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纪念 >

连载(十)——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

时间:2018-05-23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刘 源 点击:
(原标题:不忘初心卫中华了却军民天下事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 实践真知 故地新生 革命斗争中,有顺境必有曲折,错误挫折在所难免,能汲取教训为至善。为什么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失败了呢?特别是牺牲了游击战争发源之地的老种子部队,由谁来承

      (原标题:不忘初心卫中华 了却军民天下事——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
 
      实践真知   故地新生
 
      革命斗争中,有顺境必有曲折,错误挫折在所难免,能汲取教训为至善。为什么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失败了呢?特别是牺牲了游击战争发源之地的老种子部队,由谁来承担责任?我们可以争论,但不妨对照新四军在华中的蓬勃兴盛和辉煌胜利,可见功过兴衰,必有是非对错,洞若观火。

     重新整编的新四军,壮大了许多。但仓促组建后的问题繁多,很不统一,更不平衡。“皖南事变后遗症”、各自为政的游击习气、项英的错误思想影响,都不可小视。

      父亲首先抓住思想政治整顿。此时,皖南事变突围脱险的胡立教等人陆续归队,使大家对皖南事变的详情及原因,有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刘少奇一针见血地总结教训:“没有按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敌后,举起民族抗日的旗帜,求得发展壮大,被统一战线束缚了自己的手脚。结果,在皖南的弹丸之地守株待兔,守了三年,没有守到兔子,却守来了一只老虎,反而把自己吃掉了。”

      错误与挫折启迪我们,必须迅速肃清党内军内错误思想。父亲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党军”的任务,强调“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完全执行党的政策命令来完成党的任务”。为消除皖南事变后的茫然困惑,凝聚军心、统一思想、发展壮大,奠定了稳固基础。

      综上概括:

      无论白区红区,父亲在华北两年多——从无到有、夙兴夜寐勤文武,以柔克刚、枕戈待旦力抗倭,“对此漫嗟荣辱”。

      无论敌占区解放区,父亲在华中两年多——以弱胜强、“沙场烽火侵胡月”,反败为胜、“而今迈步从头越”,战地叱咤风云!

      “实践的结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刘少奇语)邓小平说,毛、刘、周、朱这一代领导人是历史形成的,在中国革命实际成败中,检验出孰是孰非;在最重要关头,推举出第一代领导集体。

      1941年9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延安召开(史称“1941年九月会议”“整风会议”),检讨正确与错误的路线问题。陈云、任弼时和王稼祥等提出,现在检查起来,过去十年来(1927—1937年)的白区正确路线是以刘少奇为代表的,他是久经考验的,很老的、很好的领导人,“位置摆的不适当,要正位”。

      毛泽东在1937年就说过,少奇同志在路线问题上很少犯错误,“他一生在实际工作中领导群众工作和处理党内关系,都是基本上正确的……他一生很少失败……像他这样有经验的人是不多的,他懂得实际工作的辩证法”。

      这不仅为错误路线的实际结果所验证,也为刘少奇这些年在华北、华中的一系列成功实践所验证。

      毛泽东后来回顾,说了段平实而又耐人寻味的话:“六大选出的中央委员还有五个人,只有少奇同志和我是受他们反对的,其他是拥护王明、博古路线的。要改造中央,就非经过各种步骤,使大家觉悟成熟不可……1941年‘九月会议’是改造的关键。”“九月会议”未结束,毛泽东发紧急电报,一定要让刘少奇安全回延安,并在返程中解决山东等问题。

      此时,父亲到华中(包括中原局)不到三年,局面已大变。然而,许多棘手问题仍需解决,华中局和新四军(新建半年左右)不赞成刘回延安,“否则会失掉中心”。逆强势、力顶暴风骤雨,顺民意、苦战夜以继日,繁重的工作、劳神伤体,巨大的压力、呕心沥血,使尽洪荒之力的刘少奇,积劳成疾,更难即时离开。

      毛泽东关心、询问、催促了五个月。
 
      1942年3月,在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快结束时,刘少奇宣布中央决定他回延安。19日,父亲带领100多名干部,离开华中局经山东转赴延安。

      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将德国人赶走,划山东为势力范围(半殖民地),甚至比满洲还早纳入日本所谓的“共荣圈”。前面提到父亲在顺直省委时(1928年),适逢济南“五三惨案”,他深谋远虑,就做过暴动准备。在北方局时(1936年),刘少奇领导恢复和发展山东党的工作,派黎玉任省委书记。初到济南,黎在街上拉黄包车,既以此糊口,又挨个寻找断线、隐蔽的同志,恢复重建起各级党组织。蓬勃兴起的全国抗日高潮,对山东人民既是巨大的声援和促进,也使山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气急败坏的日寇对抗日军民镇压更残酷;另一方面,水深火热中的民众反抗更强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父亲即把山东划为独立的“游击战略区”,发动山东多地起义暴动,拉起武装。其恸地牺牲,不亚东北抗联;其惊世顽强,不逊冀东暴动!1938年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1942年5万多人)。1938年底至1939年夏,徐向前、朱瑞、陈光、罗荣桓率一一五师第一纵队(共7000多人)梯次突进,与山东纵队并肩作战,共同发展,形同插入日军肋间的钢刀,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当年所谓的“山东问题”,简单说是军地之间不协调,领导之间有分歧,干部不团结,影响了发展。父亲在山东四个来月,广泛调查研究,反复交换意见,开了多次重要会议,加强组织和领导、调整机关与部队,发动群众、减租减息、改善民生等等,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复杂问题。“山东党拨正了航向……从根本上扭转了局势,而且由此乘胜前进”(黎玉回忆),为坚持抗战,发展壮大,为日后的解放战争打下很好的基础。

      刘少奇再次启程,7月底到微山湖。铁路线是日寇最强的封锁线,为全力护送刘一行跨过,铁道游击队奇兵巧计、神出鬼没。父亲目睹耳闻、仔细询问,很是赞赏、鼓励推荐。解放后,出小说拍电影,影片结尾有句话:我们马上有新的任务,要护送中央首长——小说则提到首长名字。

      上面讲到在北方局时,父亲发现、发动平原游击战,并进行推广。这次沿途,他还发现了地道战(吕正操、黄敬总结)和地雷战(陈赓、王新亭总结),广为推荐。他赞扬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并将游击战争上升到人民战争的高度,普遍应用于实战!后来这些都被拍成电影,并在世界上被广泛效法,载入军史和教科书。

      在世界军史和军事理论界,总结就是创造。一个战例、一种战法登堂入室已极其难得,如闪电战、登陆战、偷袭珍珠港等。而游击战争——人民战争的一系列战略、战术、战法,一系列蔚为奇观的战例,其整套的理论与实践,在世界军事史上写下极为辉煌的一页,占有重要位置。其发明者当属中国人民!我想,当年的发现者、推广者和理论总结者,功不可没。

      经过晋冀鲁豫根据地,老战友们久别相逢,情深意切。曾在“文革”中与我父亲紧绑一块儿的邓小平叔叔,晚年回忆起刘少奇,少不了那次迎接途经过客,炖了干羊肉,“好久没吃过肉啦”,倍儿香!四川人最会吃,能让一位尝遍天下美味的巴蜀老叔回味终生的,那得多香啊?——闻香思人,真情实意!

      有时,我会陷入冥思妙想:老辈将帅,指挥千军万马、驰骋血雨疆场,久别托命战友,重逢相拥摩肩,尽享口福笑谈,返璞归真还童。那气息氛围,历久回味,别样浓浓香!那天真神态、童叟无异,同样萌萌哒!——不觉痴迷,让我泪盈。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