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忘初心卫中华 了却军民天下事——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 左右生死 力挽狂澜 1940年11月10日,刘少奇再次电报中央:为统一华中军事指挥,提议由中央任命陈毅为八路军新四军华中部队总指挥。中央复电:叶挺未过江前,陈毅代理总指挥,以胡服为政委。11月17日,华中八路军新四军总指挥部成立。 胜利带来喜悦振奋,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为常例。11月29日,苏北万余部队分三路攻击曹甸,历18天未下,“消耗甚大”。虽然歼韩德勤部8000余人,我亦伤亡约2000人。刘少奇冷静判断,“急切不能彻底解决”(12月15日),下令撤出(19日)。从战伤比例看,曹甸攻击胜而不败,“杀敌三千,自损八百”,自古就是大胜仗;以战止战为义,攻城未下,却使韩德勤蛰伏一隅,无力较量。我苏北所占地域得以稳固,战略上是为打赢。 无论如何,此战不可少。但近似百团大战,如此大的牺牲损耗,当时的我军难以承受,可否待机从容亮剑?对此,父亲极其痛心,多次自责。无论是批评还是自我批评,他从来都是极其严格的。每打胜仗,刘从未自诩,总推功于众;每有教训,他绝无推诿,要率先汲取。刘少奇是华中军民的总负责,敢作为,就敢担当! 12月3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正式决定,华中军事指挥,统一于副总指挥陈毅、政治委员刘少奇指挥之下。同时又决定:“山东分局归中原局管辖,中原局统一领导山东与华中。”父亲的担子更重了。 正当父亲准备全力强党、建政、抓民生时,又迎狂飙劈面。 1941年1月6日,发生惊世的皖南事变!载入史册的资料陈述详尽,我不讲了。仅就史实谈些联想。 先倒叙几句很少提及的背景: 红军长征后,项英与陈毅、邓子恢、粟裕等留在老苏区,确实历尽艰辛鏖战,却是不了解延安的党中央。组建新四军时,谁知西风吹血腥,项英又自然听信并执行了王明的路线。 项英到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前半段,恰逢武汉失陷,叶挺气愤已极挂冠而去,项英速返新四军,所以主要听了王明灌输的那一套。全会结束,长江局被撤销,项英改任东南局书记,辖区少了大半。对后来传达的六届六中全会(后半段批判王明,做出“决定中国之命运”的多项决定)精神和决定,他是整个跟不上趟。历史上,将军百战身名裂,毁于一念一战者,并不鲜见。 正当中原党政军民大发展中,父亲多次向中央建议,并直接给项英发电报、写书信,应将新四军军部迁至华中,可到陈毅、粟裕等老新四军处。刘少奇反复劝说,新四军在皖南难以发展(受国民党军编制所限,项英又一直反对所谓的“招兵买马”,担心刺激蒋介石),总共力撑至万把人规模,而在江北则发展到七八万人马,占据几千万人口的根据地,有的是地盘,有的是发展空间,就是急缺老部队。况且,军部长久滞留江南,极其危险。 毛泽东、张闻天多次致电新四军军部转出国统区。由于上述背景,延安中央对项英的指示中多有商量语气,而父亲当时是政治局成员,苦口婆心地建议、劝说政治局常委项英。1940年4月(“扣住”陈毅、叶飞前后),刘少奇就万分火急致电:“顽方必然要摧灭我江南军部”……至皖南事变前一个多月中,刘频发急电:“从速北移……如果迟缓,恐有被顽固派阻断封锁可能”,“皖南新四军军部北渡道路很可能被切断”,“愈迟情况将变得愈困难,以从速行动为妙”。 然而,项英踟躇不前。“用兵之害,犹豫为大。” 以晚辈度长君: 项英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革命的坚定性毋庸置疑。很可能他身为东南局书记,所以不愿让新四军军部离开地界?很可能他是真的相信了王明,所以才造成“一向不听延安的”?很可能他是真的相信了国民党抗日,所以才自感无颜以见江东父老,造成临阵出走,遭杀身之祸?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项英纵然有大错,但先人已矣,逝者为大,我辈应予宽宥,起码应予尊重。 1941年1月6日拂晓,皖南事变爆发。1月14日,最后消息“弹尽粮绝”,新四军军部所率部队9000余人,分散突围2000余人。这么可贵、这么好的老部队呀!遭受巨损心疼死,使我三军泪如雨。全党捶胸顿足,一片喊杀复仇!那时,共军可是千锤百炼、血气方刚、动如脱兔的勇猛之师啊! 父亲最先得知,盯在电报机旁七天七夜没合眼,旧仇江流不尽,新恨云岭千叠。