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刘珠耀访谈录节选(一)
时间:2016-08-04来源:原作投稿 作者:刘珠耀 点击:
次
1、志同道合屯垦戍边 D:我是刘珠耀,上海市市北中学1967届高中毕业生。 W:中学的名字? D:上海市市北中学。 W:哪两个字? D:上海市的市,北方的北,是一所市重点中学。1968年,压了几届的学生开始毕业分配。首先分配的是66届学生,我们是67届的,当时还没
1、志同道合屯垦戍边
D:我是刘珠耀,上海市市北中学1967届高中毕业生。
W:中学的名字?
D:上海市市北中学。
W:哪两个字?
D:上海市的市,北方的北,是一所市重点中学。1968年,压了几届的学生开始毕业分配。首先分配的是66届学生,我们是67届的,当时还没有轮到我们,但我们提前随66届分配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年8月11日,我们学校第一批去黑龙江兵团共41人,去向是四师三十七团。9月10日,我们学校第二批又去了37人,去向是一师沿江独立营(后来独立营建制撤销,编为一师三团三营)。一个学校这么多人自愿报名去黑龙江兵团的情况当时并不多见。而在这两批人当中,当时一半以上的人是写过血书明志的,网上可以查到其中一张血书的照片。
今年母校市北中学百年校庆,我们六十年代校友发起征文纪念活动,我把上述血书照片发在校友群里,寻找作者,结果引起强烈共鸣,当年8月11日赴黑龙江兵团的战友们重又聚在一起,回忆这段历史,撰写回忆录。我们9月10日去黑龙江兵团的12名同窗,是受我们班两个同学此前报名成功、8月11日如愿赴疆的影响,继而“跟进”的。当初他们报名时,我们许多同学以为还没轮到我们毕业分配,报名也是白搭,没想到他们竟然被批准了。他们的成功令我们感到鼓舞,于是有了我们随后的“跟进”。
“文革”期间,我们这些志同道合的同学经常呆在一起。“文革”后期学校里没什么事了,为了充实生活,打发时光和青春活力,我们去工厂劳动,到钢厂的火车头上当司炉工;到原来下乡劳动的地方去,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故而在毕业分配之前,我们实际上已经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当老三届毕业分配启动、黑龙江建设兵团招兵的消息传来时,我们觉得颇合心意。因为“文革”,当时高中毕业上大学的路已被彻底阻断。当时我们是受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讲话精神感召主动下乡的,想的是把自己学到的那点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把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地处东北边境、“反修”第一线,属于部队编制,去那里是“屯垦戍边”,比一般意义上的农村更具吸引力和挑战性。
在8月11日、9月10日出发两批市北校友中,我们班级一共走了14名同学。原本还应该多一个的,第二批报名的同学还有闸北区委书记的儿子、“文革”前的校学生会主席程晓明,他因父亲当时属于“走资派”而未获批准。还没轮到毕业分配,一个班级就有这么多同学提前奔赴黑龙江建设兵团,这种情况当时在各个学校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当时66、67届毕业分配是有一定比例工矿名额的,而我们却连考虑都没考虑,就放弃这种机会奔北大荒去了。当时我们是自愿报名、轰轰烈烈地奔赴北大荒的,出发前留下了许多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知青专列启动时站台上没有出现哭天呼地的悲壮场面。我们在火车上是一路唱着革命歌曲过去的,当时唱的电影《军垦战歌》插曲《中华儿女志在四方》我到现在还记得,全都能唱下来:“迎着晨风迎着阳光 ,跨山过水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我们是这么走的,跟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最新指示”下达后,毕业生别无选择地“一片红”下乡有所不同。当年下乡时,我们不仅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还具备在上海郊区练就的劳动技能基础和吃苦耐劳精神(农忙时节,我们曾经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跟他们一样起早贪黑,天不亮就下田插秧,一直插到晚上,经受艰苦劳作的锻炼。当时同学们都是凭着一股毅力坚持下来的,等忙完了回到家里休息,好多同学都生了一场病,因为付出太多,身体透支了。我们在实践中学会了插秧、收割、挑担等基本劳动技能)。
(责任编辑:晓歌)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