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起点的重要标志

时间:2019-05-28来源:中国梦知青情 作者:孙成民 点击:
毛泽东1955年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批示已经60周年了。在这一个甲子的年辰里,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毛泽东批示至今依然高高飘扬,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根本的是她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探索,闪烁着
      毛泽东1955年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批示已经60周年了。在这一个甲子的年辰里,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毛泽东批示至今依然高高飘扬,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根本的是她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探索,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光辉。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当时的现实基础与客观条件,毛泽东批示也同样源于当时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全国迅速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农业社极度缺乏有文化的年轻人。及时解决这一紧迫问题,这是党和国家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应当说,号召广大中小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发挥作用、大有作为,这是毛泽东当时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对《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作出“批示”的基本出发点。

 

      在毛泽东作出这一批示的前后,与之相衔接的国家战略和部署相继制定与展开。1955年6月27日,中共中央转发团中央《关于苏联开垦荒地的一些情况的报告》,随之全国迅速掀起动员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的高潮。以北京青年垦荒队打先锋,到这年底前后,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组织了数万名青年奔赴边疆,参加垦荒建设。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面完成,国家对城市不能升学就业的青年采取“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1)1957年4月8日,刘少奇在南下考察中小学毕业生安排问题的基础上,审定并发表了《人民日报》社论,正式提出“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2)问题。
 
      1957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在发布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指出:“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伟大事业。”(3)这里,中共中央第一次把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上山作为独立条文纳入了国家的发展纲要。

 

      正是在毛泽东批示的指引和激励下,全国上千万中小学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满怀豪情奔赴农村、边疆,投入轰轰烈烈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家居农村的回乡知识青年,也有少数家居城镇的下乡知识青年。他们的激情与实践,开启了过去从未有过的文化人当农民的新的历史进程,毫无疑义地成为了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农民。
 

      在这期间,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有关中小学毕业生安排的方针政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中小学毕业生安排,与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劳动就业、统筹兼顾结合起来,与垦荒扩耕、边疆建设结合起来。从毛泽东作出批示、发出号召,到国家确定方针、纳入规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也预示着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基本思路与行动方案的初步形成。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特别是经历了1955年至1957年组织青年奔赴农村、边疆的高峰期,又经历了1958年至1960年上山下乡的低谷期,党和国家在全面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在继续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的进程中,从196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在这期间,全国各地在动员组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进程中创造和总结出了许多经验,特别是邓小平“最早提出插队”(4)的安置形式在各地实践中得到了印证,周恩来提出编制15年安置规划的工作在各大区和各省市自治区得到了推进。在此基础上,1964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中指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必要动员和组织大批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农业生产。(5)这是党和国家第一次发布指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推进从战略构想、政策框架,到组织体系、实施步骤等,都已全面形成。
 
      至此以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1966年底,全国自1962年以来上山下乡到农村、边疆的城镇知识青年已达129.28万人。(6)《中国青年》杂志1965年第9期发表了毛泽东“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批示的手稿,并在题为《在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下高高兴兴到农村去到山区去》的社论中指出:“十年来,成千上万的下乡上山知识青年,在一个个村庄,一个个山头,树起了一面面红旗,他们用自己的革命行动,打破了人们的旧观念,使得社会舆论正在发生激烈的变化。这些知识青年,用自己的革命行动,为以后千年万代的后继者冲开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从1955年下半年毛泽东作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批示,到1957年10月中共中央第一次把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纳入国家的发展纲要;从196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到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从中共中央1970年5月转发《进一步做好知识青年下乡工作的报告》,到1973年6月和8月分别发出统筹解决知识青年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从1978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到1980年9月经中央书记处讨论原则同意的《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经历了前后近30年时间。
 
      以毛泽东“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批示为起点,党和国家在这期间所形成的一系列指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基本理论、基本文献、基本经验、基本结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展现了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萌芽到形成、从成熟到发展的全过程,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致力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运动中国化进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在这一时期,虽然经历过艰辛,也走过一些曲折的道路,但是这些都不会改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客观事实,都不会改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终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客观事实,都不会改变广大知识青年始终与广大农民群众一道奋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客观事实,都不会改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知识青年与工农民众相结合”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批示,不仅是解决中国农业合作化高潮中缺少有文化的年轻人的动员号令,而且是指引和激励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奔赴农村、边疆的精神力量;不仅是探索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把“金钥匙”,而且是致力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培养接班人、建设新农村的一条“大通道”。
 
      毋容置疑,毛泽东的批示开启了党领导下的中国青年运动的新征程,成为了党和国家持续推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战略的历史起点的重要标志,它已经在当代中国历史上绘下了浓重墨彩的一页,也必将在未来中国历史中留下更加绚丽的篇章。

 

      (作者孙成民,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69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开江县红岩公社插队落户。)
 
      [参考文献]
 
      (1) 顾洪章主编:《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2)《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0页。《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1957年4月8日《人民日报》。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655页。
 
      (4)顾洪章主编:《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1964年1月16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6)顾洪章主编:《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页。
 

责编: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