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纪念 >

吴志民:不能忘记的少共国际师——纪念少共国际师成立87周年

时间:2020-06-02来源:察网 作者:吴志民 点击:
由于种种原因,少共国际师一直湮没在历史中,鲜为人知。我通过多年努力,查阅了不少资料,试图揭开父辈曾经在此浴血奋战的少共国际师的神秘面纱,使人们记住这支由红小鬼组成的部队。虽然从1933年8月5日成立到1935年2月10日撤编,虽仅存532天,但他们经受了
      由于种种原因,少共国际师一直湮没在历史中,鲜为人知。我通过多年努力,查阅了不少资料,试图揭开父辈曾经在此浴血奋战的少共国际师的神秘面纱,使人们记住这支由“红小鬼”组成的部队。虽然从1933年8月5日成立到1935年2月10日撤编,虽仅存532天,但他们经受了残酷战争的考验,为中国工农红军书写了彪炳青史的辉煌战绩。这支队伍为人民军队培养锻造了开国上将萧华、彭绍辉,中将曹里怀、陈正湘、孙继先和江拥辉、吴岱等19名少将。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极为罕见。

      【本文为作者吴志民向察网的投稿】

      一万虎犊带吴钩,肖华将军的诗,是少共国际师的真实写照。她虽然不是一支主力部队,人数却占中央红军的十分之一。她虽然全师平均年龄只有18岁,不少还是14岁,没有枪高,师长20多岁,政委肖华只有17岁。

 

      却越战越强,屡建奇功。她虽然在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中力挽狂澜,但终因部队减员只剩下四分之一,以至于合并进红一军团1师、2师。她虽然只存在532天,但指战员一直是我军骨干,甚至有24人成为开国将军。

      一、临危组建

      “少共国际师”是国际共运史上一个重要的国际联合组织,于1919年11月在柏林秘密成立,由第三国际领导。当初有14个国家参加,后来在56个国家建立了支部。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团组织成立后,也组成了“少共国际师”。但其他国家的“少共国际师”只是参加后勤、游击等活动,而中国的“少共国际师”则是成建制地加入红军的作战序列。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蒋介石重新调集重兵准备第五次“围剿”红军。红军总部收到各方面的情报表明,即将到来的第五次“围剿”,规模和兵力将远远大于前四次“围剿”。于是,为抵御敌人大军压境,中共中央决定尽可能地扩大红军队伍。“紧急动员起来,保卫革命根据地”“扩大红军,捍卫胜利果实”成为当时工农红军和根据地人民的中心战斗口号。

      5月中旬,根据周恩来政委的建议,红军总政治部当即向中央提出了建立“少共国际师”的建议。

      6月6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作出《关于扩大红军的决议》,提出要通过“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彻底实行优待红军条例”“加紧政治动员”“采用突击方式以扩大红军”“有计划的领导和动员赤少模范队整个组织加入红军”等措施,完成“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的任务。

      6月30日,中革军委决定,自1933年起,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少共江西、福建、闽赣省委以实际行动在第一个“八一”建军节前如期完成了扩红任务。

      为迎接即将加入红军部队的“少共国际师”,6月初,红一方面军部队整编时,在所属5军团专门增编了第15师。

      并下令向江西、福建、闽赣三省征调8000名兵员。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从湘赣边到闽浙赣,从赣粤边到中央区域腹地各县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参军,以及模范少先队、赤卫军整排、整连、整营、整团武装上前线的动人景象。中央苏区有1万多名青少年踊跃报名.

