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建平、刘乔叶在《知青文化义、内涵与研究意义》中认为,知青文化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之中和运动以后,前后两个时期在知青群体中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两个阶段共约60年的历史。狭义的“知青文化”是指知识青年在农村生活生产中产生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形态;广义的“知青文化”还包括知青返城以后与知识青年历史相关的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知青文化由6种文化形态构成,包括:政治宣传文化、教育科技文化、艺术文化、娱乐体育文化、军事文化和精神文化等。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阮显忠在《当前知青文化的主要表现和社会意义》中认为,当前的知青文化主要有回忆怀旧、反思探究、联谊娱乐、团结互助、志愿服务、健康养生、价值展示等七种表现。其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源于知青群体老化的特点和退休不久知青群体有了相对可以的身体、相对宽裕的时间和一定的财力保证;另一方面更在于知青群体对当年上山下乡历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当年上山下乡经历的知青身份的认同,以及在上山下乡期间所形成的热爱祖国、自觉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等的精神品质在知青群体中的延续和发扬。他认为,上述具有知青特色的主流文化现象的存在,无论对于知青群体还是整个社会的建设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保存了知青历史,为研究知青历史并获得借鉴创造了条件;二是活跃了知青群体,为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发挥了知青作用,为弘扬核心价值和建设全面小康作出了贡献;四是提升了知青品质,为展示知青群体良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建议党政有关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加强对知青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支持,加强对知青文化现象的调查和研究,大力宣传弘扬健康向上的知青文化,提供思想、方法的引导和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老知青对社会建设的作用,为老知青养老提供更多的关心服务,为解决知青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更好地建设健康向上的知青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辽宁省知青文化研究会会长于立波在《政治环境逐渐宽松 知青回归主流文化——谈知青文化发展的春天》中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被正式载入中国共产党党史,使知青文化从中国政治历史上得到回归。国家领导人多次为知青题词、批示、讲话,使知青文化从上层建筑上得到回归。知青文学作品进入党和国家一级喉舌的电视台和报刊,使知青文化从中央媒体上得到回归。党、国家和人民认同知青精神,中华民族需要知青精神,使知青文化从核心价值观上得到回归。 山东省知青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游济荃在《传承知青的历史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中认为,搜集整理知青历史的还有个紧迫感问题,但很多的知青没有作为历史主体的自我意识,知青中有文字表达能力的都应该动笔写下自己的历史。 在常州市知青文研会(筹)的《关于知青精神与知青文化正能量的探讨》认为,“知青文化”是指知青一代人在知青时代和后知青时代以文学、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各种表现形式的文化创作与文化活动,以反映知青的生命历程与诉求,总结、树立、发扬知青创业时代、改革开放时代、经济腾飞时代、和谐发展时代哺育、培养、激发出来的伟大知青精神的文化产品与文化现象。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包括知青聚会、知青返第二故乡回访、办知青网站、创作知青题材的文艺作品等等,都是"知青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黑龙江兵团网总编吕书奎、许晓东在《理性看待知青群体的文化差异——对知青文化研究的几点意见》中认为,研究知青群体文化,应包括几代知青。但重点应该放在文革中下乡,直至上山下乡运动结束的这一庞大的知青群体。是这一知青群体,以他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集体经历,在社会上和国内外造成了相对而言较大的影响,是他们的付出与担当,特别是回城后的“后知青时代”,他们不怨不弃,审时度势,从头再来,广开就业门路,自谋职业,由此改变了我国旧的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推进和促进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香港知青联顾问张穗强、冯国慈的《新时期海外知青的时代特征与家国情怀》一文,从海外知青的特殊生活环境着手,分析了海外知青团体的时代特征,认为海外知青文化具有爱国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征。 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少雄在《知青文化的历史回响——我和广西知青的出书梦》中说,广西知青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拿起煤油灯下用过的笔,公开出版、准印证印、自行印刷各类知青书籍共有30多种,反映了广大知青对图书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的高度敏锐感和责任担当。