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们敬重和爱戴的密山虎林地区854农场十连连长刘明勤是一位了不起的志愿军坦克兵,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为此,我特意走进新上海人刘明勤女儿刘崇玲的家进行采访,同行的还有刘明勤当年的知青陈贤芳。坐在刚刚装修完工的宽敞住宅里,喝着咖啡,我们聊了起来…… 一提起父亲,刘崇玲立马眼睛湿润了,缓缓地说起了她父亲:刘明勤,生于1927年十月,祖籍山东日照,祖上是较为殷实的家庭,从小就读于私塾,高小文化,正是因为读书有了文化,对他的一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刘明勤的大伯是当地著名的律师,从小看着小辈长大,都说三岁看到老,大伯断言:“我这侄子将来一定有出息!”事实证明了这一预言。刘明勤长大成人,在地下党的影响下,成了进步青年,1947年1月,年仅19岁就投身革命,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解放战役、抗美援朝战役,跟随王震将军开垦北大荒。多次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两次驾驶坦克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检阅……
戎马一生战疆场 中国需要这样的血性好男儿,穿上军装,奔赴战场。第一场战斗就是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二个战役。刘明勤跟着部队,冲锋陷阵攻打徐州城,常常看到身边的战友挂彩了,亲眼目睹战友一分钟前还在用机枪射击敌人,一分钟后中弹牺牲,这激起了他强烈的复仇情绪,为了祖国、为了战友,他不顾生死,义无反顾,在战场奋力拚杀。当冲锋号响起,淮海战役结束,解放军共伤亡13.4万人。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所幸,刘明勤仅受到一点小伤却死里逃生,胜利凯旋。
经过三大战役,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部分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紧接着迎来了渡江战役。刘明勤经历了第一次淮海战役,面对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他胸有成竹,似老兵严阵以待。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自西向东横贯大陆中部,历来被兵家视为天堑。国民党军以70万兵力组织长江防御,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美英等国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当时,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部队接到命令后,刘明勤和他的战友们克服南方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疲惫辛劳等困难,向指定地区疾进。渡江战役历时42天,刘明勤和解放军战士们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渡江战役胜利了。
接着,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解放大上海,那年刘明勤刚满21岁,是人民解放军第3野战军第9兵团一名机枪手,他随部队马上投入到解放上海的战役中。战斗是从外围吴淞口开始的,战斗异常惨烈,可谓“血战外围”,刘明勤和他的战友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浴血奋战,班长带领全班攻打敌人碉堡,猛烈的枪炮打得他们抬不起头,与他并肩作战的班长光荣牺牲,刘明勤头部被打伤,依然坚守在阵地。眼看着敌人的碉堡就是攻不下来,他作好了最后拚死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想不到冲锋号响起,援军赶到,敌人举白旗投降。战斗胜利了,刘明勤荣立二等功,部队送他去医院治疗,康复后送他去坦克兵学校培训,他由陆军转为坦克兵。并于1950年2月在上海江湾机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全国解放了,再也不用打仗了,终于能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谁能想到抗美援朝战役开始了,刘明勤来不及脱下军装,又报名当上了志愿军。当时,需要坦克兵配合陆军作战,毛主席致函斯大林购买10个坦克团装备,首批100辆左右,并指派教官来中国为战士培训三个月。真要感谢小时候在私塾读过书,刘明勤成了有文化的战士,被挑选去参加学习,一起去的战友有的连这点文化都没有。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接受苏联军事专家培训,理论和实际操作都要考试合格,难度该有多大。刘明勤学习非常认真,笔记本的扉页上还写上诗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一起参加培训的人不少,并不是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有文化就是不一样,靠着努力认真的学习态度,刘明勤通过考试,毕业了。坦克兵是新中国刚成立的新兵种,他自豪地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坦克兵。
父母亲是娃娃亲,爷爷、外公原来是最好的朋友,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刘明勤出征在即,家人把母亲从山东日照带到北京,他便与亲人告别,与新婚妻子告别。1951年,由苏联专家培训的刘明勤驾驶着苏联制造、当时最先进的T-34型坦克,越过鸭绿江,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这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支装甲兵部队,刘明勤所在部队编入坦克一师,在朝鲜战场上配合陆军作战,其中有第39军。战争残酷艰苦,在朝鲜战场上常常是一把炒面就一把雪解决吃饭问题,土豆冻得都咬不动,只能放在胸口捂热再吃,有时连水也喝不上。许多电影、文献资料都记录了这些真实情景。刘明勤妹妹也参加了志愿军,在战地医院工作。刘明勤从朝鲜回国途中开着坦克路过新义州,去战地医院找妹妹刘明秀,她正在救护伤员。战争残酷,生死无常,妹妹原以为再也见不到了哥哥了,想不到在朝鲜相遇,妹妹抱着哥哥哭了。正是这种亲人情、战友情,姑姑对刘明勤的儿女呵护有加,特别好。战争结束,刘明勤荣立三等功,圆满胜利回到祖国。这回该脱下军装了吧!可王震将军一声令下:开发北大荒!又一次来不及脱下军装,刘明勤和许许多多志愿军一起奔赴北大荒,新的战役又开始了!
