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一位小学四年级男孩之问值得思量

时间:2023-08-31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施晨露 点击:
读者外滩旗舰店下月闭店,为什么要关?原因众多,未来书店向何处去仍需探索实践 摄影/日升 这里氛围挺好,走进来让人想读书。山西来的王先生手里捧着一本500多页的《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来上海旅游,找到了想看的书。昨天,靠
读者·外滩旗舰店下月闭店,“为什么要关?”原因众多,未来书店向何处去仍需探索实践
摄影/日升

      “这里氛围挺好,走进来让人想读书。”山西来的王先生手里捧着一本500多页的《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来上海旅游,找到了想看的书”。昨天,靠近外滩九江路上的读者·外滩旗舰店,不时有人从细雨中推门进入。听说书店下个月将要闭店,王先生直言“可惜”,“走进门才知道‘读者’书店,就是那本《读者》杂志的‘读者’”。离开时,他用手机相机的全景模式在书店门口留下记录。

      8月29日晚,读者书店微信公众号发出公告称,“因读者(上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业务优化调整的需要,读者·外滩旗舰店将于2023年9月17日正式谢幕”。这家开业于2018年7月10日的书店,上月刚度过5岁生日。眼下,书店门口依然摆放着“读者书店5周年,乘风而行”的立牌和7月周年庆活动的促销信息。满满一面以《读者》日历为留言纸的墙上,贴满了读者的寄语。

      和你有故事的书店

      读者·外滩旗舰店坐落于九江路230号大生大楼,这是一栋百年老建筑。诞生于甘肃兰州的《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已经走过40多年历程。开在上海外滩的这家读者书店是读者品牌在全国的首家集合概念店,开店之初打出的口号是“一本可以走进的《读者》,一间和你有故事的书店”。

      在读者书店上下两层约550平方米的空间里,有两个元素最为突出,一是《读者》杂志,二是敦煌文化。书店里有《读者》杂志的展示架,也有《读者》杂志铺成的玻璃地板,还有仿照敦煌藏经洞风格的“丝绸之路长廊”,而“外滩书房”阅读区则是书店对上海文化与历史的融合。一楼二楼都有不少可以落座阅读、休闲的区域,收银区旁的“读者咖啡”可以点用饮品、甜点,书店自主开发的文创产品也占据多个展台。

      “从营业收入来说,目前是文创产品最高,大概占40%,点饮料的消费者多,但客单价相对低,和图书消费大致持平。”店长徐海东说。

      “暑假营收大概是淡季的两三倍。”读者·外滩旗舰店被称为“离外滩最近的书店”,书店客群中有一部分是游客,暑假是书店经营的旺季。“不过,书店所在的九江路虽然离南京东路步行街很近,但分享到的客流还是有限。如果书店里人很多,那可能意味着南京东路的游客已经满到溢出来了。”徐海东说。

      “为什么要关?”“房租太贵”

      在书店里,记者遇到合肥来的肖女士,她带着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一人一本书,坐在“丝绸之路长廊”的角落沙发椅上,“来上海旅游三四天了,这两天下雨,有这样一片可以看书的地方,很好”。

      金融行业从业者吴先生到附近开会,习惯于来书店转转,“不太买书,但或许会点一杯饮料,以前也办过家附近书店的会员卡”。

      工作地点离书店四站地铁的严女士是看到闭店消息特意来的,“虽然不远,但以前没来过,感觉书店关了还是很可惜”。

      在科研单位工作的李女士进店径直上了二楼,在《读者》杂志玻璃地板前录了一段视频,“我是兰州人,对《读者》杂志有感情,早上在一个‘徒步群’里看到消息就赶紧来了”。

      浙江来的一家四口,妈妈带着两个孩子选了不少书和文具,爸爸则在书店角落的座位区对着笔记本电脑办公。结账时得知书店下月要闭店,上小学四年级的男孩问:“为什么要关?”徐海东笑了:“房租太贵。”

      未来的书店何处去

      “一方面是租约到期,另一方面,门店的调整也是基于公司整体策略的调整,未来我们的业务重点将转向轻资产运营。”读者(上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张超介绍,“做融合业态的新型文化空间,在上海的读者·外滩旗舰店是第一家。这五年的经营,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让读者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完成了历史使命”。

      本月底,位于徐家汇的衡山·和集将结束8年经营,紧接着又是读者·外滩旗舰店的谢幕,不少市民对小书店的告别表示留恋、不舍。也有新书店陆续与市民见面——位于长宁区大型公园商业综合体C Park的帆书|樊登书店在上海书展期间开业,结合陈伯吹儿童文学馆的美兰湖畔·大隐书局即将开业……

      未来的书店向何处去?答案,或许还没有清晰的模样。“现在的书店,可能是大家在空闲时或路过时会进来坐一坐的地方,但不是必选项。我们想让书店的文化属性更贴近日常生活,而不是仅仅服务于一部分有精神文化需求的人。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把书香传递给更多人,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可能需要做更深度的融合。”张超如此设想。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