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今天,让我们聚焦“家庭养育环境”

时间:2024-03-22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徐蓓/李玫瑾/刘云杉/ 点击:
视频图片 近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问向实验室、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发布会暨家庭养育环境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北京大学教
视频图片
 
      近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问向实验室、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发布会暨家庭养育环境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刘云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洪明,分别就中国家庭养育环境这个主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养在前 育在后

      ■李玫瑾


      家庭养育特别重要

      我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长期从事犯罪心理研究,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案件。在缺乏人证、物证的情况下,我们就用一些心理学的方法来破解案件。

      在介入这些疑难案件的过程中,因为涉及犯罪人的一些隐匿的行为和心理,我就将犯罪人分成人格问题和心结问题两大类。尤其是人格问题,我发现很多人之所以出现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早年的家庭养育有问题。

      我们过去不太重视0—3岁孩子的养育问题,认为只要让孩子吃吃喝喝把孩子养大就行。但我认为:家庭养育特别重要,而且,对于家庭养育来说,必须是养在前、育在后。

      我提出了“心理养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概念。“抚”这个字就是“抱在怀中”,你不把他抱在怀中,你没有对他有抚养的过程,你后面再去管他、教他,效果就比较差。我们看到一个未成年孩子杀害父母的案件,基本可以断定,这个孩子不是父母亲自带大的。

      心理抚养的第一个重点,就是在孩子0—3岁时亲自抚养,建立起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依恋情感关系”,这也是亲子关系的基础。

      心理抚养的第二个重点是性格教养,这主要是在孩子3—6岁时。性格是一个人品行的核心,因为性格是在社会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人格特征。从一个人的品行中一定能显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教养的“教”重在言传,生活中遇事随时可以和孩子讲道理;教养的“养”则在于父母日常生活中的态度,以及父母不经意中显现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身教”。有些人虽然学历很高、地位很高,很有工作能力,但是他们身上仍有一些品行问题,这与缺乏家庭教养是密切相关的。

      我认为,在孩子6岁之前,家庭养育是重点。6岁以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家庭仍对孩子具有养育功能。

      家庭养育环境存在三个问题

      我这几年参加了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会议,但今天,我们第一次把讨论的主题聚焦在“家庭养育环境”上。在这里,我提出三个方面的问题,它们是涉及家庭养育环境的关键。

      第一,经济基础。我在研究犯罪心理的过程中看到,很多违法少年的家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父母外出打工,从小没有管孩子,等这些孩子大一点,到了该上中学的年纪,他们又被父母接到身边,来到城市生活。结果,他们完全无法融入学校,他们就组成团伙,有些甚至干起了违法勾当。问题的起点在哪里?在于家庭贫困,在于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教养。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家庭经济基础和孩子成长的关系。

      第二,养育时间。养育不是挂在嘴上的,需要实实在在地花时间,而现在的家长却普遍缺乏养育时间。除了农村的父母外出打工,城市父母的工作压力也很大,工作时间长,经常加班加点,导致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替代抚养,比如老人隔代抚养,还有很多孩子是交给育儿嫂抚养的。我认为,陪伴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质量,但时间起码要保障。所以,父母与孩子每天在一起的时间有多少,应该怎样和孩子一起交流互动,这些问题也是研究家庭养育环境的重要内容。

      第三,养育理念。不仅家长需要养育理念,社会更需要养育理念。理念是什么?是共识,是经过学术研究得出的结论。比如,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往往与0—3岁时的养育模式有关,这个结论是我经过大量的专业研究得出的。

      我到看守所、监狱去,和很多犯罪人谈话,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再做统计、调查和检验,从而形成了一些家庭养育的理念。而在网络上,往往流行着一些错误的家庭养育理念。比如,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孩子上了名牌大学就是家庭教育的成功。还有人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称为“学渣”,这种污辱性的称谓用在对未成年孩子的评价上,是对家庭养育认识的严重扭曲。

