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共产党宣言》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著作。这部著作因其思想的深邃性、宣言式体裁和通俗特质得以广泛传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和全球“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只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那么《共产党宣言》则以浓缩和结论的形式完整呈现了新世界观。列宁如此评价这部文献:“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①]列宁的这段话是对《共产党宣言》的高度评价,也概括了《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170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阶级关系和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发生了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低潮、高潮的起伏跌宕,资本主义社会受到周期性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折腾,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我们需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变化来坚持和创造性运用《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在回应时代问题中让伟大经典再放光芒,这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原因,也是我们纪念经典、重读经典的重要方式。 一、《宣言》关于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描述和预测没有过时 阶级概念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宣言》叙述的逻辑起点。《宣言》指出,阶级的出现与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资产阶级时代,阶级对立出现了一个特点,即“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②]。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和斗争最终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推动人类社会步入无阶级的社会。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人类社会进入无阶级社会需要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无产阶级担负着解放自身进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170年过去,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无产阶级的劳动方式和生存境遇也有所改变,这是否意味着《宣言》中关于阶级分化的描述和预测已经过时?无产阶级是否只是马克思创造出来的一个神话?若如此,两大阶级的对立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简单设定,那么,《宣言》核心思想的基本前提就面临被颠覆的危险。重读《宣言》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回应。 第一,在阶级分化问题上,有些西方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不仅没有出现马克思设想的“极化”现象,反而出现了逆转。他们认为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外,出现了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这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呈现为“酒杯型”或“橄榄型”。在这种阶级结构中,中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阶级,这一阶级数量的增加更有利于社会稳定。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马克思关于阶级发展的极化论断太过简单化,并足以证伪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极化发展的描述和预测。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本人也曾指出过中间阶级的增长这一事实,但在马克思看来,中间阶级的增加只是现象层面的问题,不影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分化问题的实质判断。在西方学者中,关于中产阶级是否是异于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外的新阶级,也还存有争议。从某个角度说,西方学者所谓的中产阶级不是非常稳定的一个阶级,它不过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还有一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中产阶级不过是受雇佣者队伍扩大的一种方式而已。如此看来,中产阶级也不过是一些西方学者制造出来的神话而已。 第二,由于无产阶级劳动方式的变化和生存境遇的改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没有出现《宣言》中所说的阶级极化现象,甚至无产阶级是否存在都成为了一个问题。另有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认为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的工人阶级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他们已经不再具有革命性,不再是革命的主要力量,他们已经与资本主义制度融为一体了。 需要指出的是,劳动方式的改变不仅不会导致无产阶级的消失,反而会促进无产阶级范围的扩大,所不同的只是无产阶级存在样态的改变。无产阶级生活条件的改善、拥有财富的增多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无产阶级被剥削、被奴役的阶级地位。这种生存境遇的改善与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和资本积累的增加、与中心国家阶级矛盾的外化密切相关。无产阶级生存境遇的改善只不过意味着无产阶级被剥削被奴役的方式有所改变。异化形式的多变和隐蔽模糊了阶级对立的尖锐程度,从而更具有欺骗性和虚伪性。 二、《宣言》关于“两个必然”的结论没有过时 《宣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③]对于这样一个论断,我们也要根据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给出新的阐释,回答“两个必然”是否过时的问题。 首先,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原因。按照《宣言》的预言,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但是资本主义从萌芽到现在,经过无数次经济危机,依然具有活力,我们所看到的资本主义至今未“寿终正寝”,反倒是一次次危机过后,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和完善。这一方面是因为,导致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的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尚未发展到极限;第二方面,世界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共时并存使资本主义能够借鉴社会主义的因素,比如重视社会再分配和提高社会福利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资本主义的减压阀;第三方面,资本主义生命力的延长也得益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种批判如此深刻,以至于资本家常常从中获得思想启示,一次次使资本主义化险为夷,这导致我们看到的资本主义依然具有一定的活力,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其次,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客观本性。 《宣言》极富辩证性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毁灭。更为吊诡的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核心具有讽刺意味的原因所在”。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④]这种革命性是资本的本性,即资本必须不断扩张,不断突破界限,才能获取超额利润。但是资本的这种无限扩张要求却受到自身的限制,一是无限市场的限制,资本为自己设置了有限市场,表现为打压生产成本,剥削无产阶级,导致无产阶级购买力低下;二是人的创新性受到压制,创新是资本的本性,资本的积累和获得利润需要创新性的人,而资本却在强化人的单向度发展,毁灭创新性的人的产生;三是发展空间的限制,资本的无限扩张需要自然界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能源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但资本对自然造成的不可逆式的破坏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成为资本为自身设置的又一个限制。[⑤] 三、《宣言》是澄清对“共产主义”的误解和质疑的锐利武器 《宣言》在揭示资本主义“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为自身设定发展界限之后,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共产主义脱胎于资本主义,是在扬弃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社会。资产阶级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解,囿于“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往往不得要领。 《宣言》中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资产阶级责备共产党人,说共产主义是“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主义要把作为“社会力量”的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⑥]。 资产阶级指责共产主义要消灭自由,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所谓的自由只不过是建立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自由贸易、自由买卖。这种自由是以无产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前提的,是以更深层次的不自由为代价的。共产主义要消灭的就是这种建立在剥削基础的自由买卖和自由贸易。 资产阶级指责共产主义要消灭个性,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主义的确是要消灭资产者、资产阶级私有者的个性,但“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⑦]。 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物质产品的占有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指责也被扩展到精神产品的占有和生产方面。比如,关于教育、家庭以及从宗教的、哲学的和一切意识形态的观点对共产主义提出的种种责难等等,这些责难都可以归结为阶级对立。“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⑧] 《宣言》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之后,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做了如下概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⑨]这样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是在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有机联合,在这个联合体中,既不存在集体对个人的剥夺、统治和压抑,也不简单是个体的“一袋马铃薯似的”无机组合,这个联合体是在扬弃人的个体和类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所达到的“自由人的联合体”。[⑩]“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最恰当地表达了“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西方学者质疑和批判“自由人联合体”会导致集体对个体的剥夺、极权主义对人的压制等,不过是因为没能理解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的真谛而演绎的与风车搏斗的闹剧。 关于共产主义,人们总有这样那样的不理解和不坚定,或者认为共产主义遥不可及,或者认为共产主义虚无缥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信它是具有科学性的。如果觉得心里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11]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⑤] 参见侯惠勤:《科学的经典 真理的旗帜——读〈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2期。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⑩] 参见何中华:《重读马克思》,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11]《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38页。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