      1933年8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简称“少共国际师”)在江西博生(宁都)正式成立,中央军委、少共中央局、中共江西省委、江西军区、福建少共省委联合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誓师大会。阅兵总指挥陈奇涵口令一下,开始阅兵、宣誓、授旗等仪式。

 
      周恩来亲自为这支年轻的部队授予了军旗。属红五军团建制,全师约1万余人,70%以上都是共青团员。中央军委任命陈光为师长(后为吴高群、曹里怀、彭绍辉),冯文彬任政治委员(后为肖华、罗华明)。

      全师辖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3个团,平均年龄约18岁,最小的年仅14岁,许多人还没有枪高。(1933年8月20日第104期《红色中华》第二版刊登了《壮伟的少共国际师授旗典礼》的新闻报道。)

 

      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誓师大会结束后,少共国际师随即就军纪、革命理想、军人知识、射击、刺杀、投弹等课目进行了认真培训。起初,由于少共国际师的主要装备是土枪和梭镖,指战员们只能用各自带来的梭镖进行训练。后来,红三军团支援了一批缴获的枪支弹药,这才使得少共国际师有了可以作战的正规武器,陆续开始练习射击、投弹、刺杀等技术。
 

      两个月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结束后,少共国际师已有了相当的战斗力。9月3日,指战员们高举战旗,威武雄壮地开赴第五次反“围剿”前线。时任中华苏维埃少共先锋队中央总队部副总队长兼总训练部长的张爱萍所作的《少共国际师出征歌》响彻云霄:“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高举着少共国际光辉的旗帜,坚决的勇敢的武装上前线。做一个英勇无敌红色战斗员,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二、铁拳初试

       百炼成钢,首战不到两个小时全歼敌人一个连。

      少共国际师的首战发生在闽北拿口与国民党军周志群部之间。当时,少共国际师奉命配合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在东线抗击敌人。为实现“开门红”,师长陈光和政委肖华进行了认真研究,决定以一个营分兵迂回,布成口袋,将敌人一个连团团围住。由于每人只发了10颗用旧弹壳翻造的子弹,一阵猛攻过后,子弹便被打光,战士只能勇敢地冲入敌阵,与敌人拼刺刀。

 

      鉴于少年体弱,加之尚无实战经验,战士们一般都是根据战前要求两个人对付一个敌人,即一个牵制,一个刺杀,让敌人顾此失彼,寻找机会。不到两个钟头,一个连的敌人被全歼。少共国际师乘胜追击,渡过闽江,再次溃敌200多人,还在莲花山歼敌一个排,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

      首战告捷后,朱德、周恩来、杨尚昆立刻给少共国际师发来了贺电,称赞这次战斗是“铁拳初试”,勉励他们在胜利中要更百倍地提高军事技术,迎接更加艰巨的战斗,争取更大的光荣。

      初战得胜,也使少共国际师士气高昂,信心大增,始终朝气蓬勃。“打仗也罢,行军也罢,战士们总是快活得很。情况稍一缓和,兴国山歌和《上前线》的歌声就在长长的队伍中荡漾起来,加上山间的回声,实在热闹。”肖华曾回忆道。

      拿口战斗后,少共国际师配合东方军攻打福建顺昌洋口。1933年9月,毛泽民同志在洋口筹款三十万元,食盐23万担,煤油600余桶,大量武器弹药。少共国际师前来运送。

 
背盐挑油一人负担几十斤

      (1933年10月6日)
 

      拿洋口时胜利品盐油堆积如山,这一下给养问题解决了。新战士除背枪之外,每人又背盐挑油几十斤,行军打仗毫不觉苦。而且我师高级指挥员陈师长也身先各战斗员自己挑了洋油,真是只有我们红军才能做到。

      录自《红色中华》

 
搬运战利品得力 ----征委会来函表扬

      (1933年10月8日)

      【冯主任:这次洋口的胜利品幸得15师全体战士的努力,得以迅速运回,对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固然有重大意义而使兵XXX 期结束,各兵团能迅速转变战区消灭黎川的敌人,更有其特殊的意义。现特送肉猪8只获以慰劳,请即派员来方面军供给部领取分给师直属队及四十三团,并请代向全体战士致意为盼!致照

      布礼

      方面军没收委员会主任  叶季壮】

      三、战火中成长

 

