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海派“横浜桥”

时间:2015-12-29来源:看看新闻网 作者: 看懂上海 点击:
横浜桥, 横卧南北,南邻东宝兴路、川公路、虬江路,北近海伦西路、多伦路、长春路。 和上海很多带桥的地名一样,那就是一座桥,一座四川中路上的桥。 只是相比斜桥、打浦桥、提篮桥、八仙桥、大木桥、还有小木桥等等,横浜桥,还有桥,其他的地方,连桥的影




横浜桥,横卧南北,南邻东宝兴路、川公路、虬江路,北近海伦西路、多伦路、长春路。

 和上海很多带桥的地名一样,那就是一座桥,一座四川中路上的桥。只是相比斜桥、打浦桥、提篮桥、八仙桥、大木桥、还有小木桥等等,横浜桥,还有桥,其他的地方,连桥的影子都看不见了。

俞泾浦上有木桥
 

横浜桥,最初是虹口港一条重要支流、俞泾浦上的一座木桥。

 俞泾浦在哪里?

 它的北段是虹口、闸北两区的界河,南段则是虹口的“内河”,全长7.5公里。沿河马路很多,也唯其“七拐八弯”,才促成了俞泾浦沿途风光那种多姿多彩、步移景换的独特风采。


 横浜桥的“横浜”二字,则取自俞泾浦附近的横浜路。

 这条马路因俞泾浦流经此地段,习称“横浜”,故得名,民国4年(1915年)筑。东横浜路,则修筑于民国20年(1931年)筑,因在横浜路东,故名。

 
最早的横浜桥,只是一座木桥,修于光绪年间,1951年就已换成了混凝土桥。桥下的横浜河不过2、30米宽,桥很矮,没有隆起的桥身,走过去的时候,如果不看着旁边的河道,就感觉不到是在过桥。

 
 
“八一三”从这里打响

 如今的人很难想象,当年日寇“八一三”对上海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

 “凌晨2时,日军从闸北、横浜桥以东及青云桥一带开动。9时50分日本海军陆战队,从北四川路,用轻重机枪向我守军扫射。于是,“八一三”战役开始。我方王敬久的八十七师和孙元良的八十八师最先投入战斗。”

 
海派文化汇聚地
 
 
横浜桥地区,从来算不上是“上只角”,却和文化名人颇有渊源——想来也不奇怪,海派文化的本质是市民文化,自然最容易在市民聚集处生长。

 
 
“精武”源起


提到“精武”二字,大家都会想到霍元甲师傅,而这两个字源起就在虹口——1910年,我国最早的民间体育社团、“精武体育会”创立。

 
到了20年代,精武体育会在上海分别设立了总会和两个分会,而中央大会堂就设在横浜桥的福德里内——后来,这里成为了上海精武会的总部所在地。
 
1937年,抗战爆发,位于横浜桥的精武体育总会陷为战区,会所被日本侵占,精武的一切会务,集中到了南京路“慈淑大楼”分会。
 
1945年12月开始,精武会开始追讨横浜桥地区的大会堂,一直持续到解放前。解放后,福德里内还有一所粤东中学,中学对面就是精武体育馆。
 

“白天,横浜桥和上海的其他街区没有多大的区别。到了晚上,这里呈现出一片繁华、喧闹的景象,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从四面八方来锻炼身体的人们,集中到精武体育馆打篮球、比乒乓、举杠铃、赛摔跤、练健身。”
 
 
横浜桥见证了一代文人骚客的情爱。
 
许多年以前,横浜桥下还有船过,水流从东面流向西面,再从西面流向东面,显示着潮涨潮落。
 
 
 
永安电影院
虹口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

在横浜桥北侧,桥的右面,四川路海伦西路口的永安电影院,始建于1924年,曾为上海歌舞伎座。
 
1930年放电影,1945年4月15日,美军飞机轰炸毗邻剧场的驻扎日军的小学,殃及池鱼,剧场被夷为平地。
 
1947年重建,命名“永安大戏院”;解放后,改称“永安电影院”,为虹口首轮影院。1997年,永安电影院被改造,现为海虹永安大厦。
 

位于横浜桥南侧,还有一座建于1928年的“广东大戏院”,这里就是后来虹口人民都熟悉的、“群众影剧院”的前身。
 

过了群众剧场,过去还有一处说书场,那会儿叫“红星书场”。横浜桥的老居民曾经写过如下文字,回忆这座书场:

 

“门口高悬红色水牌,上面用白色水粉写着当天的节目及演员的名字。

 
每当路过此地,里面会不时传出说书演员用惊堂木拍打桌案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表演,吸引了不少路人。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只有七八岁,曾为书场中的鼓掌所吸引,竟然在服务员不注意时撩布进入......
 
只见里面听书人围桌而坐,大概有几十张桌子,屋内烟雾缭绕,人们抽着烟,喝着茶,聚精会神地听着。跑堂的伙计不断给听众们续水,听到精彩处还不时传来叫好声.....”
 