艰苦的生活开始了,十连连长刘明勤带领职工,从零开始,从垦荒开始了创业。那简直就是原始生活,什么都没有,住帐篷、喝草甸水、烤火取暖、土豆杂粮充饥……可刘明勤常常用他乐观的爽朗笑声,感染着官兵们。因为会开坦克,他首任场机务队长,负责培训人员和维修机械,责任繁重,还好他总带着军校培训的笔记本呢,碰到难题就在笔记本里找答案。
开荒种地,抓好农业生产,10连逐渐发展起来,成了854农场条件较好的连队。刘明勤并不安于现状,不仅种好地,还搞多种经营:扩大釆石场,建起砖瓦窑场,满足了本连队及三中的基建需要,还销售给其他单位,真正做到了为连队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也为连队员工的年终分配增加了收益。
刘明勤抓生产是行家,关心群众生活更是好手,他把连队生活搞得有声有色,面面俱到。连队里有豆腐房,有粉房,还有养蜂组。连队有畜牧排,又养猪,保证每月杀猪供肉,按7毛一斤供给大家。还养羊、养鸡。每月派车去场部拉粮油,确保连队每家每户的粮油保障。为确保知青食堂的蔬菜供应,连队专设蔬菜组,开辟了近20亩的菜地,建造了特大菜窖。每年麦收结束,都会搞大聚餐,司务长带领着临时借调来的战士,很早就开始准备,连队大礼堂里里外外全是大桌子,大家在一起聚餐,场面非常壮观、震撼,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让许多知青、老职工至今都难以忘怀。严冬来临之前,刘连长都会及时安排基建班为每家每户修房通炕,确保大家能安度严寒。紧挨着10连的三中、商店、种马站、林业站……来自五湖四海的这千余人能够平安、稳定、和谐、祥和地生活在一起,离不开连长刘明勤的好领导,离不开所有干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奋斗。
文革后,刘明勤被派到了9年当连长,9连是全师闻名的落后连队,刘明勤能带出优秀的10连,也一定能带好9连,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在刘连长带领下,9连成为4师唯一的先进单位。当工作需要,他再度去10连时,又把10连带成全师的标兵连。无论工作怎么调动,刘明勤总是身体力行,竭尽全力当好领头羊,事实证明了他的领导方针、工作方式、方法是正确的,他的功绩有目共睹。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第一次举办大型“国际农业机械化展览会”,轰动全国。作为有功人员,也许是作为奖励吧,刘明勤和农场一把手姜场长受命被派往北京参观,那是很高的荣誉待遇。说起那次进京,刘明勤很感慨,原9连北京知青把吉普车开到站台接他。更让人高兴的是,开展第一批的观众竟然是华国锋主席,他们被安排在第二批参观,这在当时也是件很荣幸的事情。北京之行,让刘明勤大开眼界。
刘明勤从1956年投身北大荒建设,历任副连长、连长、854农场2分场场长,一腔热血,鞠躬尽瘁,9连职工把春联贴到刘场长家门上:上联“昔日枪林弹雨打天下”,下联“今朝白手起家建荒原”。那是他奋斗信仰的真实写照,即使重病,心里牵挂的还是连队的春耕生产,真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为了不耽误春播一直带病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尽头。刘明勤一生戎马生涯,把青春、热血、生命、最后的岁月都献给了北大荒。
一生爱书重情义
刘明勤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和牺牲的战友比,吃点苦不算什么!”历经几大战役,他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热爱生活。真没想到,硬汉刘明勤是个工作狂,但他不仅工作出色,而且还很有才艺。
书,是他的最爱,一生都爱书、看书、爱学习,闲暇时间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书。女儿刘崇玲回忆说:“小时候,常常一觉醒来,父亲总在灯下看书,中外名著,竖版三国志,都是他的最爱,让我从小就知道书有多好、看书有多重要。”正因为父亲爱看书,影响了他的子女们,几个孩子从小也爱看书、学习好。他工作忙,没有时间去管孩子们,心里却时时惦着,出差回来,什么也不带,有一回却带回来一盏台灯,是用贝壳做的,很精致很漂亮,作为礼物送给女儿,就是为了要让孩子好好学习。
真没想到,刘明勤还酷爱戏剧。当年在北京,他即将赴朝作战,新婚妻子到京告别,他带妻子去看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表演。他爱看四大名著。当越剧《红楼梦》恢复放映,他带上妻子女儿去观看,边看边讲解,细致到位的解说,让他女儿至今记忆犹新。生病住院期间,刘明勤发烧,可女儿来看他,他拖着病体带女儿去看京剧《穆桂英挂帅》,隔天又带她去看黄梅戏《天仙配》,边看边给孩子讲解。回忆起这些,他女儿刘崇玲说:“戏剧的启蒙教育是父亲带给我的!”“那是我和父亲在一起的最后一段幸福时光!”
