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火箭回收:“好比在暴风雨中将扫帚立在掌上”

时间:2016-04-10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俞陶然 刘锟 点击:
海上、陆地成功回收火箭,对人类航天有何价值?其技术难度有多大?我国是否也在研发火箭回收技术?
SpaceX实现世界首次海上回收火箭,航天专家详解技术难点






       北京时间4月9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通过海上平台完成了“猎鹰9号”一级火箭的回收。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实现海上回收火箭,此前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这也是SpaceX第二次成功回收火箭,去年12月,“猎鹰9号”一级火箭在地面着陆场地完成了回收。海上、陆地成功回收火箭,对人类航天有何价值?其技术难度有多大?我国是否也在研发火箭回收技术?记者采访了国内航天专家。

  
廉价太空游将成现实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高工徐大富博士介绍,SpaceX成功完成海上、陆地一级火箭回收,证明运载器的“垂直起降”重复使用方案是可行的。目前,重复使用技术方案有3种:一是垂直发射、水平返回,航天飞机是其代表;二是垂直起降,如“猎鹰9号”火箭;三是水平起飞、水平返回,代表项目是英国“云霄塔”空天飞机。其中,美国航天飞机运行多年,证明第一种方案可行,但由于航天飞机的使用维护成本很高,已经退役;第三种方案的技术难度最大,尚未实现,空天飞机可被视为运载器重复使用的终极目标。

  正因为第一种、第三种方案的缺陷和难度,SpaceX、蓝色起源等美国企业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下属研究机构正在攻关垂直起降方案,希望以此大幅降低航天成本,带动商业航天的大发展。徐大富说,“猎鹰9号”火箭的设计理念就是瞄准商业航天发射市场,采用两级构型,一级火箭占生产成本的80%,二级占20%,所以成功回收一级火箭的价值很大。据估算,如果“猎鹰9号”一级火箭能重复使用5次,载荷进入空间的成本可降低60%左右。SpaceX还希望今后回收二级火箭,成本预计能降低90%,当然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难度相当大。

  目前,欧美国家将载荷送入空间的成本约为每公斤8000美元,我国的这一成本约为每公斤6000美元,与 SpaceX 相当。SpaceX的火箭回收与重复使用技术如果成熟,将把成本降低至每公斤2000美元以下。这将引发“轨道革命”,届时商业航天可以进入快速发展期,众多企业能涉足航天产业,公众期盼的廉价太空旅游也不再只是梦想。


  
回收需四项关键技术

  徐大富表示,SpaceX在海上平台成功回收火箭的技术难度很大,好比暴风雨中将扫帚立在手掌上。“海上平台的面积是50米×70米,火箭着陆时4个支架的展开半径有23米左右,准度上偏一点就失败了。一级火箭高46米,重心很高,要在风浪很大的平台上站稳很不容易,着陆时速度必须降到0。”

  在此次成功回收前,SpaceX已经尝试了四次海上回收,但均告失败。火箭回收到底难在哪?《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航天专家庞之浩表示,猎鹰9号火箭回收主要有四项关键技术:

  一是控制好火箭姿态和落点精度。火箭回收与航天飞机水平着陆不同,是垂直着陆。但火箭造型细长,落地姿态不正就易倒下。同时,精度上有一个制导功能通过精确测算降落至平台,而且不能翻滚。

  二是,要求火箭发动机推力可调、可多次启动。火箭回收时要减速消耗燃料,火箭质量不断变化,这就需要发动机推力可以调节,当质量下降时推力不能过大否则火箭容易向上翻腾,期间要经过三次点火才能最终落到平台上,速度要从最初的每秒3000米,降到每秒2米。

  三是,克服再入隔热技术,需要研制一种新型隔热复合材料。

  四是,着陆支架技术。接触着陆平台后,还需着陆架进一步缓冲和减少震动。

  徐大富表示,虽然此次试验取得成功,但技术成熟至少还需3—5年。SpaceX接下来将进行多次回收火箭的点火实验,检测其发动机、箭体结构和电气设备能否重复使用,再将其发射升空并回收。如此反复多次,才能使一级火箭回收与重复使用技术趋于成熟。


  
上海可培育商业航天企业

  专家透露,我国一直在跟踪研究国外重复使用运载器的众多项目。对于运载器重复使用的许多方案,我国航天部门都做过研究分析,但没有大量公开这方面信息。已公开的信息有:去年11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成功完成火箭子级回收群伞空投试验,离实现可重复使用又近了一步。

  由于SpaceX是私营企业,其研发试验的信息更为公开。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大力发展航天。冷战结束后,美国航天经费预算大幅削减,大量设施闲置,许多研发人员也面临“下岗”。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降低航天成本,NASA开始与私营企业合作,实现了技术、设施和人才的转移。如今全球闻名的SpaceX、蓝色起源、轨道科学、内华达山脉、维珍银河等公司,就是众多企业竞争后产生的代表。

  与美国不同,我国航天科技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主要以政府订单为主,商业航天市场刚刚起步。不过徐大富告诉记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单位已组建商业航天企业;另外,已有10家左右民营航天企业,我国商业航天市场正逐步形成。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陈杰建议,上海市政府可牵线搭桥,将航天科技与社会资本、民营企业结合,共同推动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





(责任编辑:树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