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阅读 > 书评 > 作者与读者 >

“摄影游侠”方大曾 的传奇人生

时间:2015-08-25来源:原载:新闻晨报 作者:南庄 点击:
摄影游侠方大曾 的传奇人生 《绥远1936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杨红林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5年08月02日 B06 :悦读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南庄 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这是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名言。然而,当1938年2
 “摄影游侠”方大曾 的传奇人生
 
《绥远1936——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杨红林山西教育出版社
 
  稿件来源:2015年08月02日   新闻晨报
 
南庄
  
  “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这是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名言。然而,当1938年2月,罗伯特·卡帕来到中国抗战前线进行采访的时候,他不知道的是,已经有许多中国的同行在用手中的相机诠释着他的名言了。而方大曾,无疑是其中的最富有代表性的传奇人物。70多年前,这位风华正茂的摄影师怀抱满腔热血投身抗战的第一线,在炮火纷飞中将最新的战事消息传递给后方。然而,正当他的摄影生涯刚刚走向辉煌时,这个年轻的生命却悄然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只有他留下的837张底片,历经波折后被国家博物馆悉数收藏。
  《绥远——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是国家博物馆的杨红林先生自2010年起研究方大曾照片的所得。他将这些他将这些珍贵照片“嵌入”真实的历史当中,引领读者重新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更以此来发现一代传奇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传奇人生。
  发现方大曾
 
  方大曾是谁?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然而,翻阅全民抗战爆发前后的民国报刊,小方的名字屡屡出现在《申报》《东方杂志》《世界杂志》《大公报》 等重量级刊物上,那时候,年轻的方大曾,就已经是新闻界和摄影界有名的人物了。1936年底,绥远抗爆发,方大曾只身远上,深入绥远抗战前线40多天,凭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与毅力,在冰天雪地的茫茫荒原上追捉着战火的脚步,拍摄了大量的纪实图片,记录了绥远抗战中中华民族奋勇抗战的决心和胜利的信心。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方大曾成为国内最早报道前线战况的摄影记者,他拍摄的卢沟桥守军的照片,更是被众多媒体和教科书转载使用。之后,他一直活跃在华北抗战的最前线。在保定,他与范长江等著名的战地记者相遇,之后孤身一人沿平汉线采访。9月30日,大公报发表了他发自保定的最后一篇报道《平汉北段的变化》,之后保定失守,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这是国内第一位在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的摄影记者。那一年,他只有25岁。在短短不到2年的时间里,他为后人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时代遗产,他拍摄的照片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影像记忆。陈丹青先生说“比起罗伯特·卡帕,他一点都不逊色。”
  方大曾,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位失踪时年仅25岁的中国战地摄影师,他的经历比罗伯特·卡帕更为传奇,甚至他留下的底片也是历经坎坷,颇具传奇色彩。
  最初,在方大曾失踪后,他生前所拍摄的大批底片留在了北平的家里,由其母亲保存。据其妹妹方澄敏女士回忆,方大曾留下的所有底片装在了两个同样大小的箱子中,北平被日军占领期间,由于底片中有涉及抗日的题材,为了防止日伪的搜查,她母亲将一批底片烧掉,只剩下了一箱。1947年,方澄敏女士回到北平后,开始保管这批照片。
  “文革”爆发后,因为照片中有一些国民党方面的内容,方澄敏将底片交给了红卫兵组织。直到1975年,方澄敏却意外的发现这批底片被用报纸包着,与一些杂志一起堆在了原红卫兵办公室的角落。而保存照片的箱子,则被食堂当作收饭票的箱子。说明情况后,她拿回了哥哥的遗物。并开始整理底片,以此来纪念她失踪的哥哥。
  20世纪80年代,台湾《摄影家》杂志的创办人、著名摄影家阮义忠先生通过介绍,登门拜访了方澄敏女士。他看了底片后,觉得很有价值,并挑选了部分拿到台湾,发表在1994年的《摄影家》杂志上。至此,在湮没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方大曾的这批底片又重见天日。1989年,方澄敏女士将这批照片交给了中国摄影出版社的陈申先生保管。陈申先生和出版社的同事研究了这批底片,编写出版了《寻找方大曾——一个失踪的摄影师》 一书。1996年,方澄敏女士从陈申先生处取回照片,并托人带到了四川,交给当时在《四川日报》担任摄影记者的张在璇先生。张在璇先生对底片进行整理研究,于2002年在四川举办了方大曾摄影作品展。2006年,张在璇先生将这批底片,共837张,无偿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批照片进入国家博物馆时,正是本书的作者杨红林先生刚刚踏入老照片研究领域。当时,这批照片给他的是震惊和难忘。因为工作的原因,作者从2010年开始深入研究这批底片。这批底片在入藏时绝大多数没有任何文字说明。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一次漫长的“发现”之旅,为了弄清楚方大曾的人生轨迹和底片的具体内容,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民国时期出版的报纸杂志,以及与方大曾有过交往的众多人士的相关资料,结合方大曾当时发表的文章,许多底片的线索渐渐清楚,并最终真相大白。而在对馆藏老照片的整理中,作者更发现了方大曾的另外一批摄影作品。这批被收录在李公仆相册中的照片,作者标注为全民通讯社,而全面通讯社的前身正式方大曾参与创建的中外新闻学社,1937年8月,李公朴创建全民通讯社时,方大曾就是其中的一员。通过将李公朴相册中保存的照片和当时一些报刊相对照,又一批方大曾的作品被发现。
 
