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苍苍、地茫茫、雪皑皑、路漫漫”,“天地间屹立着三十来条汉子——火烧孟第一批拓荒者”。冰天雪地、沼泽地,大烟泡,“茫茫雪地,漆黑的夜空,只有锇狼瘆人的嚎叫”,百万垦荒大军“有过挺身奋进的人,有过匍匐穿行的人,也有倒卧长眠的人”,手不释卷,挑灯夜读,令人震撼,发人深思,不禁拍案叫绝。 开卷细读,闭卷深思。 一、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还原真相、重现历史”。 真实性是传记文学的灵魂与生命,影响传记文学真实性的原因有历史叙述的主观性、历史话语的修辞性、记忆的不可靠性等。对历史真实相对性的认识并不是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存在,而是要求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历史的本质,从而树立现代的传记文学真实观,追求更深刻的历史真实。 作为当年的知青对自己生命历程冷静审视后的一次回归,贵为真实。一百多篇回忆真实地讲述当年的生活,既有“战天斗地”的“荒原创业”,也有“意志磨练”、“战友情深”、“连队风波”和“业余生活”。一段段在工一连封尘了四十多年的往事,第一封信、第一声春雷、第一班班长,第一次野餐、第一次献血,在《梦一般的工程一连》,《工作调动》,《工程一连食堂记事》,《工程一连木工房印象》、《我在工一连的两次捕鱼经历》、《帐篷里的琴声》、《沧桑十年梦》、《黄米面糕》和《第一次外出送午餐》。一篇篇精妙绝伦的故事读来时而使人心动,时而让人心颤,时而令人深思,而《两个“小上海”的决绝离别》更让人扼腕叹息。这些故事折射出兵团创业时期的艰辛和无奈,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和知青的真实生活。 然而,它不仅仅就事论事地讲述真实的历史,它既不同于“伤痕文学”对苦难和伤痕的抚摸与哭诉,也有别于“反思文学”对极“左”路线的反思与批判,它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隐含着远为复杂的精神指向。 很多知青书籍由于人为造成的历史失真,对苦难历程的诗化神化,给下一代造成错觉和迷茫,或误以为知青一代苦难而浪漫的经历铸就了成功与辉煌,这实际上是对一代人真实经历轨迹的篡改。 笔者曾见过对北大荒知青书籍有过这样的评论:“今日的成功,使他们可以安全而轻松的回眸遥远的北大荒,与其说是一种感伤的怀旧,不如说是一种炫耀、一种奢侈。”这是多么令人深思的! 《往事》一改以往书籍的老套路,难能可贵地以真实的故事还历史以真实,以真实的历史指向知青的真实精神层面。传记文学的真实性与传记作者密切相关,作者都是当年十七八岁的学生,他(她)们离乡背井,奔向“广阔的天地”,满怀的激情要“修理地球”、“反修防修”甚至于要“解放全人类”。但实际生活跟他们开了一个玩笑,年轻的肩膀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与磨难,人生的轨迹堪比风云突变,诡异莫测。他们的青春属于历史,无法复制,而且也不可能复制。他们只有真实的记录这一段历史。他们所写的文章,既是历史的记录,也是记录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和他们自身的经历,收集起来,传之后世,是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 二、展示的是壮丽青春的画卷,是汹涌澎湃的生命交响诗。 知青岁月本就是坎坷不平、坑坑洼洼,哪能没有波澜惊涛?哪能没有沧桑阅历?面对世间沧桑的历史画卷更要认真品读! 《往事》作为一部历史画卷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知青们北大荒岁月中奋斗拼搏的劳动生活场景。浓墨重彩地抒发了知青生活中的泪水、汗水、血水、乡情、亲情、友情和爱情,悲喜交加、如泣如诉,闪现着一代知青或凄婉、或悲壮、或苦中作乐、或情谊深厚的人性美。有终身难忘的“大烟炮洗礼”,有野外荒地上的“与狼共舞”,有大难不死的“坠落惊魂”,有“恐怖的蚊子”,“有时所谓的革命精神也许会轻易地断送脆弱的生命”,也有知青战友超越血缘关系、骨肉亲情的手足情意,充满了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积极向上的真挚感情。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在这人生转折的重要时刻,忠诚与幼稚、热情与悲伤,全都凝固在一篇篇回忆文章里。今天回顾,怎能不感慨万千。正确对待历史,把握并端正回忆和写作的角度,你就会产生一种感悟!原来北大荒的经历并不是岁月中的障碍物,而是人间的一种美丽开发。读懂了这一段经历,你就学会了轻便的行走,否则,欲速则不达! 四十多年前,当祖国需要时,北大荒的开垦者们来到了这里,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我们不仅为北大荒知青所创造的丰硕物质成果而欢欣鼓舞,更为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培育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所震撼。“一无所有,白手起家”,“靠着融冰化雪,我们度过了红卫工程连创建后的第一个冬季”。在摄氏零下三十七八度的天气下,他们打土方、挖排沟,伐木。身上的汗水、血水和泪水、雨水交织在一起。工一连的知青们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的悲壮和无奈,反映着一代知青从懵懂到成熟的历程,如同当年的情景又回到了眼前,是可贵的知青精神的体现,是知青回城后以顽强毅力克服困难的基础,是知青们晚年顽强面对年老体弱、生活困难,积极开朗,投入精力书写那段历史的思想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画卷也是一代老知青的精神食粮和支柱。 