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纪念 >

痛悼丁锡满同志

时间:2015-12-28来源:转载 作者:倪祖敏 点击:
总以为捱过了冬至,老丁的生命还能延续一段时间,却不料,美好的愿望被无情的噩耗砸得粉碎。2015年12月24日晚7时许,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上海市文化局代局长、《解放日报》总编辑、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的丁锡
总以为捱过了冬至,老丁的生命还能延续一段时间,却不料,美好的愿望被无情的噩耗砸得粉碎。2015年12月24日晚7时许,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上海市文化局代局长、《解放日报》总编辑、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的丁锡满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溘然辞世。消息传出,上海新闻界和全国新闻界的同仁们都为之震惊不已,都为新闻界失去了一位大师,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
 屈指数来,我和老丁相识已有36年,那时他还是《解放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他生性随和,对任何人没有架子,所以,我们经常在一起天南地北、谈古论今,趣味十足。他在我面前,也从来不忌讳自己的苦出身,经常谈起他幼少时经历过的艰难与困苦,所以,我比别人更了解他。
 1934年2月,丁锡满出生在浙江省天台县城关镇螺溪村一个世代务农的贫苦人家里,由于家境贫寒,他自小放牛,十来岁就会做各种农活。他一边种田砍柴,一边上学读书,就这样读读停停,停停读读,好不容易撑到了小学毕业。
 1949年的春节前夕,他以考生红榜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天台最高学府——天台中学,享受公费生待遇。那时,公费生的学费可以免交,但杂费尚需一斗三升米的钱,而此时,天雨又偏逢屋漏水,他的父亲和外祖母在短短的几个月里相继去世。他看着红榜上自己位居第一名的名字,黯然咽泪,只得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再次辍学回家砍柴耕田,以15岁的年龄与母亲分摊家庭的重担。然而,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和苦难,他显示出了无比坚强的意志,省吃俭用,拼尽全身的心力学习知识,要求上进。有一次,他挑着一担柴爿去集市售卖,正巧遇到了县政府文教科科长,当这位科长知道了眼前的这位状元郎因为付不起学杂费而被迫辍学时,要他立即停止干活,回到天台中学读书去,并且给了他每个月5毛钱的助学金。与此同时,他的一位小学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替他缴纳了学杂费;天台中学的曹校长则免费赠送了一套教科书给他。就这样,丁锡满从那时起,早晚在家种田,白天走五里路到学校读书,一直半农半读坚持到了高中毕业。
 1955年,丁锡满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新闻系。于是,复旦校园里出现了一位身穿土布衣、腰系棉裤带、脚踩编织的稻草靴鞋,与高等学府氛围极不相称的农家子弟。那段时间里,他一直买不起一支自来水钢笔,只得用三分钱的蘸水笔,捧着一瓶墨水到课堂里听课、摘笔记做作业。丁锡满勤奋俭朴,博闻强记,谦虚诚恳等品行引起了时任新闻系系主任的关注。1958年,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杨西光、副书记王维调任《解放日报》正、副总编时,他们带着丁锡满一起进入了《解放日报》。从此后,老丁在夜班编辑的工作岗位上,一做就长达20年之久。
 丁锡满深知人生的艰难和不易。所以,他生前时常对人说,自己只是一介平民,是从社会最底层和最困难的农村人家走出来的人,没有什么了不起,自己也有七情六欲、妻室儿女,也要一天三餐和一忽觉。因此,他为人处事,写文章都充满了平民色彩,关心着老百姓的疾苦。
 也正因为在幼年、少年、青年时代,尝尽了人生的艰难和疾苦。所以他十分同情和体恤别人的困难,凡是有人找他,请求他帮助的,他都十分愿意伸出手来帮助;也正因为他的平易近人,和人相处没有任何架子,所以,在新闻界、文学界和社会各界中有着许多朋友,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更因为他的真诚待人,愿意为他人分担困难,所以,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并没有待在家里过起晚年悠闲的生活或是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而是接受了有关文化部门的邀请,不计报酬,为推动文化事业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今年7月,他在被查出患了重症后,说:我一生虽然没做过值得一提的大事和好事,也没有做过坏事,更没有对不起别的人,惟一的就是因为忙于新闻工作和事业,疏忽了对家人的关怀,为此,心里一直感到很不安。与此同时,他深感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为了报答家乡的养育栽培之恩,在9月12日那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天台山,将自己珍藏的字画、书籍等藏品,全部捐献给了母校天台中学,其中包括俞振飞、叶浅予、程十发、钱君匋、江寒汀、高式熊等20多位名家大师的字画作品,还有文学泰斗巴金等签名的藏书,以及端砚、歙砚、名壶等藏品以及近两千册书。他的举动受到了台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赞赏。上海台州商会、上海天台商会当场慷慨解囊180万元,以他的名义在天台中学设立了“丁锡满奖学金”,以勉励莘莘学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家乡多作贡献。
  我和老丁来来往往几十年,私交甚笃,虽然电话联系、见面说话的机会很多,但是,书信来往却很少。这几天,我好不容易从家中的信札柜里翻出了他写给我的两封信。一封是2002年的,出版社为我出版一本散文时,说好由赵丽宏写序言,让老丁题写书名。他接到通知后在一个星期里就给我寄来了他写好的条幅,并附上了一封信,信中说:
  倪祖敏同志:
这种字给人看见要贻笑大方的,自己也汗颜,恐有损尊作的品位,我看还是用电脑的美术字为佳。
敬礼
           
                                                                                                                    丁锡满
                                                                                                            三月九日
  其实,老丁的书法写得还是蛮好的。我立即给他回电话说,你写的很好,请不要谦虚了,他在电话那头笑着说,我不是书法家呀!怕上不了台面。
  2007年底,我去了高校从事新闻教育工作,院方一直想找一位德高望重的新闻界权威人士来担任类似名誉性质的院长,但不直接掌管事无巨细的教学业务工作,我立刻想到了老丁同志,于是,慎重起见地向他写了一封信,很快,他回了信,他在信中说:
 倪祖敏同志:
 来信收悉。你终日为新闻事业奔忙,并卓有成绩,令人佩服。现在又投入新闻教育事业,而且做大做强,更是一桩好事。
 我和你关系比较接近,本应帮你做点事体,但考虑良久,觉得还是不能应差。一、教育工作是我弱项,我完全不能胜任名誉院长的工作。二、我现在的工作实在太忙,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上海楹联学会两个团体都是我主要负责,活动频繁,难以分身,明年要交出上百万字的《上海楹联集成》,经费、人员、稿源都还未着落,正在焦急。兄所嘱咐,实难从命,请原谅。谢谢你的抬举。
祝你成功并颂新年快乐
 
                                                                                                        丁锡满
 
                                                                                        2010年12月10日
  老丁在信中并无故意推托,仍跟以前一样充满了谦逊之词,并且讲了自己的难处,这让我感到分外亲切。今天,斯人已逝,睹物思人,无尽的悲伤不禁从心中涌来。
 在老丁弥留之际,我和李秀琴一直陪伴在侧,李秀琴几乎天天都去医院。24日那天,我因为有些事不能留在市区里,要去宝山处理,但是在宝山时,我不断地接到医院方面一次次打来的危急电话告诉我,老丁不行了,就这样一直拖到天黑后,这位集新闻记者、诗人、散文家、评论家于一身的善良老人,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噩讯传来,我不禁长叹一声,黯然落泪,遂作此文,痛悼敬爱的老丁同志。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