刘明勤不仅多才多艺,且为人厚道,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一手培养青年骨干,郑武军、裴海荣、石国雄、奚忠其……这些大城市重点中学的老高中生在他的培养下,不仅成才,前程都很不错。
父亲英雄儿好汉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王秀田,一生勤劳朴实,助人为乐,用一生的心血培养孩子。而父亲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更有影响,有当兵的父亲,就有当兵的儿子,两个儿子成人后都考入军校,成了军人,他们在部队里都很努力,大儿子在部队考进了“大连陆军学院”,从战士到副营长,转业后成了大连市西岗区工商局领导。小儿子也不错,1978年高考,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高级军械学院”录取,后来成为我国轻武器专家。大女儿当医生,是农场的先进模范。两个孙子作为人才引进到上海,扎根在上海。
小女儿刘崇玲相当优秀,不负众望,以高分考进第一志愿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老师把唯一的上海名额给了她,那是她父亲受伤和解放的城市,有特别的亲切感。初到上海,刘崇玲从勇闯语言关开始,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很快融入到这个城市,参加全国考试,考出了注册建筑师证书,成为单位唯一的一名持证注册建筑师。她先后在复星集团和绿地集团工作,是绿地集团第一个外派从事超高层项目的女建筑师,先后参与南京紫峰大厦450米超高层项目和江北500米超高层项目建设,这在全球的超高层项目中都很少见。她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世界顶级的建筑公司打交道,从一个项目建筑师成长为管理者,充分体现了她作为建筑师的才能,这让她很自豪。
退休以后的志愿军、北大荒后代刘崇玲当上了上海百老团志愿者,她无偿为老兵服务,组织他们看电影《长津湖》,看话剧《英雄儿女》,每次看到他们就会想到自己的父亲。还组织志愿军后代去参观志愿军文献馆。
难忘深深大荒情
知青们常常提起刘连长,也常常想起刘连长,每到上海解放纪念日5月27日上海知青更想念他们的刘连长。十几年后,知青们生活相对稳定了,刘连长的女儿也在上海落脚了,每次知青聚会时遇到就会和他女儿讲述他们的连长,会拉着她的手:“想你爸爸了啊!”边说边哭。他们都从上海、天津、北京、哈尔滨等大城市去了北大荒,下火车,都是刘明勤亲自去接站,他们和老连长的感情非常深。
老连长刘明勤处理任何事情都非非常的人性化。有女知青在北大荒怀孕了,十月怀胎终要分娩。刘连长获悉,立马腾出一间空房,收拾干净,烧热炕,送来了小米、鸡蛋,派知青帮助这位女知青坐月子。当她父亲从哈尔滨来看望女儿,看到这样的情景,非常感动,他说:就是自己的父母也没有想得这么周全!
珍宝岛事件以后,连队分配来了两名劳改犯,原国民党军统、中统人员,年纪比较大,连长刘明勤没有歧视他们,根据他们的能力分配比较省力的活。
文化大革命对刘明勤冲击很大,因为是一连之长,他就成了走资派,被关进牛棚。白天干活,晚上批斗,大会批、小会批、轮流批、小组批,遭受各种不公正的待遇。有个别职工原来就比较懒散,不好好干活,半夜耕地,停机睡觉,被刘连长严厉批评过,因此怀恨在心,文化大革命让他们有了报复机会。可更多的志愿军和知青们在保护刘明勤,食堂知青主动提出要拉刘明勤到食堂批斗,到了食堂,根本就不批斗,而是端出一碗面,碗底下还有两个荷包蛋。这情景顿时就让他这个响当当的硬汉流泪了。
刘明勤病重时,农场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他的生命。他的战友、很多的志愿军老兵,住得离医院很远,每天都去看他,见他已经不能说话,只是默默流泪,只能相对无语,直到老连长离世。追悼会上,刘明勤工作过连队的职工起早徒步十几里路,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一时间老战友们扶着棺木,忍不住失声痛哭。送葬的队伍望不到尽头,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现场人头攒动,哭声、呼唤声不绝于耳。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当过解放军,志愿军,又当过垦荒者的刘明勤这代人,最有牺牲和奉献精神,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知青们从内心发出声音:向解放上海的老英雄、抗美援朝战争的老英雄、为北大荒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老英雄一一我们尊敬的刘连长致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老知青更不会忘记他们! 公众号编辑:周培兴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