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后知青时期知青生活和精神的研究亟待重视

时间:2023-08-30来源:知青之春 作者:姜运宝 点击:
知识青年是共和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稀缺资源,犹如珍珠玛瑙般的弥足珍贵。近年来,回眸、纪念知青上山下乡的杰作层出不穷,知青朋友听从党和毛主席的召唤,满腔热情为国分忧,无私无畏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当年,知青义无反顾奔赴农村边疆,用忠诚、

知识青年是共和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稀缺资源,犹如珍珠玛瑙般的弥足珍贵。近年来,回眸、纪念知青上山下乡的杰作层出不穷,知青朋友听从党和毛主席的召唤,满腔热情为国分忧,无私无畏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当年,知青义无反顾奔赴农村边疆,用忠诚、奋斗的信念铸就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毋容置疑知青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中。无论是在知青时期还是在后知青时期,甚至进入晚年的知青后时期,广大知青始终相信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克服悲怆绝望的烦恼,勇闯生涯中的辛酸苦辣,艰难险阻。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从年轻时血气方刚的流金岁月,直至如今两鬓斑白的耄耋知青。知青在峥嵘岁月中产生的知青精神彰显了知青的历史足迹和时代风貌。而后知青生活时期的知青精神则是知青时代的延伸和发展。如果能继往开来弘扬、传承铭刻在共和国丰碑上的知青精神,这将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社会资源。所以说,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对那段最美好年华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至少是残缺不全的。知青跌宕起伏的生涯并非只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十年,还在于返城后三十年的后知青生活,甚至退休后漫长的晚年生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知青这后三十年的生活以及退休以后的知青后生活,更为艰难、更为曲折,更千奇百怪,更丰富多彩,因而更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研究。只有将前十年知青在农村的艰苦生活经历与返城后三十年的艰难奋斗历程结合起来,才能给予“知青”这个特殊的群体有一个比较正确、全面、完整、科学的认识,才能给予"知青精神"一个恰如其分,切合实际的结论。我们只有深入细微地对后知青时期生活、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才能够得出一个准确无误的评价。
应该清醒地看到,大部分知青返城后的生活是错综复杂,一言难尽的。当他们兴高来烈,满怀希望回到梦绕魂牵,生我养我的城市后,却发现这个故上已经少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有的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没有挡风避雨的床位;有的甚至还遭到亲人、朋友的排斥或歧视。以后虽然有了正当职业,那无非也是劳力伤心,收入微薄的里弄生产组。当知青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生活有了好转,却偏偏遭遇到了企业的改制,首当其冲的成了下岗裁员的先驱者,又得被迫自寻出路。知青在生活的重压下,犹如石头夹缝里的一棵小草顽强地钻出来寻找阳光普照。随后,他们以自己特有的在农村养成的那股不怕苦,不怕累,与天斗,与地斗的革命精神,顽强挣扎在城镇的各个角落。当然也有少数知青的佼佼者,经过自己殊死的拼搏,自学成才一跃成为企业、单位的“白、骨、精”。还有的知青入乡随俗,在当地就业、结婚、生儿育女直至退休,他们做出的牺牲是巨大的,经历是迂回曲折的,退休后只能享受当地低廉的荞老待遇。即使叶落归根回到上海,也是买不起住房,只能全身心地做儿女、孩子的保姆,虚度光阴,安分守己地生活在社会的貧困阶层。

随着岁月的沉淀和时光的雕刻,知青进入晚年后。对曾经的栉风沐雨的经历过行了重新认识和反思,对知青这一特殊时期产生的群体及个体的行为过行了更加缜密的思索。实事求是说,知青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为共和国勇挑大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特殊时期,当国民经济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到农村去、到边彊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大缓解了城市安置困难的局面。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许多行业关停并转。一些无辜的知青光荣下岗,自谋出路,无论本人是否愿意,客观上为国家解决了难题、纵观知青们进入后知青时期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知青时期形成的坚韧不拨、吃苦耐劳的精神力量还在影响、延续、发扬光大。时光荏苒,一代知青正在逐渐老去,有的已躺在床上,有的已撤于人寰。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时不我待,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必须千方百计,抓紧时机,注重后知青时期知青生活和精神的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有位知青曾感慨地对我说:青春无悔也好、有悔也好,这些难忘的的轶事,如果我们不说以后就没人能说了。
作为有知青情怀、情结的朋友们,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告诉我们的晚辈和后人。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知青?什么是知青精神?因此,我们一定要发扬农村时期的知青精神,更要研究、总结后知青生活直至终身的知青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得起最可敬、最可爱的一代老知青,才能给不知情的后来人留下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知青风景无数,谁能回头再度。珍惜夕阳绽放,平安健康永驻。

作者简介:
姜运宝  男  上海人,上海市长阳中宁66届高中毕业生。

1969年12月赴安徽全椒界首公社插队,曾任公社文化站站长。

1974年招工至马钢公司姑山铁矿。

1983年毕业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1985年调回沪,在上海第一铜管厂任务资科长、三产经理,沪东加工厂厂长等职。

2003年在上海人事局职业经理人事务所工作,参与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人员招聘工作。

2005年参加临港集团芦潮港公司筹建及分城区万样公司行政工作。

现江上海知青爱乐艺术团演艺联盟总会秘书长。

本人近年作品《接受不完美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荣获2019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二等奖。作品同时被收录《永远的知青》一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优秀作品选集【3】。

《知青的铿锵岁月》《我的百岁父亲》《搬家自言》等三篇作品荣获首届中国知青作家一纪实文学十佳荣誉称号,並荣获证书和奖牌。作品被收录《记忆的森林》一书。该书已向全国发行。

责任编辑  晓歌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