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时间:2017-03-18来源:农垦牡丹江管理局 作者:撰文|冯学民 点击:
如果说,这首诗是萌发在八五〇农场土地上,那么,这首诗的成熟则是在八一农大校园里;诗的初稿公开示人于八一农大,并让八一农大人作为第一听众,有幸聆听到作者亲自朗诵。 1962年12月末,北大荒朔风凛冽,大雪飞扬。(农大档案馆存有王震1962年12月25日讲话
如果说,这首诗是萌发在八五〇农场土地上,那么,这首诗的成熟则是在八一农大校园里;诗的初稿公开示人于八一农大,并让八一农大人作为第一听众,有幸聆听到作者亲自朗诵。
 
1962年12月末,北大荒朔风凛冽,大雪飞扬。(农大档案馆存有王震1962年12月25日讲话记录,证明此时王震在农大。而郭小川此行一直跟随王震视察、访问。)


 
(郭小川)

 
     这天下午,八一农大校园东院西南角,那座旧营房改建的食堂兼礼堂里,暖意融融,座无虚席。人们在聆听一个人的朗诵。朗诵者是一位中年男子,他身着灰色风衣,戴鸭舌帽,中等身材,消瘦的面颊棱角分明。他站在主席台前沿,语音浑厚,抑扬顿挫,激情喷发:
 
    继承下去吧,我们后代的子孙!
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长新;
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
    ……
北风早已吹裂大地,冰雪正封闭着古老的柴门;
永远记住这些战士吧:一批转业的革命军人,
他们刚刚告别前线,心头还回荡着战斗的烟云。
野火却烧起来了!它用红色的光焰昭告世人:
从现在起,北大荒开始了第一次伟大的进军!
松明都点起来了!它向狼熊虎豹发出檄文:
从现在起,北大荒不再容忍你们这些暴君!
    ……
     朗诵者豪情满怀,激扬万分。那气势雄辉、震撼人心的描写开发北大荒、建设军垦农场的诗句,在台下的八一农大干部、教师和学生心中引起强烈共鸣。
 
    这些干部们都亲身参加过开发北大荒的进军;一些教师也是从转业官兵中培养出来的,他们同样参加过这场战役;还有那些从大学校门来的教师们,他们也曾在农场蹲点、考察,十分了解建立农场的艰苦历程;台下的学生们也不知多少次听过垦荒创业的故事。诗中描写八一农大人熟悉的情景,还有那富有哲理性的警句,深深触动着大家的神经。他们有的瞪大眼睛,凝视着朗诵者的表情认真聆听;有的微微闭目,不时地点头;还有的禁不住双眼泪水充盈……
 
 最后,诗人又重回诗开头那四段点睛之笔:
 
  ……继承下去吧,我们后代的子孙!
  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长新;
   ……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
  
      朗诵者用慢速拖音,诵完最后六个字后,突然将双手向斜上方一扬,整个身体呈现Y型。会场一片肃静。
 
     过了好一会儿,人们才似乎梦中醒来,整个礼堂里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八一农大人感谢朗诵者表达了自己想要抒发的感情。
     这位朗诵者就是赫赫大名的诗人郭小川。
 
     当时台下的一位听众王法正,他是爱好诗歌的青年教师。至今他清楚的记得郭小川朗诵的这首诗(有些字句与最后发表的有所不同)。1990年代,郭小川的女儿郭晓惠到八一农大访问,已为副校长的王法正接待了她,并向郭晓惠说起当年郭小川来八一农大的情景。也许王法政说话的激情和长相,郭小惠说你很像我的父亲。
 
     郭小川,我国文学界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他凭着一腔热血和豪情,创作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脍炙人口的诗篇。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北京求学的郭小川,弃笔从戎,投入抗日战争,在八路军三五九旅王震麾下搞宣传、作机要。新中国成立后,他在诗歌领域笔耕不辍,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光辉成就,很快成为文艺界一颗光彩照人的明星。
 
      根据郭小川日记等资料我们得知:1962年11月中旬,时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的郭小川,跟随老首长王震从北京出发,经哈尔滨到密山、虎林。他们一行到了牡丹江农垦局的几个农场和在裴德的八一农大,王震部长视察垦区工作,他则参观访问。11月29日到达八五〇农场,在连续几天里,郭小川采访了第一任农场场长余友清和几位老同志,还与王震一起同农场机关干部职工代表见面座谈。
 