  留给以后所有时代的遗嘱
 
  余华在其《消失的意义》中这样评价“方大曾的作品像是三十年代留下的一份遗嘱,一份留给以后所有时代的遗嘱。这些精美的画面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旧式的火车,早已消失了的码头和工厂,布满缆绳的帆船,荒凉的土地,旧时代的战场和兵器,还有旧时代的生活和风尚。然而那些在一瞬间被固定到画面中的身影、面容和眼神,却有着持之以恒的生机勃勃……当一切都消失之后,方大曾的作品告诉我们,有一点始终不会消失,这就是人的神色和身影,它们正在世代相传。”
  作为20世纪30年代纪实摄影的代表,方大曾留下了极为丰富作品。他曾先后到天津、山西和内容股拍摄了大批反映当地民众生活状况的照片。翻看这些照片,有煤矿的井下工人,有天津码头上的纤夫、船工等等,用摄影来反应黎民的生活,用镜头记录民众的苦难,他用自己年轻的脸庞去贴近那些冷冰冰的现实。之后,他的摄影更多的与民族救亡的工作结合起来,并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地摄影记者。他的镜头下,出现的了身穿棉服的军人在皑皑白雪中修筑城防工事、士兵们带着防毒面具进行演戏、全副武装的士兵积极操练准备迎击来犯之敌、负伤的士兵果敢建议,后方的百姓踊跃支前、爱国学生进行机会宣传……即使在今天,重新翻看这些照片,依然会为当年中国军民奋起抗争景象所震撼。
 
  绥远1936,
 
  方大曾和他的抗战记录
 
  绥远抗战,是1936年底在全面抗战之前发生的局部战争,也是自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方面首次完全的胜利。更重要的是,绥远抗战激发了全国人民空前的抗战热忱,更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西安事变,并为随后的全民抗战奠定了基础。
  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方大曾摄影作品中,反应1936年绥远抗战的内容占了很大比例,从拍摄的时间上也具有连贯性。这本《绥远1936——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是杨红林先生5年间研究方大曾作品的心血所得。在今年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这本书的出版更具有非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本书收录了方大曾的大量摄影作品,除了历经波折最终被国家博物馆悉数收藏的837张照片中的部分,也包括在研究中发现的另外一批方大曾作品。较完整的呈现了这位传奇战地摄影师的作品,而这批照片,无论是其艺术性还是历史性,都具有非常珍贵的意义;而作者也没有满足于解读照片背后的故事,而是讲这些珍贵的历史图像“嵌入”当时特殊的历史过程当中,让照片和历史相互呼应。照片让历史更加丰满而真实可信,而历史则赋予了这一张张照片更深刻的意义。多少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检视这些照片,仍然不禁为当年中国军民面对侵略奋勇抗争的动人景象所震撼。更透过这上百张照片,去发现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一个属于中国战地摄影记者的传奇人生。
(责任编辑:树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