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追忆似水年华
几天前,汤家铭给我发来了下乡时的许多老照片,并嘱我为这本影集作序。虽然我并非写序的合适人选,但盛情难却,义不容辞。其实,最晚离开东成九队的是裴解放,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这个小山村,因而也最有发言权,但遗憾的是,他已经离开我们十多年了……。
的确,岁月催人老。不知不觉间,五十年过去了。如果说当年我们还是稚气未脱的小毛孩,那么,现在我们都已霜染鬓发,不再年轻。然而,无论后来身处何方,从事什么职业,上山下乡都是我们走向社会的起点。因此,我们曾无数次地在梦中重返山村,怀念那山、那水、那崎岖的小路、那飘香的果园和夕阳下的袅袅炊烟;更怀念那些纯朴的朝鲜族大妈大叔,怀念曾在一起劳作和嬉戏的年轻伙伴……甚至当年的艰辛和苦涩,也已酿成了记忆中的醇酒。
今天,当我翻看当年的这些照片时,再一次被其中洋溢的青春气息所感动。尽管光阴荏苒,许多照片都已泛黄,但它们还是将我的思绪带回了那个山村,带回了我们的青春岁月:春耕、秋收、缝衣、盖房、读书、唱歌、滑雪、赶牛车、做实验、开拖拉机……每一张照片都讲述着一桩难以忘怀的往事。或许,影集中最令人感慨的是那十四位姑娘的合影(大约摄于1969年初夏)。是啊,那时候,我们村里曾经有那么多美丽、勤劳而善良的姑娘,而她们的笑容恰好定格了这个村庄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可是,半个世纪之后,我们还能找回那些失落的青春记忆吗?由于我至今依然生活在省城,近些年来,我曾多次陪老同学一起重返东成九队。然而,山川依旧,物是人非,不仅很难遇见当年的熟人,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就连这个山村也无可挽回地衰败了。于是,一种深沉而绵长的伤感袭上心头,使我不禁想到应该为它做点什么……。
那么,就让我们相约2019,重返那遥远的山村吧!
杨冬草于2018年10月12日
前 言
今年是我们上山下乡50周年。
50年前的1969年3月1日上午,军工路码头,随着一声尖锐的汽笛声刺破青天,载有上千“知识青年”的工农兵3号和工农兵14号两艘客轮缓缓驶离码头,开启了大批上海知识青年奔赴各地上山下乡的序幕。
3月7日,一辆载有30余名知青的卡车冒着初春的风雪驶进了朝阳公社东成大队,在大队部所在地五队、六队安置部分知青后,要求到更艰苦生产队去插队的华东师大一附中的16名知青继续北上沟里,在东成九队组成了新的特殊大家庭------集体户,开始了集体的农村生活。
两年后,由于招工、上学、提干等原因,有的同学陆续离开了集体户。到1979年2月,由于国家的知青返城政策,裴乃五、陆文泉最后离开集体户,回到上海。至此,东成九队集体户自然消亡。
在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的时刻,我们要感谢东成九队的父老乡亲们,是他们接纳了我们,教会了我们各种农活,教会了我们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的方法。尽管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已经去世了。
在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的时刻,我们深切怀念我们的兄长裴解放。在农村期间,他像大哥哥关心着每一个人。他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把机会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他的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并影响着我们一生。
今天,当我们翻阅这本相册、回忆这段历史时,我们已经步入老年时代。在有生之年,我们还有机会再重返故土,去闻一闻那熟悉的黑土地味道吗?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祖国已经强大,人民开始富裕,向往着更加富强、民主、自由、法治的社会。饥饿、贫穷、落后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也决不会让那荒唐的历史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