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史话 >

我在兵团的两次救火经历

时间:2015-12-13来源:上海知青网 作者:浓咖啡 点击:
1970年5月的中旬我们到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四十三团,那时正值草原的春季,放眼望去,五月的草原依然是满目的枯黄。春天的脚步总是姗姗地来迟到这塞北的草原。不过,如果你细看,在枯草中已有嫩嫩的小草破土而出,万物正待复苏 从五月份开始草原就进入


 1970年5月的中旬我们到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四十三团,那时正值草原的春季,放眼望去,五月的草原依然是满目的枯黄。春天的脚步总是姗姗地来迟到这塞北的草原。不过,如果你细看,在枯草中已有嫩嫩的小草破土而出,万物正待复苏……

从五月份开始草原就进入了防火期,依稀记得,那时进入草原地区都要检查防火证。因为,经过夏季的茂盛、秋季的枯萎、冬季的雪埋,此时的草场还没有脱去她昔日的旧装,枯黄的草场就像一个极易引爆的火区,稍有不慎,哪怕一点火星,也会引燃起一场草原大火。

 从1970年5月我们到兵团开始,基本上每年的五、六月份,都有草原火灾的发生,而我们这些兵团战士就当仁不让地参加扑火战斗,就是草原火灾不拿灭火器的消防队员。那时的口号就是:“火光就是命令,火场就是战场”,告诉我们救火的方法就是:“迎着火上,把火扑灭”。

现在看来,兵团战士的身体就是灭火器!但是,你这种肉身子灭火器怎么能禁得住大火的燃烧。可那时谁也没有想到我们是血肉之躯!

从1970年到1971年我在白音华的43团连续两年亲身经历了两次扑救草原大火的战斗,所幸这两次草原大火,因为当天风势不太大、草原植被不是太厚,没有发生人员伤亡。所以,这种原始的救火方法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其实,古来就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我们的先祖早就告诉我们“草原上的野草是烧不尽的,春风一吹就又生长出来了”。只要不危及到财产和生命,就没必要用我们生命的代价去换取那“春风吹又生”的枯草。

但是,在那疯狂的年代,老祖宗的遗训早就被当作四旧破掉了,我们那时唯一不缺的就是人,无计划的生养,人满为患。要不然,我们怎么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迅速调集十几万知青布防在内蒙古的千里边防线上,其政治意义不可估量,而我们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共和国是不会、也不应忘记的。

当然,虽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也不能任其火魔肆孽。但是,面对草原大火我们应当采用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扑救,“用拖拉机开出一道防火墙来阻断火源”,就是我们经过惨重教训后总结出来的明智之举。

可惜,我们为之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那是在1972年5月5日,43团迁址到宝日格斯台后又一次发生了草原大火。那天风势格外的大,战士们所处的救火位置也是在山包下面,但是,是在一条沟里。一般山沟的草因受雨水滋润的多,因此,草场植被格外的厚。六级以上的大风,风助火势,在山沟里形成旋风,腾起熊熊烈火,使我们的战友们无处逃生。

 就这样,在与火魔的搏斗中,战士们的身体终于没能抵抗住草原大火的燃烧,而被大火无情的吞噬,导致69位英灵壮烈牺牲的沉痛惨案。

1972年5的救火战斗,我没有参加,当时我在团卫生所,有幸和卫生所的医务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着火的四连,参加了救治伤员的战斗。亲眼目睹了当时的凄惨、悲壮场面,亲眼目睹了我们的战友面对生与死的无畏气慨,目睹了我们的烈士战友最后的遗容。

 他们虽死犹荣!这些我在以后会写到。

此篇我只讲述我亲身参加的两次扑救草原大火的经历,虽不惊心但也动魄。

第一次扑救草原大火,是在1970年我们刚到白音华43团的第一年。

六月的一天,我们连突然接到命令,说是离连队不远的地方发生了火情,让我们连全部出动,火速赶到火场进行扑救。当时的口号是:“火场就是战场,火光就是命令”!全连人员迅速集合好,连领导简单做了战前动员,要求我们,一定要扑灭大火,把大火截在我们这里,保护好国家财产,绝不让国家财产受损失。

因为,是第一次参加救火,大家的心情既兴奋又激动,还有点紧张。当连领导问我们有没有信心扑灭草原大火时,大家异口同声的答:“有”!