事实证明,知青文化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价值,当代社会价值也十分显著,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广西知青作品讲究历史内涵、地域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遍布全区辽阔地域的知青文化资源,构成了广西知青文化的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广西知青文化品牌。 南京知青网胡景南的《浅议知青文化的来龙去脉》、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北海市合浦联络处李培建的《永不消逝的履印——知青文化正能量探析》、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北海知青蒋宏林的《知青回忆录成果述评》等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知青文化的社会价值和正能量作用。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葛天琳的《从颐若文化公司的实践,探索后知青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颐若公司和老辰光网站进行了实例分析,肯定了其在弘扬主旋律、发挥正能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提出了存在的困难。 桂林知青李益民谈了《创办桂林知青记忆园思考》。常州市知青文研会(筹)提出了《关于建立常州知青图书资料陈列馆的意见》。南京张晓宁知青博物馆馆长张晓宁在《自办知青个人经历资料陈列展的特殊性》介绍了办展九年的体会。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李亚飞在《承载知青梦想的知青历史博物馆——知青馆的展陈与“有争议的历史”的真实性》中,就如何突出各地知青馆里这些文物藏品的科学品质提出了建议。上海宇红、唐怡在《论“知青文物”》中,论述了知青“文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四、关于对如何实现知青梦和知青养老问题的探讨 知青梦是当年知青的梦,也是现在知青的梦。随着知青群体的老化,知青养老问题也迫切地摆在社会面前,本次论坛对此也进行了探讨。 休斯顿知青联谊会田力在《在坚持中创造多彩人生》中说,他曾经当过知青、解放军战士、工人、教师、公务员、企业高管、体育记者、摄像师和导演,其中曾有过卖掉房子拍片但没有成功的惨痛经历。但在自己的一再坚持下,所拍摄的《岜沙汉子》、《中国石桥古法造纸》和《与自然共生》三部纪录片荣获了第48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金奖、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铂金奖、第50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评委会最高雷米大奖,使自己的人生之路焕发出绚丽的色彩。 上海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王甫国在《以插队为新的起点脚踏实地构筑“科技才能强国“梦》中谈到,他的成功主要源于自幼就喜欢读书写字,到农村插队生活艰苦也没有放弃学习,进了大学自我加压,到了工作单位仍然坚持自学达10多门课程,因此取得了许多骄人的业绩。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宁志超在《说说我的摄影梦》中讲,虽然他过去不会摄影,但在下乡的劳动和工作中学会并爱上了摄影。回上海后,他主动抓住上海南浦大桥建成通车、香港回归等时间节点,拍摄了《心弦》、《香港回归之夜》”,获得一等奖等荣誉,被上海报刊广泛采用。他利用自己的摄影专长,为知青活动拍了大量照片。他认为“活好每一天”应是知青的共同心愿,他将继续自己的摄影梦。 原广西法治日报社主任编辑黄敬佳、原南宁市公安局巡警支队办公室副主任柯生在《学习力:广西知青奋进的引擎》中,介绍了通过不断学习使广西知青奋发进取的事例。广西柳州知青仇建平在《六年垦荒生涯,成就无悔人生》中讲述了个人成长经历,认为是军垦生涯,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知青曹其康、李丽华在《“广阔天地”滋养和培育了一代知青》中介绍了知青柯正侃的成长历程,并认为是当年的激情岁月造就了他的成才之路。 贵州知青王义、王殊在《在困境中崛起的知青》中,介绍了世界著名音乐家瞿小松的成长历程。江苏南通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国新和闵网、杨虎、梁浩明等人的《知识就是力量——知青生涯片断》、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潘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青春梦》、上海云南知青陈金根的《不忘初心,情系版纳》、上海黑龙江知青何方的《黑土情重战友情深》、上海知青刘志棣的《知识青年与中国梦偎依》等,分别讲述了在农村刻骨铭心的锻炼成长故事和体会。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吴昌健、李松、陈金根在《知青养老模式初探》中,对当前知青的养老模式进行探讨,认为现可采取的知青养老模式主要有,文化养老、抱团养老、候鸟式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五种。 江苏扬州王家林的《知青居家养老的社会化企盼》中认为,知青居家养老具有社会化企盼的紧迫性与必需性,原因是老年知青中独生子女多、空巢老人多、患病老人多、经济拮据多、低龄老年多。建议建立灵验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虚拟养老院”体系。 浙江宁波叶晓龙在《中国梦与后知青时代的享老之梦——兼论中国知青应是传承弘扬中华养生文化的主力军》中提出,老知青应有享老之梦,要有历史使命与担当。他认为知青精神是承传和发扬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动力,知青应该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华养生文化的主力军,中华养生文化和知青文化完全可以成为一种互为融通、砥砺共进的新型大众文化。 上海董永根和楼曙光在《知青养老新途径——上海知青研究会和佰瑞福合作开展知青文化养老》中认为,文化养老是知青养老的新途径,佰瑞福同上海知青研究会的合作为知青提供了有缘相聚、共圆梦想的平台和知青展示自我的舞台。
(责任编辑:晓歌) |