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旧机场的百年变迁,见证了这座城市的不凡历史。 资料图片
今年春节长假,经历大风、霜冻、冰雪天气等多重考验,上海浦东和虹桥机场航班持续高位运行,运量再创新高。不仅为春运提供了运力保障,且未发生旅客大面积滞留情况,赢得各界赞誉。 从1917年始建龙华机场开始,上海的飞机场历史已有100多年。飞机场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航空人研制大飞机的艰辛和一代代空军战鹰的破壳而出,留下许多抹不去的回忆。 上海滩掀起“航空热” 1935年,上海滩最时髦、最“高大上”的消遣,恐怕既不是看电影,也不是泡舞场,而是搭飞机在上海上空游览。乘坐中国航空公司从美国进口的客机,绕上海一圈需花费10元。若选择范围更广的沪苏游览则要30元,沪杭游览更贵,达到60元之多。尽管花销不菲,但爱凑热闹、尝新鲜的上海人依旧络绎不绝。 中国民航交通事业的起步并不算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广泛用于欧战的飞机开始转向“民用”,欧美各国纷纷开始大力推动民用航空业的发展,北洋政府也成立了航空办事处负责筹办民航事宜。1920年5月8日,京沪航线的北京—天津航段正式开航,成为中国最早的民航飞行。但在军阀势力角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本就稀缺的航空资源几乎都被用于军事。1924年后,各类民航业务近乎停滞。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民用航空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1929年4月,国民政府与美国最大飞机制造商寇蒂斯·莱特公司共同合作组建了“中国航空公司”,一年后将其总部设立在全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上海。在中航成立后,城市间的航线网络才渐渐有了雏形,始终围绕上海布局。 时至抗战前夕,中航以上海为中心,先后开辟了沪蜀线、沪平线、沪粤线及沪昆线四条主要航线,连接国内主要城市。经过数年经营,上海不仅成为国内民航中心,也发展为国际民航的重要中转站。 不过,民航网络开通虽然为市民提供了交通的便利,但高昂的票价却让当时绝大部分人望而却步。为了激发普通民众对民航的兴趣,培养市场并增加新的运营业务,中航于1935年在上海与北平推出航空游览飞行的业务。这确实在上海激起了一股“航空热”,中国航空协会也顺势在上海建立。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航空公司的通航区域日渐缩小,航线与航班也被迫减少。直到抗战胜利初期,才迎来一段飞速发展时期。1949年11月,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动员下,一度局限于中国香港发展的中航重新在全国布局。 历史记忆里的机场 上海曾拥有多个军用、民用机场,从1917年始建龙华机场开始,上海的飞机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江湾机场、龙华机场、大场机场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或正走在退出历史舞台的路上,留给上海市民许多回忆。 上海巴士二汽864路的一个终点站是龙华飞机场,可就像司机说的那样:“龙华飞机场啊,现在也就是个地名了,哪还有什么飞机。” 龙华机场的历史依稀能从位于龙华西路1号的大楼中找到踪影,这曾是龙华机场候机楼。这一带曾是淞沪护军使署的江边大操场,辟建于1915年末,后成为陆军机场。1929年6月,此地改为民用机场,投入民航运输。直到1964年,龙华机场仍是上海唯一的民用机场。 1966年,随着民航客机越来越大型化,龙华机场难堪重负,民航客机一度全部转移至虹桥机场起降,这幢大楼除了五楼保留作为民航塔台外,其他房间全部空置。直到2017年12月,有着百年历史的龙华机场正式获颁B类通用机场许可证,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因为大型客机“运-10”的研发需要,特别是试飞需要,上世纪70年代,“运-10”项目从龙华机场转移至沪北的大场机场。 1938年秋,侵华日军出动飞机150余架次向大场镇区投弹160多吨,整个大场成为一片焦土。上海沦陷后,日军在大场镇东北强行圈地4136亩建造大场机场,后被国民党空军接管。1953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部队接管大场机场。 这里见证了中国国产大飞机的诞生。1980年9月26日上午9点37分,“运-10”从大场机场腾空而起,成功试飞。 与大场机场类似,江湾机场亦是侵华日军最初开辟的。1939年,日军强行圈占民田,特别是强行拆毁了殷行镇,辟筑了占地7000亩的江湾飞机场。 最初的江湾机场,由三合土与沥青混合浇筑,跑道呈“米”字形,飞机可以从各个方向起降,是东亚最大的机场,一直作为军事用途。抗战胜利后,江湾机场由国民党军队接管。1949年以后,机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成为空四军基地。1994年6月起,江湾机场停飞。1997年4月30日,机场用地交还上海市人民政府。 如今的江湾机场旧址,早已成了新江湾城的组成部分,一度由于机场搬迁后常年闲置而意外生成江湾湿地,一部分亦在城市建设中成为历史。 两座国际机场“比翼双飞” 目前,上海是我国为数不多拥有两座国际机场的城市之一。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国际机场一东一西,好似城市的“两翼”,载着上海飞向国际。而这两个机场的发展也各有其历史。 虹桥机场最早建于1907年,最初是中国人自行建造的一座小型军用机场。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一等水兵斋藤要藏一行,驾驶一辆军用吉普车横闯虹桥机场,引发了所谓“上海虹桥机场事件”。这个日方筹谋已久的阴谋,直接导致了“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 抗战胜利后,虹桥机场几经存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建。1963年,国务院批准虹桥机场为民用机场。 上海的另一座机场——浦东国际机场今年将迎来通航20周年。在开工建设之初,其选址曾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996年初,浦东机场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讨论通过后下发。当时担任一期建设指挥部航站区工程处处长,后来又担任二期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的王其龙在《梦想从浦东机场起飞》一文中回忆了选址过程—— 1986年上海城市规划的浦东机场,是选在原川沙县合庆乡境内,后经技术论证,发现下有两条地震断裂带,于是南移4.8公里进入原南汇县祝桥乡、东海乡境内。1994年2月,又提出要尽可能减少动迁农民住宅,东移700米。因为选址东侧是长江南岸滩涂,约有300米宽的潮间带,迁徙候鸟160种,还有许多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 如何既保护飞行安全,又不破坏鸟类的生态环境?专家多次实地调查和科学论证,决定在机场选址外侧海滩上围海促淤,整治滩涂,而另外在九段沙为鸟类重新打造一片让它们栖息的理想区域,从而实现了“驱鸟引鸟”的目的。 国内建设这样大规模的机场还是第一次,没有经验,也无参照。因此,机场指挥部将视野瞄向了全世界的设计者,38家规划设计公司(事务所)参与了竞标。经过几轮评审筛选,最终确定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师安德鲁设计的“鲲鹏展翅”建筑中标。 1999年9月16日,随着上航FM451航班的腾空而起,浦东机场正式通航,上海由此成为同时拥有两座国际机场的城市。新旧机场的百年变迁,见证了这座城市的不凡历史。 (本文综合自《新民周刊》《瞭望东方周刊》、澎湃新闻等) (责编: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