横浜桥的美食
 
文艺范的横浜桥,肯定还少不了精致的美食

如今上海人都熟悉的“醉糟大王”邵万生,最初并不是在南京路上,刚来上海时,曾选择宁波人集聚的虹口开设南货店。
 
咸丰二年(1852年),邵氏在虹口横浜桥附近,开了“邵万兴”南货店,经营南北货与宁绍糟醉,标志着上海南北货业,作为一种新型经营业态的崛起。
 
 
 
罗春阁的生煎、牛肉汤

 


看懂上海的老朋友都晓得,每次笔者的文章,都欢喜回忆回忆自己过去的“吃货生活”。
 
因为大学读书在上外,横浜桥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桥头一家点心店,“罗春阁”——后来才听老人讲,这个店招是冒牌货,正宗的罗春阁在浙江中路、靠近宁波路口的大楼下。
 

但是,这里专门供应的生煎馒头和咖喱粉丝牛肉汤,一点不大新。

罗春阁的生煎,口味很符合传统的口味。底是脆脆的,不沾牙,而他的汁水,绝对是肉汁凝固而成的肉卤,不是一般生煎里的油水,很有回味——我一度坚定认为,可以拼过大壶春。
 
咖喱牛肉汤的牛肉片很厚,也很新鲜。当然,到这家点心店吃饭的印象,就只一个“等”字——可惜,所有这些,都早已成为了回忆。
 

6、70年代,横浜桥附近有一家饭店很出名,“西湖饭店”。这是一家风味纯正的杭州特色菜馆,特色是杭州风味的汤面——咸菜肉丝面(“片儿串”);但是,比这个还出名的,是它的卫生工作。

 
据老上海回忆,70年代,每次去吃晚饭,都会有一个60多岁的老服务员,站到饭厅中间作卫生宣传,大声朗读卫生规则。如今,西湖饭店早已成为了上海的“中华老字号特色饭店”。
 
上戏,横浜桥往事
 
 
在横浜桥堍,鳞次栉比的楼群间,一幢古老的四层大楼,显得端庄别致。大楼中门,左侧的墙面上,镶嵌着一块由虹口区政府、上海戏剧学院设立的纪念铜牌:
 
“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旧址,1945——1949”。

1945年11月1日,学校在时任教育局局长顾毓秀的主持下成立,所用的校址,还是当年日据时期的“日本国民小学”(现为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所在地。
 
抗战胜利后,横浜桥上常走过戏剧学校的学生:
 
都夹一本书,男的学生装,戴鸭舌帽或白帆布帽,布鞋,显得朝气精神;女的旗袍,无袖,或浅蓝色中式上衣,黑色短裙,显得轻便合体。
 
他们边走边讨论着剧本和排戏的事情,桥下的潺潺流水,摄下了他们青春的剪影。
 

如今,上海戏剧学院早已搬到了华山路上,但是,很多戏剧界的老前辈,都会回忆起这所学校,他们形容这里:“上戏,火种播撒的地方”。校友们还特地出版了一个刊物,就叫《横浜桥》。
 
“大牌”走过横浜桥
 
 
别看横浜桥不宽,但名气响。
 
从上世纪30年代起,四川北路横浜桥一带的住宅区如永安里、永乐坊、景云里、安慎坊、丰乐里等,陆续入住了大批商人、文化人。

 老作家袁鹰说,在上世纪40年代,常看到茅盾和夫人孔德祉,在横浜桥上走过。其时茅盾住在山阴路大陆新村,晚饭后走过来散步,应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还有当年巴金从桥北面的商务印书馆会晤编辑后出来,也曾站在桥上,打量北四川路的街景。
 
 
 
 
中共四大

这些“大牌”里“最大牌”的,估计要属共产党了。


多伦路201弄2号,一栋白色的独立小楼房,里面就设立着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

但事实上,这里并不是中共四大召开的会址。在较长时间里,中共“四大”会址的情况一直鲜为人知。

 1981年6月8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第一次明确提到中共四大召开的地址为,“横浜桥6号”(四川北路一处民宅)。

 但是,上海并不存在“横浜桥6号”这一地名,要么是横浜路?最后解开谜团的关键人物是中共曾经的争议人物、郑超麟。


1987年11月,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被确认为中共“四大”遗址,并在这次重要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予以勒石纪念(原址早已拆除);有意思的是,最后“回到”的横浜桥,是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

 
之前提到的精武中央会堂所在地、福德里,里面还有一所广东移民办的中学、粤东中学。
 
上世纪20年代末的横浜桥一带,号为“广东街”,大量广东移民涌入,这所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开办于1922年前后,最早叫“广肇公学”,;1939年,又扩办为广肇中小学。
 
1934年,学校搬出福德里的时候,改名“粤东中学”;但是,时间不长,八一三淞沪抗战一爆发,学校被炸平,只能再次迁回福德里内。
 
有故事的“美楣里”
 
 
在这些弄堂里,已经被拆除的“美楣里”,曾经很有故事。
 
这里和上海大多数弄堂对称布局不一样,这条弄堂两边的房子是不一样的。左侧的房子有支弄、有的是围成三合院式样,有个院落花园;右侧的房子则是沿河一字排开,前门是弄堂,后门就是河浜了。

当年这里都是日本人居住,日本投降后,地产商整弄堂收了这个“敌产”,并租给了上海人居住,但是,他们是不会说出“美楣里”过去的身世——日军在上海最早、最大的慰安所——这个身世,也是为什么弄堂格局,前后不一样的原因。
 
这是上世纪90年代,苏智良教授考证:“在1933年的时候,日本人建了这条弄堂的北面部分,房子的外观是西洋式的,里面则是日本式的,作为海军官兵的发泄场所”。

后来,大约是在813以后,又进行扩建,匆忙在沿河的狭长地带,建了里外全部西洋风格的房子,来适应大大增加了的业务。
 



 
 
后记
如今的横浜桥地区,旧房早已被夷为平地,老街坊们也都搬走了,“东宝百货”、“精武大厦”、“凯润金城”、“中国电信”等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周围坐落着多伦路文化名人街、鲁迅公园和四川北路大型绿地,使得这里人文风景独好。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