 那时的我们感到自己就像要奔赴战场的勇士,虔诚的我们觉得: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为了国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于是,大家手拿各种简陋的工具:什么铁锨、扫帚、树枝子等等,急速向着火地点赶去。

一路急行,已经看到草原尽头的上空升起的滚滚浓烟。我们急速向火场赶去,火龙也已向我们飞快滚来,我们就要相遇了,人和火的较量就要开始。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也是一场肉与火的赤膊战。

白音华公社是个平川草原,视野非常开阔,草地植被不是特别的厚,六月份的草原已经开始泛绿了,那天的风力也不大。这些天时地利的条件,不但有效地遏制了火势的快速蔓延,而且,给我们扑救大火减少了一定的危险性。

很快,我们就看到火头一路蹿着向我们奔来,火苗蹿起也就尺八高,就像一条奔驰着的火龙,一路高歌飞驰而来。火龙驶过的地方一片焦黑,和枯黄的草场形成明显的分界线。火是沿着一侧烧下去,我们正好站在火的左侧,我们抢先占领了一个有力的地形,这对我们扑救大火极为有利。

大家赶紧迎着火头冲上去,站成一排抽打着火苗。用铁锹、扫帚、树枝子一阵猛拍、猛打、猛抽。只见火星四溅,肆无忌惮地溅到我们的脸上、身上,我们的心里也极为紧张,大家哪见过这种场面。

女战士平时非常胆小,但是,面对草原大火,为了让国家财产免遭损失,战士们表现出的勇敢是极为出色的,一个个毫不畏惧,挺身而出。一个接一个奋不顾身地扑打着。

后来,树枝子、扫帚被火烧成了光秃,于是,战士就把身上的上衣脱下来当成救火工具,去扑打大火。火苗四溅、黑灰溅了我们一身和一脸,为了防止火星溅到我们的眼睛里,大家在冲上去扑火时都闭上眼睛。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做法,我们在扑救草原大火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要把危险降到最低。

战士们奋力扑救,忘记了危险。当时,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把草原大火截在我们这里。

我当时也是同样的奋不顾身,手里甩着我的军上衣,一下接一下奋力抽打。火星四溅,溅到了我的脸上和身上,很危险,如果溅到眼睛里岂不留下终身残疾。但是,我们没有时间想这么多,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那时的我们就是如此的淳朴和无私:这就是一场战斗,一场人与火的较量。在战斗中我们完全忘了生死。

 最后,在大家齐心的奋战下,火龙终于低下了它高昂的头,败下阵来,火终于被我们扑灭了。

看到火灭了,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当我们直起腰来,互相一扫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一个个浑身上下黑乎乎,再往脸上看:哈哈,整个一个大花脸,那种狼狈相就像是战俘,如果演戏就不用化妆了。

这次救火后,连里进行了评功,由于我的表现,我还获得一个“嘉奖”的奖励。这个奖励一直装在我的档案里,伴随我一生。它也证明和记载了在我的兵团生涯所发生的这些永生难忘的救火经历。

 第一次扑救草原大火,没有发生人员伤亡,我们最终战胜了大火,在人与火的较量中,我们胜利了,首战告捷!

但是,我们却忽视了这次胜利主的原因,就是:地势平坦、风力小加上枯草低,所以火魔没有肆孽的外因条件。因为胜利我们没有好好的总结经验,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我们相信了那句最高指示“人定胜天”!

所以,第一次的草原救火经历,我们没有感到生命的恐惧和危险。

但是,1971年的第二次扑救大火,就已经让人感到大火的无情和对生命的恐惧了。

第二次扑救草原大火,是到兵团的第二年。

1971年5月1日的后半夜时分,战士们还在酣睡中。因为,白天为了庆祝我们到兵团过的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全连放假一天,连里还为我们改善了伙食,破例给各班发了一瓶白酒以示庆贺。晚餐是在各班宿舍进行的,难得放假一天,难得的会餐,战士们尽情地吃呀、喝呀,玩的都很尽兴,因此,那天晚上睡的格外的香甜。突然一阵急促的口哨声响起,“紧急集合”!

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睡眼朦胧地穿戴好跑出了宿舍到外面集合,外面漆黑一片,只记得团政治部主任和连长、指导员都已等候在那里,向我们传达师里的命:离这里几十里的四连方向发生了草原大火,火势很大,师部命令我们全团马上参加救火战斗,汽车已经停在那里等候。

临上车前每人发了一把铁锹,这就是我们的救火工具。我们赶紧爬上敞篷汽车,冷风飕飕的,我们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月的草原尤其是夜里气温还很低,为了防寒,连领导让大家都带上了军大衣。我们用军大衣包住全身,挤靠在一起蜷缩着身子,闭着眼睛任凭汽车拉着我们前行。

不记得汽车开了多长时间,也不知我们被拉到什么地方。汽车嘎然而停,告诉我们到了。我们拿着铁锹赶紧爬下来,这时天已放亮。

草地上已经聚集了很多战友,大家互不认识,不知都是哪个团、哪个连的。

一个师部领导指挥这次救火战斗,看到人都来齐了,做了临时站前动员和战斗部署,口号依旧是“火光就是命令,火场就是战场”。

 他说:大火已经离我们现在呆的地方不远了,绝不能让国家财产受损失。我们要组成一道人墙,把大火截在这里,绝不让火势蔓延。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场面真有点像拍电视剧:蓝天白云下,无数个兵团战士手拿着铁锹集聚在茫茫的草原上,是何等壮观!

