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香港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已被证明是成功的。 澎湃新闻深入香港细部,触摸20年间香港各个领域的变化,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无论大小,均值得记录。 澎湃新闻刊发的“香江廿年”系列报道,今天聚焦香港新光戏院重生的故事。 他被视为香港新派粤剧的“扛旗人”。5年,30部戏,场场爆满。 因为他的一支笔,原本式微的古老剧种,在香港重新焕发生机。而见证了香港粤剧数年传承的新光戏院,也在2012年面临停业窘境之时得以开放至今。 他就是李居明。 李居明收到的赞誉已经不少。1986年,他离开深爱的电影行业转做风水师,25年后功成名就。2012年,新光戏院存亡的危急时刻,他出手“救戏”,投入大笔资金,并开始自己创作剧本,将电影元素编入传统粤剧,掀起了一场“戏剧革命”。 他说自己一直忘不了童年时期全家“看大戏”的场景。“当有一天你真正爱上了戏,那这一生你都离不开它。”
新光戏院位于北角英皇道。
戏院 在香港,“去新光睇(看)戏”曾属于老一辈人的记忆。这座著名的戏院坐落于北角英皇道,是全港仅存一间可容纳1000人的粤剧表演场地,有“粤剧界红馆”的美誉。 新光戏院创立于1972年,上世纪80年代由霍英东旗下公司接管运营,开始承接粤剧团表演,随后成为大批本土戏迷和粤剧名角的聚集地。 进入90年代,受岭南文化影响至深的香港和广东等地同时面临传统艺术的衰落。去戏院看戏的观众越来越少,学艺传承的演员队伍也开始青黄不接。 因为长期持续的亏本,加之业主早已有拆戏院变商场的打算,执意将租金调高,新光戏院经营方2012年决定租期结束不再续约。 一代粤剧名伶红线女、著名艺人汪明荃等人开始为保留戏院奔走呼吁,但关门停业似乎已成为注定的命运。 正当人们感慨享有“香港粤剧殿堂”美誉的老牌戏院将成为历史时,在风水界积累了大量名望和财富的李居明出手承租,使新光戏院在结业前两天得以“绝境逢生”。 “一个月100万港币的租金,加上各种税和杂费是160万港币。如果按每月30天计算,每天需要收入5.5万港币才行。”李居明回忆,自己当时虽承租了,但预感不会盈利。对于当时的粤剧戏院,每日票房收入都保证超过5万港币,几乎不太可能。
新光戏院装修后的大堂。
但他依然花费800万港币重新将新光戏院内部装修,并改称“新光戏院大剧场”,大堂内饰全部更新,还增设了顶级的灯光音响设备。 2012年5月21日,新光戏院重开,当时候任特首梁振英以及红线女、汪明荃都到场祝贺。红线女还即兴上台演唱了一段《荔枝颂》。 香港粤剧如今每年约千余场次演出。为推动粤剧发展,特区政府多年以来做过种种努力。 比如,成立粤剧发展基金。从2006到2011年,基金推动了培训人才和推广粤剧的工作,2010年获注资拨款达6900万港元。 向大中小学推广粤剧。谋求与新高中学制相配合,粤剧音乐被列入新高中音乐课程,部分中学展开正规粤剧课程试点。 推行粤剧剧本翻译计划。基金与大专院校合作,将剧本翻译成多语言以供演出字幕,协助出版了多本有关粤剧的书籍和录像光盘,保存粤剧精粹。
李居明展示《蝶海情僧》在内地演出的图集。
传承 李居明与粤剧的结缘从童年开始。 生于传统的岭南家族,在李居明的记忆里,看粤剧大戏是家中长辈每日的习惯。时间久了,他也耳濡目染,对粤剧曲目以及背后的历史掌故渐渐熟悉。 从香港浸会大学传理系毕业后,他先是当了几年记者,上世纪80年代转投电影圈。彼时,香港电影是新艺城影业的天下,以喜剧片闻名。 1986年,李居明突然选择离开影视界,开始专注发展风水命理事业。 “我把所有电影录影带、剧本都锁进柜子里,贴上封条,在上面用英文写‘我会再回来的’。”此时的李居明已经写过一些粤剧剧本,并在唱片公司熟人的安排下拜过粤剧创作者梁山人为师。 “梁山人是唐涤生的徒弟,所以我可以算是唐涤生的徒孙。”唐涤生为香港著名粤剧剧作家,经典的《帝女花》、《牡丹亭惊梦》等剧目都出自他的笔下。 李居明随后在香港风水命理界声名鹊起,并在国际上都享有名望。但对香港粤剧、电影的发展,他一直“念念不忘”。 