      1933年12月,敌人以3个师的兵力,在黎川东南的团村向少共国际师和三师一部发动了进攻。师长吴高群和政委肖华率部与三师一部从敌人的左侧,形成左右两个拳头,向敌人钳击。

      经过多次的反复冲杀,红军打垮了敌人的3个主力师,缴获了不少的战利品。战斗快结束时,敌人恼羞成怒,突然派飞机向红军阵地疯狂轰炸、扫射,顷刻之间,红军伤亡100多人。一颗重型炸弹在指挥所旁的一棵大树下观察敌情的吴高群身边爆炸,造成他的头部和腰部受了重伤,鲜血汩汩涌出。

      但吴高群忍着剧痛,对肖华说:“不要紧,我能坚持!”肖华见他伤势严重,强行把他按在担架上,经过简单包扎后,吴高群被紧急送往福建建宁医院进行抢救。虽经奋力抢救,吴高群终因失血过多而于12月24日牺牲,年仅23岁。在他的遗体前,肖华带领全体少共国际师战士庄严宣誓:为吴师长报仇!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

      1934年春,师长曹里怀、政委肖华带领少共国际师参加邱家隘战斗。在敌人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中,敌人以7倍于红军的兵力发动进攻,战斗异常激烈,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山上的土地。他们打退了敌人无数次冲锋,火红的军旗始终在阵地上飘扬着。

      1934年春,少共国际师改称红15师,隶属红一军团,由28岁的独臂将军彭绍辉出任师长,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少共国际师”或“少儿师”。他们又参加了 4月广昌保卫战,5月建宁保卫战,7月大脑寨战斗,8月驿前防御战,9月至10月的石城阻击战。

      7月3日,国民党北路军采取5里一推、10里一进的办法,开始向中央苏区中心地区进攻。15师奉命在大脑寨构筑工事,准备迎击敌人。22日拂晓,敌第88师、第89师和第4师在大炮和飞机的掩护下,向大脑寨发起猛攻。战斗打得异常激烈。

      15师的阵地前至少有6个团的兵力。看见密密麻麻的敌人蜂拥而来,孙继先带领大刀队冲了上去。15师击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由于火力不足,被迫向驿前方向撤退。

      8月初,驿前战役开始。红15师配属红3军团,打了近一个月的仗。国民党集中7个师的兵力、20多架飞机和100门火炮,向红军阵地发起最猛烈的全线攻击。红军指战员抱定“为保卫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决心,与敌人展开血战。经过数天搏斗,红军再次遭受重大伤亡。红3军团和15师,伤亡干部452名,战士近2000人。

      驿前失守后,石城成为红都瑞金北部的最后一道屏障。国民党调集10万大军,企图攻破石城,夺取瑞金。历时40余天的石城阻击战,是在中央苏区北线战场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阵地上到处是气壮山河的情景。史料记载:“是役双方死亡枕籍,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石城阻击战一役,红军部队伤亡过半,一万人的部队只剩下5000余人。

 

      少年英雄的鲜血没有白流,敌人未能在10月前攻破石城。10月2日,少共国际师又领新任务——“单独迟滞敌占石城、掩护主力转移之”。彭绍辉以3个营的兵力,利用烟雾与敌周旋,掩护主力转移到新阵地。

      敌人不知虚实,不敢进兵,直至10月6日午后3时,才占据石城。英勇的少年战士们又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安全集结和转移多赢得了宝贵的7天时间。10月6日,完成掩护主力转移任务后,15师撤出石城。

      由于李德为首的军委执行“左”倾军事路线,采取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的错误战术,以至于红军虽一再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甚至付出了巨大牺牲,但始终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残酷的石城保卫战,与敌人的大拼消耗的结果,使拥有1万兵力的少共国际师锐减到5000人。10月16日长征出发时补充2000人,兵力达到7000人。

      四、突破湘江

      1934年10月16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被补充了2000多名战士的少共国际师与红一师、红二师担负起掩护中央纵队的任务。1934年11月底,红军到达湘江,少共国际师由此迎来更为惨烈的战役。