据时为农场宣传干事叶四临回忆,在八五〇总场办公室二楼可容纳100人的大会议室里,王震居中,郭小川坐在一旁。座谈会上,王震讲到农场建设的艰苦奋斗,忽然转过头去问道:郭小川你当年在南泥湾还能劳动,现在不行了吧?郭小川谦虚的回答说:我在南泥湾劳动时也不会干活。座谈会结束后,郭小川还参观了停放各种农业机械的农具场,以及冰雪覆盖下被开垦出来的成片耕地。当他参观农场创业景点时,在农场第一座烘炉跟前,伫立沉思良久,不觉把手中拿着的一张纸,揉呀、揉呀,揉得粉碎,雪花般的纸屑随风而去……诗人的思绪开始在诗情画意的海洋里倘佯,萌发了为北大荒写首诗的想法。(叶四临:《回忆将军二三事》,见《雄壮1958》,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郭小川12月7日开始动笔,他一边跟随王震在八五二、八五三、友谊等农场(当时八五二、八五三均归牡丹江管理局管辖)视察、参观,一边写,12月末来八一农大时,诗已有了初稿。之后,他继续修改润色。1963年1月27日,郭小川以《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为题目,将这首共计68行的诗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由此,我们认为:如果说,这首诗是萌发在八五○农场土地上,那么,这首诗的成熟则是在八一农大校园里。诗的初稿公开示人于八一农大,并让八一农大人有幸作为第一听众,聆听到作者的亲自朗诵。
 
       这首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在北大荒人中激起巨大反响。从此“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成了北大荒的代称;“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常被一些反映北大荒的诗集和画展用作标题。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首歌颂北大荒最有名的诗作,已经深深地刻在北大荒人的心里,让几代北大荒人传诵。


    
  
      那年,郭小川跟随王震部长来到八一农大,主持学校日常工作的姜瑞元副校长,知道郭小川不仅是充溢强烈革命激情的诗人,还知道他曾任中央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是位有深厚政治理论修养和独到见地的领导干部。于是姜瑞元副校长特邀请郭小川给全校干部、师生作报告,但他当时并不知道郭小川已写了关于北大荒的诗。   
 
     遵照姜瑞元的安排,在全校师生集会上,郭小川首先讲话。据当年曾与会的老同志李鸿昌回忆,他讲了3个问题:一是国际国内形势;二是首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三是他到垦区所见、所闻、所感。   
 
      当时,中国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封锁,中苏关系恶化趋于公开,且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关系疏远,在国际上处境孤立,非常艰难。在国内,尽管三年经济困难刚刚结束,但百姓生活依旧困苦。党中央提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口号,可见形势之严峻。郭小川不愧为诗人,讲话出口成章,很能抓住人心,没有空洞的理论和官话。报告鼓舞人心,让人听了感到很解渴,深受感动(还有采访当年与会者刘百如、章士奎、王恩明等老同志证实)。
 
      讲完话后,郭小川说:“来到北大荒,我被转业军人进军亘古荒原、艰苦奋斗建农场的壮举所震撼,激发我正在写一首诗,现在就把这首还不成熟的诗稿念给大家。”于是有了本文开始的那一幕。
 
     “文革”中郭小川遭到迫害。“四人帮”刚被粉碎,命运多舛的诗人却溘然长逝。郭小川之死曾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那时笔者在偏远裴德的八一农大就听到传闻,说是郭小川知道“四人帮”被抓,高兴得饮酒大醉,吸烟引发被褥着火而亡。实际情况略有出入:1976年10月,郭小川在河南安阳招待所知道“四人帮”被捕的喜讯,内心深处充满了激动。在准备去北京前的17日夜,他躺在床上,习惯地点着香烟,翻来覆去总是不能入睡。无奈,只好按惯例服用安眠药。不一会儿,他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然而手上夹的烟蒂却未掐灭,从而点燃被褥,阴烟弥漫房间……正当57岁盛年的郭小川,在无情的烟雾中离世(郭小林:《父亲郭小川之死》,网络,2015.12.20 )。
 
      郭小川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和痛心。但他诗人兼战士的高大形象,他创作的一首首不朽诗篇,将永在人间。
 
      他为垦荒大业高歌的《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这首成熟在八一农大校园里的诗篇,将永远被北大荒人代代诵传;郭小川亲自给八一农大人朗诵的情景,将永远定格在八一农大历史上。
 
 那次跟随王震部长一起来八一农大,还有电影表演艺术家崔嵬。他是1961年,全国评出的22位影星之一。崔嵬先后主演了《宋景诗》、《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影片。还导演了《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等故事片和《杨门女将》等戏剧片。传说毛主席曾评价中国两位顶尖的男影星:“赵丹演什么像什么,崔嵬演什么是什么”。
 
     那天,郭小川朗诵诗后,崔嵬也在热烈的掌声中讲了话。八一农大人熟知他不仅是电影明星,他也算半个北大荒人。1961年崔嵬导演了彩色故事片《北大荒人》,他还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位北大荒老猎人。
 
   
 
      崔嵬身材高大,典型山东大汉形象。他虽是大明星却挺朴实,没有架子,讲话幽默,有亲和力,很获农大听众好感。
                         
                   2016年4月初于大庆、5.30定稿
 
     作者简介
     冯学民(笔名肖迈),教授。1949年10月31日出生在长春市。1976年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留校任教,2009年退休。曾任学校教务处处长等职务,主编八一农垦大学校史(续),发表多篇文章。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