直到2012年,做了25年风水事业,打算退休的李居明看到新光戏院无以为继,决定出手“救戏”,大手笔买下戏院的租约。 “想为香港艺术做点事情。”关于为何在明显亏本的生意上投钱,李居明如此解释,“出来到戏院看演出已不是潮流,但我希望能把艺术保持下来。” 接过戏院之后,因为文笔基础不错,他开始自己写粤剧剧本,并搬上舞台安排演出,“一写就停不下来”。 李居明的粤剧剧本以加入丰富的电影戏剧元素出名,并参考了他自己过往的人生经验。这批“新编粤剧”将历史人物、故事与爱情元素相结合,因此让不少年轻观众感觉“眼前一亮”。 秦王与孟姜女的爱情故事、孙悟空与蜘蛛精的爱情故事、李白与“红梅”的爱情故事……在他的笔下,人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在他看来,一个戏之所以好看,也是因为有了“爱情的感动”。 他的大胆尝试在香港掀起了一场“戏剧革命”。人们开始重新走进戏院,《蝶海情僧》、《金玉观世音》、《情话苏东坡》……5年30部戏,几乎每一场都叫好又叫座。 为保持高质量和产量的创作,李居明有着极其自律、严格的生活习惯。 “每天晚上8点钟休息,凌晨3点钟起床。3点到7点是我创作最旺盛的时间。7点写完再睡到11、12点,起床吃早餐上班。” 他说自己很享受写戏的过程,要在网络找寻大量的历史资料,还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放进去,“像上帝一样创作角色,非常过瘾。” 在选择背景资料时,他更倾向于很多原本不为人知的新鲜信息。“李白可能是李建成的孙子、山口百惠也许是杨贵妃的后人。”这些看似猎奇的说法,随后都被写进他的剧本里。
6月22日,候任特首林郑月娥到新光戏院观看演出,与李居明合影。
推广 “姻缘不简单。”因为新光戏院和粤剧,李居明说自己原本在2012年打算退休,结果越来越忙,香港乃至广东的粤剧团体都纷纷要求演出他的剧本。 2013年,香港粤剧名伶阮兆辉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被问及粤剧上座率不足和观众群老化的问题,强调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年轻人的文化理解力,慢慢看懂戏。 “戏曲需要观众,不能曲高和寡。应当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深入浅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熏陶大众的鉴赏力。”阮兆辉说。 李居明就完成了对粤剧商业化发展的探索。 “我把《金石观世音》的剧本给了广东粤剧团,他们演得非常好。现在内地的很多粤剧团都希望演我的剧。佛山粤剧团连续7年,每年跟我合作一部戏,这已经成了他们剧团当年的大节目。” 今年9月,李居明也应邀计划率队赴日本大阪演出,将粤剧推广至国际舞台。 从2012年到2017年,新光戏院从一间古老的戏院,到如今全球观光客纷纷前往探访的“文艺圣地”,李居明觉得自己完成了一种突破,成功培育了一批年轻的粤剧观众,“已经不仅仅是给老人们看的故事,年轻人也有了共鸣。” 他说自己受到白先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启发,想给古老的东西重新注入新的活力。围绕《牡丹亭》母本题材,他自己也写了一部《金石牡丹亭》,并托朋友寄到台湾给白先勇本人,“他看后很感动。” 新光戏院2017年全年演出计划如今已经排满,每场中间票价平均200、300港币,比起红磡体育馆动辄上千港币的演唱会,收入至今未抵得过支出。但李居明仍希望不加票价,继续经营下去,并把自己的剧本带到内地更多省市演出。 “《蝶海情僧》之前改编成京剧、越剧分别在北京和上海都公演过,我们广东粤剧是很特别的剧种,内地观众虽然听不懂广东话,但是有字幕后,也完全可以欣赏。” 前半生做了25年风水师,后半生奉献给粤剧发展,李居明强调是为完成理想。他说戏剧等同于人的爱情,“当你真的爱上,永远都跑不掉。”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