他激愤难耐,赞成并亲自部署反攻。 党中央发出全面反攻国民党电报后,刘少奇经过反复思考,给中央发电建议:“在全国主要的实行政治上全面大反攻,但在军事上除个别地区外,以暂时不实行反攻为妥。”他认为,我军还不具备硬拼实力,死战正中老蒋下怀;我党还很可能从王明、项英右的“两个一切”,倒退回极左的“两个一切”(一切不合作、一切斗争到底)。翻脸打内战,人民怎么想?失去了不易得到的人心,便失去了基础。可以肯定,得益的是日本人。毛泽东即刻接受了刘少奇的建议。 父亲已是新四军的主持人。照常理,提此建议是自找难题、自讨苦吃。他周围,无一不是久经沙场、视死如归的职业革命战士;他统领,十万“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的鹰狮劲旅。要压住怒吼、疏导愤懑,如同引火自焚。但千古兵法定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决不意气用事,而应冷静以对,斟酌损益,谋大局以利战、智战攻心为上,化被动为主动。 忍辱负重说易行难,父亲虽以身示范,但要说服自家亲人,更难上加难!刘少奇与陈毅、粟裕等人谈话,设身处地,可怎么谈呀?义愤正确,理智更对!刘通宵达旦,烟雾缭绕,促膝倾诉,亲自谈了上百位好同志。先国难,后私仇,大道理说服小道理,大原则管着小原则。千钧一发之际,方显书记政委之重! 时势造英雄。现在党史军史上公认,最关键的历史关头,刘少奇保持头脑冷静、力阻全面军事反攻,为历史做出重大贡献。 可以回想一下:如果不是父亲顺势把陈毅“扣住”,把粟裕、张云逸、邓子恢、叶飞、韦国清、陶勇、王必成、刘培善等部队都留在了江北,情形会怎样?这不是假设历史,而是透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皖南事变后,刘少奇立即重建新四军。1941年1月17日,国民党通令撤销新四军番号的当天,刘就将重建方案报党中央。1月20日,中央军委下令重建新四军军部。 1月25日,皖南事变结束十天后,蒋介石通令撤销新四军番号八天后,新军部成立大会隆重举行。中央军委正式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在重建大会上,陈毅宣布:胡服政委的真实姓名就是刘少奇,“刘少奇同志,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一。他有20多年的斗争历史,中国的工人运动就是他一手领导起来的……抗战后,他到华北,华北抗日运动就有了大的发展;到皖东,同样展开了大的局面;到苏北,也一样是如此。他是代表中共中央到这里来直接指导我们的。新四军直接在中央和刘少奇同志领导下,我们的政治方向不会错,能依照中共的政策做下去,就好像火车在铁轨上走,一定能够顺利的达到目的”。 此时,父亲才公开了真实姓名身份。他讲:“新四军是真正抗战的力量,是人民的军队,是植根于人民之中的……我们是越打越强!”再次向世人郑重宣告:“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经多次向中央提出整编方案,2月18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原在江北指挥部的陈毅、粟裕部整编为第一师,后组建的张云逸、徐海东、罗炳辉部为第二师,原八路军一一五师黄克诚部和彭明治、朱涤新部划为第三师,毛泽东又令原非新四军军部指挥的彭雪枫、张爱萍部为第四师,中原局在鄂豫皖的李先念部为第五师,仍在江南的谭震林部和张鼎丞部为第六师、第七师。其中,二、三、四、五师都很大,不属原新四军军部建管。新整编的新四军9万人(其中老新四军1.8万),壮大了多倍。父亲英气十足:“原来我们只有几个支队,现在他(老蒋)一打,就打出我们几个师来了!” 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通过决议:因已不能发挥作用,“将东南局合并于中原局,由刘少奇、饶漱石、曾山、陈毅组织”。曾山叔叔提出,地理名称“中原”不包括“东南”,“改为华中局”可好?父亲速将建议转报中央。 4月27日,中共中央将东南局、中原局合并为华中局,辖区包括新四军活动的所有地域。刘少奇为华中局书记、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书记兼新四军政委,实际上是华中的最高军事领导。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