      转移中,少共国际师一直担负着掩护任务,先是掩护红三军团等主力部队,后来担负掩护代号为“红星纵队”的军委机关的任务。红军到达湘江时,湘江上游的水面虽然不宽,但水深流急,不能泅渡,渡口又只有两个浮桥。

      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主力渡过湘江后,一右一左,顶住4个师的湘军和5个师的桂军。而少共国际师并未渡江,奉命以一个团直扑全州东南的鲁塘圩,配合红五军团佯攻以牵制全州敌人,另外两个团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构筑阵地抗击敌人4个团的追击,保卫湘江界首渡口,掩护主力渡过湘江。

      红军火力弱、弹药缺、兵力少,且历来长于野战,阵地防御无疑对红军极为不利。面对敌军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红军也只能眼睁睁地等到敌人靠近,再用刺刀、手榴弹和敌人近战,由此导致红军的损失十分惨重。但为了掩护主力过湘江,少共国际师进行了整整5天的阵地防御战,用鲜血换来了每一分每一秒,一直坚持到主力部队过江。

 

      两岸阻击敌人的红军战士,以密集的子弹、以血肉之躯为渡江的部队“警戒”着,这是真正的殊死决战。在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中,阻击阵地血肉横飞。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敌人的轰炸并没有阻止住红军渡江的速度。为了防止敌机轰炸,红军总是尽量选择比较近的距离与敌人交火。距离近了,飞机使不上劲。

      面对数量和武器占优势的敌军,红军只能是一个“拼”字。正可谓“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正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厮杀中,出动的敌军始终被阻击在渡口以外,渡口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12月1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阻击中,敌人已渐渐靠近渡口。是阻击部队撤退的时候了。可是,大批敌人已经向四十四团压来,少共国际师的四十三、四十五团被截断。情况万分危急,已经过江的周恩来焦急万分,他一直关心这支由苏区青少年组成的年轻队伍,他大声命令着,彭绍辉呢?一定要接应彭绍辉,援救少共国际师,不惜一切代价!

       在主力的增援下,彭绍辉率领四十四团且打且退,连续越过了3个山头,行至清水界遇到红一师也由此通过,为掩护友邻红一师过江,彭绍辉又指挥部队掩护到黄昏,才最后跨过湘江。12月3日,彭绍辉和肖华率领的另外两个团终于在油榨坪会合。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纵队由出发前的8.6万锐减到3万人。担任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的第十八团,均被敌军围于湘江东岸,大部壮烈牺牲。这也是少共国际师最惨烈的一仗,虽拼死实现战略意图,但伤亡惨重,全师仅余2700余人。

      至此,少共国际师已先后有一万多名指战员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他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他们的业绩与世长存。

      五、主要战役、战斗

      少共国际师参加的主要战役、战斗一览表

 

      六、光荣谢幕

      由于远离根据地,加之红军无法在一个地方长期停留,少共国际师无法得到地方青年团组织的支援和补充。遵义会议后的1935年1月18日,为了提高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军委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主力合并,分别编入红1师和红2师。至此,少共国际师走完了短暂而光辉的战斗历程。

      1935年2月10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签署《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全军进行整编。随着部队整编工作的展开,军委对“少共国际师”领导也及时作出了调整。据《彭绍辉日记》和相关史料记载:1月18日,师长彭绍辉调至红一军团司令部任教育科科长,政委萧华调至红一军团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主任冯文彬调至红一军团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兼巡视团主任。“少共国际师”的撤编等善后工作则由末任政委罗华明负责。之后,他调至红五军团任破坏部部长。

      调到军团机关的还有:吴  岱(军团巡视员)、张耀祠(保卫局)、范镇平(保卫局);调到1师的有:张 杰(1师卫生部长)、欧阳辉(1师卫生部);调到2师的有:陈正湘、沈仲文、朱志明、欧阳竟;调到干部团的有:谢继友,调到9军团的有:夏朝安。