      如何改善家庭养育环境

      针对以上问题,我就家庭养育环境的改善提几点思考。

      首先,家庭养育应该得到真正的保障。既然家庭养育是一件关系到孩子未来成长的大事,那么我们就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我提的第一个问题是:抚养孩子的时间从哪来?我查过资料,很多国家都有“育儿假”,也就是孩子出生之后,其父亲或母亲可以申请一定时间的假期用于养育孩子。总之,在孩子3岁之前,父母养育孩子的时间应该得到充分保障。

      我提的第二个问题是:抚养孩子该不该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作为保障?我的建议是,母亲如果全日制回家养育孩子,国家可以考虑发放一定的养育费。

      其次,家庭养育的理念需要重塑。刚才提到,考上名校就代表家庭教育的成功,这是非常错误的。教育的育人目标应该是因人而异,学有所长,为社会提供方方面面的人才。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生存本领,并为社会服务。就像电视剧《人世间》里的三弟周秉昆,虽然学习一般,但他善良、朴实、有责任感,对父母、对爱人、对朋友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如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应该是改善家庭养育环境的题中之义。

      正视家庭养育环境存在的问题

      ■刘云杉


      最新出版的《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指出,中国大多数家庭的父母处在焦虑之中,尤其是对孩子学业焦虑的高达80%。这是为什么?

      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从来都不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它是通过环境的营造或者改变来影响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养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家庭养育环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个体家庭的问题,不是父母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家庭养育环境起码有两个功能。一个功能叫社会继替。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从依赖慢慢走向独立,最终建立自己的家庭,养育自己的孩子,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继替。

      另一个功能是养和育。养育的特点,在家庭中特别重要的就是言传身教,尤其是身教。生活中的习惯、朴素的情感、日常的交往、对风俗礼仪的尊重,以及对生老病死、天地秩序、生命节律的敬重和审美,这些都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本体和情感本体,构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底色和原动力。

      今天,我们的家庭养育环境主要面临三个问题。

      第一,社会继替的困难。社会转型以后,有大量离家的个体出现,这个庞大的群体使原来“安其所、遂其生”的秩序发生了改变。很多中国父母都有吃得“苦中苦”、把孩子托举成“人上人”的教育期待。你会发现,今天“子承父业”是偶然,是例外,而“子不承父业”是常态。很多家长希望托举孩子成为“人上人”,而不是复制自己。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子不承父业,其中的伦理关系到底该如何教化?中国伦理关系的核心是情和义——情感和道义,这是安顿中国人身和心的很重要的部分。而中国父母托举自己的孩子,吃得“苦中苦”,最后的结果却很可能让“人上人”的孩子看不起自己、离开自己。这样的家庭情感是不顺畅的,甚至是乖戾的。在这背后,你会看见厌倦和讨好、内疚和责任、背叛和继承,构成了彼此非常沉重的心理压力。

      什么是亲人?我喜欢梁漱溟的说法:一啼一笑,彼此相和答;一痛一痒,彼此相体念。生命是交融活泼、生动感人的,但今天,很多家庭背后的苦是说不出来的,反映出社会继替的困难。社会转型不仅是一个生产生计的问题,它更是生活的问题,是我们的身心到底如何安顿、我们的情感到底如何抚慰的问题,这些都反映在家庭养育中。

      第二,过度的学业焦虑,导致家庭朴素自然生活的扭曲。今天,很多中产阶级的家庭变成了一个人力资本的投资机构、社会成功的经营场所。为了让孩子将来维持和自己大致相当的社会阶层或地位,很多家长提早布局、精心规划。因此,养育孩子成了一项昂贵的投资,而一家人原本朴素的家庭生活则不断被侵蚀。比如,喂奶本来是母亲很自然的事情,现在却要让昂贵的育儿嫂来帮孩子打嗝。还有,孩子的玩耍、游戏、学习,本来是在家庭里朴素发生的事情,今天也很大程度上被外包给了专业机构。于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今天,我们看到有的孩子很冷漠,这和自然、正常、朴素的家庭生活的缺失是有关系的。

