家园为己任,一袭白衣,筑起铜墙铁壁。2022年上海疫情中所有的新冠定点医院、方舱、隔离点、公共卫生新冠病房、社区采样、志愿服务等都有着思博护理学子的身影。特别是2022年全国各地疫情此伏彼起,大量思博学子纷纷踊跃参加上海奔赴海南医疗队,支援全国抗疫一线工作。 由于多年来对文教卫生教育事业和对外交流活动作出的贡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曾授予我中国“优秀海外华教工作者”称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先后授予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上海市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上海市归国华侨侨眷先进个人等。2009年以来还荣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项和“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两项,“上海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目前还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护理专委会副会长,中华护理学会英文杂志《国际护理科学》编委,上海市高职高专医药健康类专业教委副主任兼医药分专委主任,上海市护理学会理事/护理教育专委会副主任,上海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教育文化专委会副主任,美国国际儿童癌症治疗(中国)联合委员会总干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国事务顾问等。主持教育部中欧联合调优研究护理专业项目等10余项省部级课题,主编40余部专著及教材。 (沈小平应邀参加天安门广场国庆50周年阅兵式观礼) 由于回国20年来对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2022年12月8日,上海市市长龚正亲自为我颁发了“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这是对我莫大的荣幸和鼓励。 我曾数次在学院的大会上告诉我的学生:我这一生回想起来,就像是在不停地追求一个又一个梦想,实践着自己永不满足的人生价值。我的最后一个梦想,是在祖国,用自己的心血和知识,浇灌一批又一批鲜活的幼苗,看着他们成长长材,为中国和国际医疗护理事业贡献力量。没有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当年上山下乡历经艰辛的经历,就没有我今天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没有出国留学和工作,就没有我今天放眼世界的国际视野。人生经历中的土插队和洋插队,就是我最重要的两段成长经历。 作者简历: 沈小平,1951年出生,上海市海外名师,国家外国专家局科教文卫类专家。现任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董事副校长、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创始院长,教授。1969年3月从上海市市西中学赴吉林省怀德县和气公社和气九队插队落户,1971年招工至科尔沁草原五七军马场,1973年录取为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学生,毕业后留校任医大二院内科医生。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沪担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科主治医生,1988年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留学、工作。2003年回沪创办上海民办高校系统第一家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一万余名毕业生分布在上海及全国各地医疗一线担任护士和卫生技术人员。由于对文教卫生教育事业和对外交流活动作出的贡献,国务院侨办授予“优秀海外华教工作者”称号,曾多次荣获省部级奖项。2022年12月8日,上海市市长龚正亲自颁发“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以表彰他为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公众号编辑:周培兴)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