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文革时期上海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起始于何时?

时间:2015-05-26来源:网络 作者:网中人 点击:
大约三年前,我在上海地方志网站上看到《上海青年志》,其第三篇 青年运动有《专记二: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一开始就有如是说文化大革命经历了两年,本应毕业的1966、1967届学生仍滞留在学校。从1968年开始,上海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分配。1968年7月2
                                        
           大约三年前,我在“上海地方志”网站上看到《上海青年志》,其“第三篇 青年运动”有《专记二:“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一开始就有如是说——“文化大革命”经历了两年,本应毕业的1966、1967届学生仍滞留在学校。从1968年开始,上海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分配。1968年7月2日,市革命委员会在虹口体育场召开“上海市1966届高、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动员大会”。……7月8日市上山下乡办公室成立……,开始大规模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7月27日,上海首批赴安徽插队落户的红卫兵出发。8月9日,上海首批赴黑龙江务农的红卫兵出发。……
(见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6268/node66277/node66329/node66390/userobject1ai62337.html )   
对此说法我很惊讶。因为我自己是67届初中生,对66、67届的同学在1968年8、9月去黑龙江兵团、1968年10月去苏北大丰农场、1968年11月去江西插队等上山下乡事件,都有记忆或文字记录或亲身经历,唯独不记得曾经有过1968-7-27首批去安徽插队的事情。
我查阅了《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附录六”中的“一、1966~1968届知识青年下乡上山情况表”,当年由“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下乡上山办公室”编制,现收藏于上海市档案馆,档号B228-1-32-1。那份档案由十余份数据表组成,特点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段及知识青年的来源和去向进行统计,其中表2、表3、表4的内容是“12-21”之前的情况,不仅有去兵团农场的数据,也有各次跨省插队的数据。我注意到,表3中不仅包括有组织的千人赴赣插队,也有自发的“微型”的赴河南、青海、福建插队(数人到数十人不等),可就是找不到《青年志》所说的“1968-7-27首批赴皖插队”,更谈不上人数、出发日期等细节。再看表1,即汇总表,是按省份汇总统计的,其中江西分列了“第一批”“第二批”,从后续表格中可以判定,“第一批”指的是“12-21”之前出发的,“第二批”指的是“12-21”之后出发的。相形之下,对安徽就没有这样的分批统计,后续表格里的安徽只出现1969年出发的数字。另外,从上海地方志的通志、劳动志及区县志里,也找不到可以与“1968-7-27首批赴皖插队”互相呼应、互为印证的信息。
总之,综合众人的记忆记录、原始的档案资料、志书内容之间的比较,不能不对《青年志》的说法产生疑问——编写者的依据是什么。
最近,我在《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事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出版)中看到这样的内容—— 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上海市首批上山下乡的1966届高中毕业生前往安徽、本市崇明、奉贤等农场。市革委会领导到码头送行,并向他们分发《毛主席语录》。(《首批下乡落户高中毕业生陆续出发》,《解放日报》1968年7月27日,第2版)
这使我有豁然开朗之感。由于《纪事录》的编著者之一与《青年志》的主编恰好是同一人,所以《青年志》的那个说法很有可能就是以1968-7-27解放日报为依据,但是发生了误读。
那次报道的日期(1968-7-27)与表2所注明的“出发日期:1968年8月~12月”,在日期上是吻合的。对那次报道的正解应该是,把“安徽、本市崇明、奉贤等”作为“农场”的联合定语。问题就出在把“安徽”与“本市崇明、奉贤等”割裂开来,从而产生误解,这是因为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当年有过数万上海知识青年去安徽插队是人所共知毋庸置疑的事实,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安徽农场接纳过上海知识青年,于是就顺理成章地以为当年的解放日报就是报道上海知识青年开始下乡上山了,其中就有到安徽插队落户的。
换言之,这样的误读缘于把“安徽的农场”局限在地理概念上,而没有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理解。实际上,上文提及的那份档案的表2“66~67届去市郊国营农场人数”中,倒数第四行是“黄山”,它是地理上位于安徽黄山的茶林场,却是上海的“飞地”之一,属于广义的上海市郊国营农场。当年的解放日报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称之为安徽的农场也未尚不可。但是把“安徽”与“农场”脱钩,进而与插队挂钩起来就大谬矣。
〖顺便说一下,那份档案里没有把同为上海“飞地”的大丰农场列入“去市郊国营农场人数”统计表,这与大丰农场的性质有关,大丰农场属于公安劳改系统,而不属于农场系统。〗
关于《青年志》所说的“(1968年)8月9日,上海首批赴黑龙江务农的红卫兵出发”,不难找到依据。《纪事录》中就收集了当年的报道—— 一九六八年八月九日  分别来自普陀、长宁、松江、嘉定等地区的约1万余名毕业生,陆续奔赴边疆务农。(《本市一万名中学毕业生将陆续奔赴边疆》,《解放日报》1968年8月10日,第3版)除此之外,在上述那份档案中,表4显示,66~68届知识青年到黑龙江兵团的人数为10350人,出发日期是1968年8~9月。这两份史料在人数与时间方面都是吻合的。
至此可以确认,在文革时期上海地区上山下乡初始阶段里,大规模出发是在1968年7月底8月初,但是那是到市郊国营农场的开始时间;跨省到外地兵团农场的开始时间是1968年8月上旬;而上山下乡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跨省插队,开始时间则要晚三个多月,并不是《青年志》所说的1968-7-27,假如再考虑到当时还有自发的跨省插队,就更是另外一回事了,有关情况拟另文详述。我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它涉及到上海地区在上山下乡初始阶段中的表现及其演变。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