      七、《英雄谱》

      少共国际师虽然只进行了短短1年多的战斗,但从少共国际师中走出了许多开国战将。

      肖华(1916—1985),少共国际师政委,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彭绍辉(1906-1978),少共国际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正湘(1911-1993),少共国际师团长,1939年任晋察冀军区第1团团长时,在黄土岭指挥部队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孙继先(1911-1990),少共国际师营长,1935年率领17勇士强渡大渡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临危受命,组建导弹试验部队,在戈壁滩上创建中国第一个导弹训练基地。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黄定基(1913-1951),10岁当篾匠,20岁任少共国际师连长,红军特级杀敌英雄,1948年,任8纵23旅旅长时,参与临汾攻坚战,临汾城墙坚固,攻城的9个旅中,23旅率先破城,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光荣的临汾旅”。是我军中罕见的被中央军委命名的旅级单位。1951年病逝。

      江拥辉(1917-1991),抗美援朝时期任38军军长,解放后曾任旅大警备区司令、沈阳军区副司令、福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吴岱(1918—1996),少共国际师直属队干事,抗日战争时期被115师暨山东军区授予“模范政治委员”称号。抗美援朝时期任38军政委,解放后曾任旅大警备区政委、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何廷一,14岁参加红军,少共国际师参谋,解放后曾任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景瑞(1914-1969),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中央军委电台报务员、八路军129师385旅电台队长。解放后任通信兵副主任兼训练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杨思禄(1919-健在),16岁参加少共国际师当战士。解放后曾任空3军军长、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1961年晋为少将军衔。

 
照片中江拥辉(右一)、吴岱(左一)是少共国际师走出的一对特殊搭档。

      抗日战争时期时期,在115师686团参加过平型关战役。又随八路军挺进山东。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野战军一纵一师任师长、政委,一师为东野头等主力师。解放天津后,分别任38军参谋长、政治部主任。

      抗美援朝时期为部队取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后任第二任万岁军军长、政委。六十年代初,在旅大警备区任司令员、政治委员。一生中在师、军、兵团三度搭班子,部队工作十分优异。

      少共国际师走出的将军们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旅大地区(现大连市)将有从少共国际师走出的六位将军。他们是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江拥辉(右二)、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吴岱(左二)、空三军军长杨思禄(左一)、海军旅顺基地政委宋景华(右一)。六十四军政委袁佩爵,大连第一疗养院政委彭盛。杨思禄是少共国际师唯一健在的开国将军。

      少共国际师部分成员名单

 

      由于种种原因,少共国际师一直湮没在历史中,鲜为人知。我通过多年努力,查阅了不少资料,试图揭开父辈曾经在此浴血奋战的少共国际师的神秘面纱,使人们记住这支由“红小鬼”组成的部队。

      虽然从1933年8月5日成立到1935年2月10日撤编,虽仅存532天,但他们经受了残酷战争的考验,为中国工农红军书写了彪炳青史的辉煌战绩。这支队伍为人民军队培养锻造了开国上将萧华、彭绍辉,中将曹里怀、陈正湘、孙继先和江拥辉、吴岱等19名少将。

      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极为罕见。在新中国成立后,既有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也有担任中央国家部委或军队各级领导的,他们不但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也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新的伟大贡献.。“少共国际师”虽然成为历史名词,但他们的辉煌战绩永垂青史!

      最后,以肖华将军那首彰显着少年英雄气概的《忆少共国际师》,作为对英雄们的敬仰和怀念。

      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

      浴血闽越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

      参考书籍:

      1.《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军史》

      2.《陈光画传》

      3.《肖华画传》

      4.《独臂上将彭绍辉》

      5.《从大渡河勇士到导弹司令》

      注释: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吴志民,1950年生,1968年入伍,1969年入党,1970年提干。1996年任北京市石景山区武装部政委,中共石景山区区委常委,大校军衔。2005年退休。另:本文照片均由吴志民提供。】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