三、我们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但我们决不歌颂,我们也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往事》收录了几篇在那个年代,多名知青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读来引人叹息。“风波冲突也常会发生,甚至随着社会政治运动而发酵”,“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就如《往事》中说的,“四十五年过去了,那些受到过不公正待遇的知青,刻骨铭心的伤痛不堪回首,实难抚平。但他们并没有被击垮,以坚强的意志朝着理想继续前行。真可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海济沧海”。 让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大部分知青,曾经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当年的阶级斗争之中。更有知青的积极分子、典型代表等在“阶级斗争”中冲锋陷阵,振臂高呼,乐此不疲,并因此而得到提拔重用。时隔几十年后,有的知青写的回忆中还是津津乐道当年的参与“阶级斗争”云云。历史悲剧在那个年代不可避免,而知青也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知青回顾往事,绝不想耿耿于怀,为的是保存历史,珍惜现在和思考未来”。 从个体来说,有知识青年愿意到边疆去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好事,但从整体来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或“一片红”全部下乡,这就是灾难,这不仅是知识青年自己的灾难,也是国家的灾难!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决不仅体现在一代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更是灾难的继续。文化大革命使得知识青年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知青把青春年华扔在了农村,回城后又因为没有知识技能被城市抛弃。一代人知识断层,殃及好几代,使国家的发展落后几十年。一代知识青年在北大荒最大的贡献只是用知青自己浅薄的知识极其有限地影响了荒二代。 知青爱北大荒,把那里当作第二故乡,盼望北大荒发展,盼望那里的人们富足,纪念知青上山下乡,回顾往事,为的是保存历史,珍惜现在和思考未来。一代知青也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就如徐祖康文中提到的:“可以歌颂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友情、我们的奉献,但绝不可以歌颂那个时代的欺骗、无知和迷茫”。 这是《往事》一书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四、穿越时空,传承和弘扬北大荒知青文化。 细读《往事》你就会明白,这些年来将工一连知青和职工聚集在一起的黑土情结和北大荒文化在每个知青的心中打下了多么深刻的烙印。 四十多年前北大荒知青在东北边疆的教育、文艺、体育、卫生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创造了影响深远的知青文化、随后又作出了后知青文化的巨大贡献。《往事》用各种实物和人物照片从工一连的角度反映了这种贡献。正因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青春年华与汗水血水,他们才对那片黑土地、那些共同生活的集体和老职工产生了那么深厚的感情,留下了那样深刻的记忆,“荒友”成为最亲密的称呼。《往事》的征稿、写作、编著、出版等一系列工作证明了尽管几十年过去,这些感情和记忆仍然使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知青穿越时空,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心心相印,携手书写历史画卷。 尽管在历史大潮面前我们每一个人的经历和记忆都是碎片杂事、微不足道的,但我们把它们凝聚在一起时,就折射出了巨大的集体特征和强烈的时代色彩。人们的个体回忆都是不可避免地有着记忆上的误差,但如果在启发大家共同回忆的群言环境中,可以最大限度地修正这个误差。我们不仅为北大荒知青四十多年前艰苦创业的成就而震撼,更为他们四十多年后凝聚一心书写历史画卷的北大荒精神所震撼。就如荒友们说的:“今天的北大荒知青已经成为全国知青中最活跃、最有凝聚力的一群,他们表现出来的热烈、普及、持久的知青情结正是当年黑土地上的北大荒知青文化的延续”。作为那场运动的亲历者、当年的知青,我们不在乎经历了什么,不在乎历史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评价是否公平、公正,而在意这一段经历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值得记录、提炼、解悟,从而传给子孙,启迪后人。 我们今天评论《往事》,谈论北大荒,固然应该关注知青在北大荒的种种事象,但是也应该理解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知青们种种经历,以及现在撰写出版《往事》一书意义的追寻,这样,有利于大大增强以史为鉴的功效,让《往事》一书所包含的启迪精神始终吸引人们的目光,留存人们特别是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内心世界。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