很快战士们就人挨人地站成了一个横排,大家静静地目视着前面的山头,等待着草原火龙的到来。

趁着这个时候,我看了看周围的环境。我们此时正处于一个山坡下,前面,只见一座山包挡在我们面前,山坡上草场植被很好,枯草很高,但山坡下是一片开阔的草地,草不是太高。战士们依次挨着站成一排,长长的一排望不到尽头,也不知调动了多少人参加此次的扑火战斗。

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仍不见动静,饥饿、寒冷难捱的等待,使我们心里感到一阵的忐忑不安,大家都翘首以待地望着山头,有点盼望着大火快点到来,也好尽快完成我们的扑火任务。

突然,人群一阵骚动,有人大喊:“火来了”!我们紧张地往山头望去。

滚滚浓烟已在山头升起,那天的风力不算小,只一眨眼的功夫火苗就蹿了出来。这一次就不是火龙了,而是整个山包都布满了火阵,火苗蹿起很高,熊熊大火夹杂着浓烟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我们压来。

大家赶紧严阵以待,紧紧地盯着火头,做好扑救大火的准备。

火头离我们还有几百米远时,我们已经感到大火的灼烤,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就觉得喉头一阵窒息,喘不上气来。

没有谁的命令,大家本能地一下子全都趴在地下,屏住呼吸,不敢抬头。

我和大家一样只觉一阵窒息,喘不上气来,也被大火熏得趴在地上。只一会儿,我睁开眼睛往两边一看,这一看不要紧,吓得我一身冷汗!不知什么时候,我身边的人早已跑光,只剩我一个人趴在草地上。

不是要用人墙截住火吗?火还没到怎么人不见了呢?

我已顾不得想什么了,迅速爬起,以百米速度往火的侧面一阵狂奔,而且,跑的时候还没忘拿上我的铁锹(这是连里的财物不能丢啊)。

当我跑到感到安全的地方时,就停了下来,大口地喘着气。

这时,我回头一看:我刚才趴的地方已被大火扫过,大火过后草地上留下一片焦黑……

嗬!好危险,我差一点就光荣了!我差一点就永远地留在锡林郭勒大草原!

这次扑救草原大火同样也没有人员伤亡,因为,这次选择的扑救大火的地理位置是:山坡下的一片开阔的草地,能退能进,有利的地形救了我们。

后来每当我回忆往事时,总在想,假如那次真的光荣了,也许就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也许再发生草原大火,也许就能拿出一个合适的救火方案,也许就不会有1972年那场扑救草原大火的悲剧发生,以一人换多人的生命还是值得的。

但这只是也许。殊不知“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不同的是人生还不如弈棋,因为任何人都没有再来一局的机会”。

就因为,我们一直采用“在山坡下用人来截住火”的方式扑救大火,而这种无谓的、危险的救火方式一直没有引起所有人的重视和纠正,终于发生了1972年5月5日草原大火后的悲壮惨案……

我的69位战友就是在1972年5月5日那一次扑救草原大火中,被无情的大火吞噬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宝日格斯台大草原。

反思当年草原灭火,五师的团、连干部纯属蛮干加瞎指挥,加上战士根本不会基本的扑火技、战术,不仅草场没保住,人员还伤亡惨重。72年43团那事出来后,朝克乌拉牧场的牧民告诉我们,草原大火,不能顶火去扑!应该在欲过火草地提前烧出一片荒来。这样,火龙扑来无草可燃就会渐渐熄灭。

率众人奔火场去扑火,最怕陷入陡坡、狭谷、盆地,这种地形极易造成火势剧增、火头变向和使人窒息。火灾最大的死因是窒息而亡。凡火烟使人呼吸困难时就要立即俯卧,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挖个小土坑,紧贴湿土呼吸。

我们要分清草原跟森林大火最大的不同:前者是一岁一枯荣,大火将枯草烧撩后,新草还会长;而森林被毁后,很多年也缓不过来。所以,抢救策略也应不同。以往咱国家抢险救灾中过度强调革命英雄主义,不计人生命价值,不仅要反思,更要摒弃。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沁园春·雪》的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右) 木山英雄在《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一书中,以传记...

  • 生逢其时的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的这一黄金时期,只持续了约75年。而莎士比亚,碰巧就生活在那个时代。...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