      第三,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我们发现,很多家庭的母亲、孩子出现自恋型人格,其背后正是因为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有些家长好像是在按照说明书一样来养育自己的孩子,他们相信那些抽象的论断,对孩子进行不间断的控制。与此同时,他们又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延伸,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是令人窒息而又疏远的。

      从社会层面来看,一方面,父母的权威受到很大挑战;另一方面,纵容型的养育方式开始流行,家长给予孩子过多的享乐。所以,很多年轻人在依恋与抗拒、心疼和鄙夷中难以自拔,他们的情感得不到及时的、贴己的支持,常常被压抑、被贬低、被羞辱。如此一来,今天的年轻人怎么能够不脆弱?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家庭养育环境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起来重视。

      养育和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洪明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什么不同


      我认为,今天讨论的核心概念——家庭养育环境,是准确把握家庭教育的关键性问题。

      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我们研究最多的往往是学校教育,而对于家庭教育的研究比较滞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教育真实发生的第一个场景就是来自家庭,家庭教育不仅奠定教育的基础,还深刻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虽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到底有什么不同?本次论坛提出的家庭养育环境,由两个关键词构成——养育和环境,这两个词正是道出了家庭教育的关键。

      首先,家庭是通过“养”来实现教育的。学校主要是围绕知识传授来实现教育,而家庭是过日子的地方,家庭是在生养孩子的过程中将做人的道理、日常基本生活技能教给孩子。从某种角度来说,“养”就是指生活。如何去“养”孩子,就是如何去生活。在生活中开展家庭教育,这是家庭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的一个最大的、最显著的特征。

      其次,家庭教育的关键是要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家庭其实是一个生态系统,孩子像一颗种子,家庭环境提供生存、生长的条件,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吸收各种营养,获得成长。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最肥沃的土壤就能长出最好的庄稼,同样道理,并不是投入越多的家庭孩子教育得越好,关键是这个环境是不是适宜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就是好好过日子

      目前,家庭教育指导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各地普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但是,有关调查显示,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满意度只有69%。为什么一些家长感到不满意呢?说明许多家庭教育指导并不是按照家庭教育的内在规律展开的。

      针对家庭教育指导,有的人说家长要“持证上岗”,家长要学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等等。这种说法只会给家长制造新的焦虑。其实,从生活的角度看,家庭教育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好好过日子。

      第一,要优化家庭整体氛围,包括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整洁优雅的家庭物质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邻里关系等。第二,要优化儿童日常生活,包括吃穿住行、待人接物等。合理的、有规律的生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第三,学会陪伴,适度指导。早期亲子陪伴特别重要,共玩、共学、共做、共同生活;等孩子大一些,家长要带领孩子走出家门,指导帮助孩子学会处理同伴之间的合作、友谊、竞争、矛盾、协商等关系。

      好的家庭养育环境需要家长合理分工

      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指导普遍存在绝对化和过度技术化的问题。绝对化,就是按照统一的标准,把家庭教育的结论讲得太死。过度技术化,是让家长记住若干教育技巧,使得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谨小慎微,害怕说错一句话。

      其实,营造良好关系,保持合理期待,把做人作为教育的核心,言传与身教相结合,逐步学会放手,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家庭养育环境的营造还需要家长合理分工。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分工呢?我认为有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家庭利益整体原则。就是说家庭教育分工要符合家庭的整体利益。过去为什么是男主外女主内?因为农业时代,这种分工对家庭整体利益更有利,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二是父母优势互补原则。一般来说,母亲比较有耐心,情感细腻,在儿童早期照顾上更有优势;而父亲在儿童社会化、培养坚强品质、参与体育锻炼等方面有优势。三是儿童优先原则。也就是说,父母无论怎么分工,都要考虑到儿童发展是家庭的核心任务,具有优先性。四是供求平衡原则。满足儿童需要,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适度为好,不要过度教育,不要把父母搞得手忙脚乱,天天围着孩子转,把家庭其他人的利益丢在一边,这样也会产生不良效果。

      总而言之,家庭养育环境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其意义在于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家庭教育的本质,探索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向。(本报记者 徐蓓 整理)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